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局勢的變化如今尚未傳到南方來,朱溫之死更是被嚴格保密,連樑國內部知道的都不多,楊渥更是一點消息都沒有收到。
從襄州撤軍以後,楊渥並沒有直接返回金陵,而是暫時停在了江陵城中,因爲蜀主王建派來的使者張格到了。
張格乃是當初的江淮宣諭使李儼的兄長,前唐朝宰相張浚之子;在張浚被朱溫所殺後逃入蜀中,如今得到王建重用,官拜宰相。
這次張格前來出使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代表王建與吳國議和。
江陵一戰的結果已經讓王建意識到自己無法阻止吳國的崛起,更不可能單獨依靠蜀國的力量就將江陵奪回來。
在這種情況下繼續與吳國爲敵無疑是不明智的,所以王建決定與吳國暫時罷兵停戰,改以防守爲主。
聽張格說完自己的來意後,楊渥並沒有直接答應下來,同時也沒有當場拒絕,而是將其打發下去後,召集衆將前來商議此事。
荊南節度使府中,當初高季昌用來議事的廳堂如今稍加改造後就成了臨時會場。
除了留守襄州的柴再用和重傷在身的王茂章外,其他將領基本上都到齊了。
簡單向衆將介紹情況後,楊渥問道:“諸位將軍,情況便是如此,諸位覺得孤是不是要和王建議和,還請諸位各抒己見!”
“大王,蜀國與我吳國向來相安無事,但那王建卻無故出兵江陵與我軍爲難,如今兵敗之後卻又派人來求和。天下豈有如此好事?所以末將以爲不能答應議和!”首先站出來表示反對的卻是呂師周。
楊渥點了點頭,不置可否的看向其他將領。
從本心上講,楊渥其實是打算接受議和提議的。
畢竟現在要滅掉蜀國那是不可能的。
在王建還沒死之前,蜀國的實力足以名列當世前列,連燕國和岐國都有所不如,也就是晉國、吳國和樑國這三個大國可以壓其一籌。
但要滅掉蜀國,便是吳國傾盡全力只怕都未必能行。
別看歷史上的後唐滅前蜀一戰似乎輕而易舉就取得了成功,但那是因爲前蜀後主王衍太過無能,將整個蜀國搞得一團糟;再加上蜀國那些開國老將不是老死,就是被殺,剩下的要麼在家養老,要麼和王衍不是一條心。
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後唐領兵將領郭崇韜指揮得當,這才輕易取得勝利。
若是在現在這個時候,在王建還活著的時候,想要滅掉蜀國那就困難了何止百倍?
從峽州西進蜀中的話,一路上都是崇山峻嶺,遍地都是地勢險要之處,蜀軍只要以少量精兵扼守住要道,就足以阻止吳軍入蜀。
即便吳軍能將蜀國拿下,也會元氣大傷,這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反過來,若是等王建死後,讓王衍折騰幾年,等到蜀國被折騰得元氣大傷之後,再出兵伐蜀就會輕鬆得多。
楊渥的算盤打得很好,不過衆將卻不這麼看。
除了呂師周外,朱虔佑和秦裴等將領同樣主張不與蜀國議和;他們覺得蜀軍新敗,內部必定人心惶惶,吳國應該趁此機會討伐蜀國,以報蜀軍救援江陵的一箭之仇。
見衆將都反對議和,楊渥又看向朱瑾和郭崇韜二人,想知道他們是什麼意見。
朱瑾卻是在心中尋思開了。
“看大王這個神情,似乎是傾向於與蜀國議和?”
他沉吟了一會,這纔開口道:“大王,如今眼看著南方除了一個嶺南之外,其餘地區已經一統了。在消滅劉龑後,接下來到底是該休養生息等待北伐時機的到來,還是應該趁著晉樑對峙的時機將蜀國消滅,這纔是問題的關鍵?!?
“如果大王打算休養生息,直接等待北伐時機的到來,那就和蜀國議和;反之,則不要議和!”
楊渥聽了頓時面露喜色,接著問道:“那麼將軍以爲孤應該休養生息等待時機,還是應該先將蜀國消滅?”
朱瑾笑道:“大王,其實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蜀國有山川之險,又兼兵多將廣,而且王建也不是什麼好惹的,所以末將以爲,暫時還不是消滅蜀國的時機,不妨等過上幾年,等王建死了之後再做打算!”
楊渥笑著點了點頭,雖然沒有直言贊同,但他的意思也很明顯了。
衆將聽了後也若有所思,反對議和的聲音也沒有之前那麼強烈了。
的確,王建的年紀比朱溫還要大上幾歲,連朱溫如今都到了病重將死的時候,王建又能活多久?
一旦王建死去,衆將雖然不知道歷史上的王衍會將前蜀弄得那般烏煙瘴氣,但他們卻能肯定蜀國的實力將比王建時代要衰落許多。
更何況,吳軍固然難以攻入蜀國,但蜀國同樣難以攻入荊襄,更難以對吳國造成什麼重大威脅。
既然如此,那吳國還不如坐等北伐時機的到來,同時也是坐等王建病死。
等到北伐成功,吳國的實力必然大漲;而那時候王建應該也死去多年,蜀國的實力必然會下降許多,那時候再伐蜀國必然容易許多。
此外,在楊渥的心中還有另一個擔憂,那就是如何保證不出現另一個孟知祥。
歷史上後唐消滅前蜀後,郭崇韜隨即就被殺,後唐以孟知祥出任新的西川節度使。
不過後唐李存勖不久之後又死於內亂,後唐雖然經過明宗李嗣源的治理,一度出現興盛,但孟知祥卻再次在蜀中割據,從而建立了後蜀。
如果吳國在北伐之前就將前蜀消滅的話,且不說如何消滅前蜀,以及消滅前蜀需要付出多大代價的問題,便是消滅了前蜀,又該如何保證蜀地不出新的亂子?
若是在蜀中駐軍過多的話,一來會牽制大量吳軍,不利於北伐;二來那麼多的吳軍駐守在蜀地,若是那些領兵將領生出異心,仗著天高皇帝遠,再次在蜀地拉起割據大旗,到時候誰能將其制服?
而若是在蜀地駐軍過少的話,蜀中當地的勢力說不定就會羣情而起,若是再出現一個強力人物出頭領導,那就是歷史上南唐消滅楚國和閩國的翻版:雖然消滅了當地政權,卻不能守住當地,最終被當地勢力趕出來。
所以不管是多駐軍還是少駐軍,都有著較大的風險。
最好的辦法還是在北伐成功之後,到時候吳國的大勢已成,有了統一天下的氣象,再發兵伐蜀的話,當地勢力就不敢輕易亂動,吳國派去的領兵將領也不敢生出異心。
否則他們就將面臨整個吳國的絕對實力的碾壓。
理清楚了這些條理後,楊渥自然更加不會選擇現在就伐蜀,在吞併嶺南之後,等待時機北伐中原這纔是吳國最好的選擇。
經過朱瑾的一番話,衆將的態度有了較大轉變,開始傾向於與蜀國議和。
然而就在這時候,郭崇韜站出來道:“大王,臣以爲此時不應該與蜀國議和!”
楊渥頓時楞了一下,衆將臉上同樣露出驚訝之色。
“郭參軍難道覺得孤應該在北伐之前就先消滅蜀國嗎?”楊渥有些驚訝的問道。
郭崇韜道:“並非如此,臣的主張同樣是先北伐,等北伐成功之後再尋機伐蜀,這個總體策略臣並沒有意見。不過臣以爲與蜀國議和卻是沒有必要?!?
楊渥皺眉沉吟,過了片刻才問道:“郭參軍的意思是想借助蜀國的手來練兵嗎?”
除了藉助蜀軍之手來達到實戰練兵的目的,防止在等待北伐時機的那幾年裡,吳軍因爲長久沒有經過戰事考驗而腐化外,他實在是想不出還有什麼別的理由不與蜀國議和。
既然不打算現在就消滅蜀國,那麼一些小打小鬧的戰事就沒有多大的意義;而若是爲了防備蜀軍東出荊襄,或者爲將來伐蜀尋找一個合適的前進基地的話,有峽州在,基本就能達到這些目的。
在這種情況下,吳軍並沒有與蜀軍繼續交戰的理由,除非是想要藉助蜀軍之手來練兵。
但要練兵的話,也沒必要非要盯著蜀軍,其他勢力同樣可以用來練兵。
而且經過這幾年的戰爭磨鍊,當初吳國建國時,禁軍曾經一度大肆擴張,短短時間內禁軍的規模就擴大了近一倍。
如此大規模擴張帶來的結果自然就是禁軍的戰力下降,新兵過多。
所以隨後的幾年時間裡,楊渥有意識的將各軍分批送到戰場上去接受實戰的磨鍊。
經過這幾年的戰事考驗,如今那些新招募的將士基本上都上過戰場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再加上軍校之中培養的學員源源不斷的進入禁軍,在基層上吳軍的實力已經有了保障。
在這種情況下,實戰練兵的需求似乎沒有之前那麼大了。
楊渥面帶疑惑的看向郭崇韜,衆將臉上同樣面帶疑問。
郭崇韜笑道:“大王一猜就中,臣欽佩不已!”
“你到底有什麼打算,不妨詳細說說看!”楊渥接著問道。
郭崇韜神色肅然,鄭重問道:“敢問大王,若要北伐中原的話,吳軍到底需要多少兵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