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末,文官老爺上任帶著鐵甲騎兵的不在少數,洪承疇、盧象升、陳奇瑜、孫傳庭等等都是如此。
只不過鐵甲家丁太昂貴了,一百人的裝備加上最少兩百匹戰馬就不會低於一萬二千兩銀子。
人馬每年吃用的糧食、草料加上日常訓練的耗用、家丁的餉銀,即便能夠算上朝廷的兵額,自己也得補貼三五千兩雪花銀。
絕大多數文官老爺未必拿得出這許多銀子,一部分擁有財力的文官未必捨得花這份冤枉錢。
得到登州知府這個差事的高有謀信心滿滿,黃漢如何安民屯田,他是參與者也是經歷者。
他的家丁也得到了歷練,這兩三年陣亡一人,傷殘三人,如今還有高忠義、高忠勇、高忠孝等等四個已經擁有朝廷中級武官品級的家將一直追隨。
現在朝廷罷登萊巡撫不設,他這個知府的權力大多了,登萊靠海,萬一有山賊、流寇聚集,如果他的家丁帶上守備人馬對付不了,完全可以請“紅旗軍”渡海來剿寇。
高家有錢糧,爲了長子的前途更加捨得花錢,招募了家丁足三百,高家還拿出錢糧加大農田投入。
高有謀知道投資增加糧食產量絕對不會虧本,能夠形成良性循環,把遭受兵災滿目瘡痍的登萊發展起來肯定名利雙收,那時再利用高家人脈活動一番,他當上巡撫大有可能。
登萊由於孔有德等等叛軍禍害,再加上黃漢搞走了十幾萬人口,也基本上不存在地少人多的情況。
有高有謀這個知府鼓勵屯墾並且提供方便給予借貸,明年秋天糧食能夠自給自足毫無問題,說不定還有結餘。
寧前兵備道現在是正五品文官孔聞詩,遼南也歸屬他管轄,此人是孔子六十二代孫。
皇帝委任這位文官士大夫不得不尊敬的孔家傳人掌管“紅旗軍”糧餉,意圖讓人看不懂。
有可能是皇帝認爲孔家子孫應該對尊儒的大明忠心耿耿,絕對不可能跟邊將沆瀣一氣的緣故,也可能是因爲高第這個遼東經略跟“紅旗軍”走得太近。
黃漢的權位和勢力發展到瞭如今已經無法做個一心作戰的軍人,他必須權衡利弊,也不得不和諸多達官貴人虛與委蛇,有時候曲意逢迎也避免不了。
皇帝著手人事調整,遼西的文官基本上全換了,連原來的監軍太監、御史、給事中都換了一茬,現在貌似只有戴罪立功的文官孫元化還在寧遠。
孔聞詩這個寧前道不負責錦州祖家軍的糧餉,反而負責駐紮在遼南的“紅旗軍”的錢糧分配,如今他帶著一幫文官已經進駐寧遠。
父親和妹夫、兄弟都寫信前來問計,黃漢明確給予答覆,儘可能向兵備道索要朝廷該給的糧餉和兵備,不足部分依舊體系內解決,不卑不亢也不用在意是否得罪監軍太監和諸位文官。
監軍杜勳乃是崇禎寵信的大太監之一,他如今在山海關坐鎮。
黃漢考慮到父親的個性,寫信讓因爲憨子調離派來寧遠接任的薊鎮副將楊大年維持官場關係,也沒什麼特別之處,無非該給文官和太監的常例多送一些。
並且吩咐楊大年能忍自安,那杜勳如果過於貪婪不與他計較,多給些賄賂即可,等到自己回到遼南、寧遠之時再跟這些閹貨秋後算賬。
黃漢不著急,能用銀子解決的問題都不是難題。
他本來還以爲進入內地剿殺流寇會貼補得入不敷出,誰知恰恰相反,大明由於剛剛被流寇禍害,大量家庭上百年沒有遭受兵荒馬亂。
雖然由於天災連連導致富人家裡糧食不多,但是銀子和貴金屬著實不少,因此在“紅旗軍”擁有糧食的情況下,解民之倒懸不僅沒虧,還賺了太多真金白銀。
接下來黃漢還要爭取就地解決大量糧食,讓這一次剿寇使得“紅旗軍”名利雙收。
彰德府府治安陽城裡有位趙王朱常?,他在萬曆十五年襲封成皋王,去年剛剛襲爵爲趙王,已經老態龍鍾。
衛輝府府治汲縣城裡有位潞王朱常淓,他在萬曆四十六年襲封潞王之時才十歲,如今二十幾歲正是精力旺盛的時候。
這兩位王爺都是朱明皇室的“常”字輩,也就意味著長“由”字輩一個輩分,也就是當今皇帝的叔伯。
這就是紫金樑王自用、王嘉允等等賊骨頭的幾萬人馬攻打侯家莊,近在咫尺的彰德府和只有二百餘里的衛輝府沒有派遣一兵一卒來救援白桿兵的原因。
雖然大明王朝把王爺當豬養,但僅僅表示他們在政治上沒有發言權,不可以染指軍隊,待遇和地位不容挑釁。
如果藩王死於流寇之手,皇帝追究罪責,以失陷封藩罪殺巡撫的頭十之八九,殺附近不肯救援的參將、總兵官也是等閒。
一個白桿兵參將算什麼,戰死了無關緊要!原本的歷史就是如此殘酷,張鳳儀戰死沒有任何文官武將因此獲罪,也沒得到什麼死後殊榮。
黃漢直接圈剛剛撂荒的田畝讓不願意去關外的一部分流民耕種,並且打了許多灌井,總量達到百萬畝之多。
Wшw¤ тTk án¤ ¢ 〇
其中就有七成屬於潞王朱常淓、趙王朱常?、福王朱常洵、周王朱恭枵這些親王和諸多郡王。
黃河北七月份下了幾場及時雨,侯家莊附近的麥田、馬鈴薯和甘薯田都綠油油的長勢喜人,估摸著秋收的產量不會差了。
還好黃漢沒走,否則仗勢欺人的王府胥吏甚至於宦官、奴僕加上大大小小的地主大有可能把辛辛苦苦種地的農民逼上絕路。
楚楚從京師派來了一個小樂隊,完全不同於大明,使用的大多數是西洋樂器,這些樂器一部分來自於繳獲,一部分是採購而來。
黃漢準備帶上這支樂隊前往衛輝府拜訪潞王,這位王爺記載於史冊,治國安邦的本領沒有,也不是個有膽氣之人。
他是個文藝青年,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特別愛好音樂,著有《古音正宗》一書,收有琴曲五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