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想要將空間電磁炮小型化,變成一種可以隨身攜帶操作的,如同火箭筒一樣方便的單兵武器,所需要攻克的難關至少有三個:
首先是能量,既要攜帶方便,又能夠進行爆發性釋放的能量,在這方面,只是依靠能量卡是絕對無法滿足需求的,卡片存儲能量的方式的確是高效而且安全,可是安全的另一層含義就是穩定,而穩定也就意味著缺乏爆發力。
無論再怎樣優化的激發系統,能量卡或者其它常規存儲方式都是無法滿足電磁炮射擊的瞬間所需要的龐大能量的,除非是有巨型發電機或者核反應堆這一類的動力源。
其次是超導材料。
雖然超導的課題早在二十世紀就開始了研究,但是一直到了二十五世紀,最先進的超導材料依然是必須處于零下五十攝氏度以下的環境中,才能進入到超導狀態。
需要如此的低溫就必須附帶著制冷系統,而附帶了制冷系統,就勢必要增加電磁炮的體積、重量以及復雜程度。
不過,這個問題倒是有人想出了一種解決的辦法,那就是……專門招聘那些擁有制冷能力的人作為操作手,利用人體的自身異能代替制冷系統。
當然……這只是開玩笑式的解決方案,科學的意義就在于普及,在于讓所有人都享受到便捷,這種需要特定人群才能夠操作使用的產品,并不符合科學的價值觀。
至于最后一點,則是可行的炮彈材料。
其實炮彈材料的問題,在制造電磁炮的初期根本就不算什么問題,因為隨便找一塊金屬就可以承受住當時從零提升到第一宇宙速度左右,也就是七、八公里每秒的起步速度。
但是等到出膛速度達到了第五宇宙速度,也就是一千公里每秒的時候,普通材質的炮彈就已經無法承受了,更何況是要在十米左右的距離內,從零起步加速到一萬公里每秒……
什么樣的材質才能夠在保持炮彈自身流線外形的同時,還能夠承受得住加速帶來的大力,與此同時還可以保持著對磁場的高敏感性,這便成為了制約空間電磁炮小型化的最關鍵因素。
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除了加長導軌之外,就再沒有射出空間沖擊波的第二種辦法。
但是,楊帆和獨孤古偏偏就做到了!
攻克了這個二十五世紀中,不知道多少科學家,研究了多少年也始終沒能解決的世紀難題!
供應給楊帆這門電磁炮的能量源,是一種叫做晶核動力爐的玩意,那是從山都的第六層順來的,經過了諧振電路的功率放大,供應電磁炮發射絲毫沒有問題。
至于另外兩個難題,超導材料和炮彈材料,那就更簡單了,只要有楊帆這個人在就行了,因為這兩樣材料正是來自于他身上的——殖裝骨質。
對于殖裝這種東西,獨孤古雖然早就有所耳聞,奈何于自身一直沒有靈魂進駐到殖裝者內的機會,根本無從了解這玩意的工作原理和存在的價值,只能通過別人的描述才略知一二,有些甚至是純粹靠猜的蒙出來,直到他移植進了楊帆的靈魂之中,這點好奇心才總算是最終得到了滿足。
楊帆之前對于殖裝骨質原理的剖析,大致的方向是正確的,只不過受制于他自己的計算能力有限,一直停留在比較膚淺的表面,現在有了獨孤古這臺超級智腦的加入,分解、剖析的速度那就不能同日而語了。
僅僅是短短的一天功夫,低級殖裝的法則便已經被獨孤古重新分析定義完成,雖然有一些原理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探究摸索,但是反映在具體的應用上,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殖裝晶核的低級法則,歸根結蒂,就是將殖裝骨質,轉化成一切可能出現的固體材料的能力,包括所有可能會出現的物理特性。
所以,在白級的時候,殖裝者可以對殖裝的硬度進行操作;而綠級的時候,就可以讓骨質產生出彈力,對它的柔韌性進行操作;等到藍級的時候,更是可以令骨質金屬化、結晶化,任意的調整其光潔度、重力密度、顏色透光率等等……
不知道鐮骷人究竟是通過怎樣的進化,才完成了這種不可思議的生物機械,對于它們來說,這或許只是可以仿制它們所見到的任意武器,做到一般無二、完美無差的一種本能手段,但是對于地球上的科學工作者來說,這實在是太匪夷所思的一種材料了。
因為,它可以模擬出任何一種固體材料的任意特性,無論是地球人已經研究出來的那些,還是僅僅存在于理論中的,甚至只是科學幻想之下的……
它可以輕而易舉的形成常溫超導體,并且在超導體的外緣,僅僅用一個原子的絕緣層,就把磁場的超強磁力屏蔽到不會發生任何事故的程度……
如若不然,就在開炮的那一瞬間,受到磁場吸引而向楊帆飛過來的那些金屬裝備,就不僅僅是脫手而已了,就算一下子把楊帆的身體穿出十幾個、幾十個洞來,那也是輕而易舉的事。
它可以形成彈力超強的弦導體,從而作為先期加速的輔助……
它可以形成一個接近理論極限的光滑表面,減小空氣的阻力,同時讓自己的磁場受性也達到理論上的最大值……
當然,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可以在發射的時候,讓自己的重量無限的接近于零,數百倍的降低發射時所需要的功率,然后,在飛行的過程中,再重新以遙控的方式增重。
雖然由于炮彈速度的駭人,這種增重只能進行一點點,但這已經足以將沖擊波的威力增加數成了。
總而言之,晶核動力路與殖裝骨質特性的存在,楊帆的靈感,還有獨孤古的分析與計算,所有這些因素全部整合到了一起,就變成了剛才那一刻足以驚天地泣鬼神的一束光了。
當然,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實現前提,那就是楊帆的旅級實力。
實力不達到旅級,獨孤古就沒有辦法安然的移植進楊帆的靈魂;實力不達到旅級,他的殖裝骨質就無法進行分離操作,而必須是一筆畫,總不能……就像最原始的導彈那樣,當骨質炮彈發射出去之后,后面還要跟著一條長長的引線吧?
雖然沒有了線的束縛,但是殖裝的分離操作同樣還是有一個極限的,所以,這也就造成了楊帆肩上的這臺空間電磁炮一個最大的缺憾——射程只有一百余米。
射出去一百多米之后,骨質炮彈便會因為超出射程,而煙消云散,空間沖擊波自然也會隨之消于無形,而這,也就是戰場上的那彈痕溝壑剛剛好跨越過泥沼就消失的原因所在了。
不過,對于眼前這樣的小型戰場來說,一百多米的射擊距離已經足夠應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