張春此人有擔當,孫督師不來指揮,邱巡撫也不露面,他不等不靠依舊穩打穩紮往大淩河靠攏,如今已經到達松山,沒幾天就會渡過小淩河東進。
此時的明軍跟歷史上的情況截然不同,沒有由於添油戰術失敗導致屢屢損兵折將,人馬多了一萬,一路上穩紮穩打循序漸進,兵丁們吃得飽休息的時間足,精神狀態不錯。
張春進兵期間得到六百里加急送來的朝廷邸報,得知明軍在遼南的部署取得空前勝利奪了復州圍了金州,他爲了激勵士氣,組織將領們學習了邸報上的內容並且傳達全軍。
現在所有奔赴遼東的將士們都知道八月中旬“紅旗軍”偷襲成功取得“復州大捷”斬獲真奴超過三千級,繳獲錢糧物資多不勝數,解救漢民四五萬。
張春的人馬大部分都是來自京畿之地,張家灣、灤州、遷安的老百姓爲了報仇從軍的佔比很高,他們絕大多數都有親人在己巳之變遇難或者被後金軍捉走了了無音信。
現在聽說了“紅旗軍”打了勝仗奪回幾萬漢民人人心底裡流露出希望,他們是真心的希望自己的親人能夠遇上好運,正好被擄去了復州。
明軍大營這幾天談論得最多的還不是親人是否被解救,他們紛紛議論“紅旗軍”聯合東江鎮是否有這個實力拿下有建奴軍民一萬餘堅守的金州衛。
張春和諸位將領跟兵丁的想法截然不同,他們感到了壓力,因爲只有他們的兵力十分之一的偏師“紅旗軍”幹得風生水起,幾千建奴成爲了斬獲。
而擁有五萬餘大明精銳的主力如同蝸牛般往大淩河城方向爬,至今一級斬獲都沒有,斥候戰之時還被建奴幹掉了幾十騎兵搶去了馬匹和盔甲。
張春判斷建奴此時應該是人心浮動,他率領五萬餘人馬逼近未必不能戰而勝之,召集總兵官吳襄、宋偉,參將張洪謨、楊華徵,遊擊薛大湖、姜新等等將領議事。
見諸將紛至沓來,一個個精神抖擻,張春很滿意,開門見山道:
“諸位將軍,‘紅旗軍’聯合東江鎮在遼南打得好啊!不僅僅會牽制一部分建奴,還使得我軍士氣大振,本官認爲軍心可用之時完全可以跟建奴決一雌雄。”
吳襄笑道:“將士們得知了‘復州大捷’的消息士氣是被鼓舞了,許多兵丁都在議論是不是能夠打去遼南跟‘紅旗軍’、東江鎮人馬合兵一處,他們想看看被解救的漢民裡有沒有他們失散的親人。”
張春道:“打去遼南很不現實,但是打破大淩河城外建奴的包圍圈殺進大淩河城應該做得到。”
宋偉道:“本官也認爲應該不是很困難,建奴總共纔多少人馬?四面圍困大淩河城需要多少人?我們攻其一點,祖少傳和何太保他們率領大淩河城裡的關寧軍策應,建奴在兩面夾擊之下被打得崩潰了都大有可能。”
張洪謨、楊華徵、薛大湖等等將領也以爲然,紛紛贊同宋偉的觀點,認爲大淩河之戰大有可爲。
吳襄知道大舅子祖大壽帶兵的本事,大肆渲染了祖家鐵甲家丁的戰鬥力,言辭鑿鑿這裡一旦發動進攻,祖大壽率領萬餘關寧軍殺出大淩河城,獲得遼事以來第一大捷大有可能。
張春見諸將都有戰心更加歡喜,當即宣佈適當加快進兵速度,爭取在霜凍期來臨之前殺入大淩河城,免得在野外紮營忍受寒風刺骨。
明軍一反常態加速逼近更加堅定了奴酋在大淩河戰場幹掉明軍主力的信心,部署在這裡的人馬當然不能輕易調動。
他派遣信使疾馳瀋陽,命令留守盛京的大貝勒代善組織人馬向郝圖阿拉運動,如果明軍騎兵敢去突襲大金國龍興之地,就把那些忘乎所以的明軍騎兵聚殲在那裡。
代善也非泛泛之輩,他接到了太多告急文書早就在調集人馬,他此時倒不是準備南下給予明軍迎頭痛擊,他是擔心那一支不要命的明軍會做出驚人之舉突襲盛京。
哪怕明軍騎兵沒有破襲任何城鎮,只要來到盛京郊外轉一圈,起到的政治影響都不容小覷。
屆時蒙古人和漢人會怎麼想,他們一定會認爲大金國不行了,已經開始被明軍打上門,遠超過女真人數量的漢人阿哈恐怕以後更加難以管束。
接到了八弟的命令,代善立刻親自帶領集結的五千人馬往郝圖阿拉進發。
已經是九月初七,黃漢北上超過了半個月,此時正在往郝圖阿拉方向挺進。
威逼瀋陽暫時做不到,因爲風險太大,到達遼瀋平原萬一被韃子纏上都有可能走不脫。
因此黃漢還是選擇在山區搞破壞,準備逼近郝圖阿拉虛晃一槍燒殺一番後再做計較。
一千左右人馬襲擊到離郝圖阿拉還有一百餘里之時,小心謹慎的黃漢命令止步。
他派出大量哨馬和斥候佔據制高點監視北方,把人馬分成以李若璉、憨子和自己爲首的三個劫掠團伙就近搜索。
沒多久十幾個建奴的村莊被發現並且摧毀,明軍完成了劫掠後,趁著秋高氣爽的時節天乾物燥迎風放了一把火。
熊熊大火瞬間就蔓延開來,有可能要吞噬附近十幾裡的山林和村莊,這樣做的效果很好,完全能夠阻斷從北方而來的敵軍,
黃漢倒是沒有擔心建奴出動人馬圍追堵截,而是擔心建奴人馬南下得太快導致許多剛剛脫離苦海的阿哈死在建奴刀下。
現在有燃燒成一片的森林大火,不想變成掛爐烤鴨的建奴儘管來吧!他向映紅了半邊天的北方很瀟灑地揮揮手走了。
退兵的黃漢根本沒有走直線,他爲了能夠使得更多漢人逃離建奴魔爪帶著人馬接近橫著走,期間居然還能夠發現一些建奴的小村莊。
郝圖阿拉對於建奴很重要,因爲這裡有精神寄託,在黃漢眼裡那裡就是一個很尋常的城寨而已,沒有什麼戰略價值。
代善帶著五千騎兵來到郝圖阿拉之時,已經有上千軍民逃到這裡,但是這些人衆說紛紜,代善無法確認明軍究竟來了多少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