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車、水利軋機、鑽機和鏜牀被廣泛使用,因此造槍造炮纔會如此迅速。
江南、福建兩省盛產當時優質的鋼鐵——蘇鋼、閩鐵,因此明李大軍的軍器能夠用到上好的材料。
鎧甲在製作的時候使用的是水利軋機,一套鎧甲從頭到腳只需要十二兩銀子左右。
因此,在材料充足的情況之下,崇明島的工廠能夠很快開工,半年時間就製造了一萬套鎧甲。
其實閩鐵和蘇鋼也沒有什麼神秘之處,主要原因還是跟使用的燃料有關。蘇閩地區遠離山西,主要以木炭鍊鐵鍊鋼,蘇鋼又有反覆鍛打的技術,因此質量上乘。
中國在唐朝時候鍊鐵主要使用木炭,工人們技術嫺熟,冶金工藝又很發達,因此能夠製造出細長的陌刀,以及千金不換的馬槊。
但是到了宋朝之後,鍊鐵主要使用煤炭,特別是使用陝西地區生產的煤炭。煤裡面含有大量的硫元素,在冶鐵過程當中會滲透入鐵水中。因爲鐵中有硫,所以兵器鎧甲都變得非常的脆。
工人們逐漸發現他們再也不如自己的前輩一樣能夠製造出細長鋒利的武器了,一般在淬火的時候都會發生斷裂。爲此,他們只能增加厚度,不論是鎧甲還是兵器。
於是,笨重的青龍偃月刀、鬼頭刀便被髮明出來,而長槍也只製造槍頭,槍桿主要是用白蠟桿。如果使用鐵製也會折斷,當然那也會很重,使不動。正是因爲使用煤炭冶鐵,陌刀、馬槊這種“神兵利器”反而不再問世了。
李存真懂得福特的流水生產線原理,讓工人們不必懂得全套技術,只負責全套技術的一個環節就可以。
這使得明李的生產井然有序,而且由於只負責一個環節,工人們的熟練程度也增加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質量優化。
同時,軍械工坊的產品使用機械生產,質量上乘,成品率很高,浪費少,極大地節省了成本。加上合理的管理,生產出來的產品合格率已經接近九成半了。
當然,這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爲人的因素。
李存真起於南海,海盜出身。是個典型的軍事集團。在國家化成爲明李政權之前,他其實跟初期的努爾哈赤搶掠團伙差不多。
但是不論如何明李相對於崇禎十七年滅亡的那個明朝來說是一個新興的勢力。
新的就是比老的要好一些。很多東西還沒有固化。既健康又充滿活力。
明李政權中不少人還保留著那份天然的淳樸。其實是因爲窮,從來沒有在花花世界轉悠過,不知道什麼貪污受賄的道道,沒學壞。
李存真將不少老海盜都用在監督製造上,他們還不像明朝時候的那些文官既有損公肥私的心思又有中飽私囊的技術。
因此,“改邪歸正”的海盜幹起監督製造的活來非常賣力。於是,製造的火槍槍管合格率高,盔甲兵器再也不會如同薩爾滸之戰時杜鬆的頭盔那般只有亮漆,一碰就破。
李存真強烈要求使用機器生產,衆人都以爲他是爲了節省人力成本。其實,李存真這麼做是爲了防止“內卷化”的發生。
只要堅持機器生產,在社會、政治、經濟組織適當的情況之下就很有可能催生工業革命。
李存真對於工業革命的研究不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工業革命並不是必然發生的。
有的人認爲只要有了珍妮紡紗機、克里斯飛梭和瓦特改良的蒸汽機,久萬事大吉了,工業革命就自然而然地發生。
其實這些都進入了誤區。單純地使用機器和一兩件發明都不能改變社會發展的進程,進程需要大規模的發明創造和全社會的努力纔可以。
南宋時期中國人就已經制造出了蒸汽機了。但是,一直得不到改良和應用。這不僅和南宋丟了產煤區有關,更多的還是因爲人多而造成的內卷化。
有的人一直痛心中國沒有催生出工業革命來,很多人在怨恨滿清甚至蒙元,認爲沒有他們中國鐵定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和工業社會。其實這種想法實在太簡單了,思維水平很低級。
不要說資本主義跟工業化根本就不是一個事。就算是一體的,克服不了內卷化也實現不了工業化。
工業革命產生於英國並使英國成爲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任霸主自有其道理。
正確的問題其實應該問爲什麼率先進入工業革命行列的英國沒有成爲如桃花源記般愜意的中國,而不是反過來問纔對。
因爲,任何一個搞工業革命的國家在最初的那幾年都是非常貧苦的,充滿了不確定性。
不論是英國、德國、日本還是蘇聯,亦或是後世最強大的帝國美利堅合衆國,在搞工業化最開始的那些年都是灰頭土臉的。美國還差點南北分裂。
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實反而不如沒有搞工業化之前的模樣。
男人、女人,乃至孩子,活的不要說不如農民,甚至還不如奴隸。
奴隸是主人的財產,尚且能夠被珍惜;可工人們則完全是工廠裡的一件消耗品,一直被超負荷使用,用壞了就扔,沒有人可憐。
乾隆時候英國的馬戛爾尼訪華描述了當時中國老百姓的“貧苦”生活。此時的百姓生活肯定是不如明朝的,但是未必不如英國老百姓。
馬戛爾尼其實就是一個“何不食肉糜”的上層紳士。作爲英國貴族,他根本就不瞭解英國底層人民的疾苦。看到中國老百姓苦不堪言,他就認爲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很差。其實,英國還不如中國呢。
想要搞工業化不僅要下大決心,要丟棄良心,還要有鎮壓反抗,防止國家分裂的能力才行。
工業化是整體系統,不是單一事件造成的。更不是搞了資本主義就一定會導致工業化。
而且就算是開始工業化了也照樣有可能退回去,比如丹麥工業化就半路夭折,工人們退出工廠,集體變成農民去生產三葉草鞏固氮肥,否則全國都得被餓死。丹麥的工業化進程被自己打斷了,還不如大清的洋務運動呢。
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就算到了李存真以前呆過的那個時空,到了公元2018年,真正能稱得上工業化的國家不超過五個。
李存真此時當然希望他領導的明李能往工業化的方向邁進。那會使世界的一半都歸入中國治下。但是,他需要時間人爲創造條件。
而且現在只不過是十七世紀,以耶穌紀元的1661年,工業化的條件此時雖然不能說很差,但是不足是肯定的。
提工業化和工業革命之前,先得預防內卷化。
爲此,李存真此時強烈要求使用機器,不使用他就發飆的主要原因是爲了防止內卷化的發生。
一旦陷入內卷化就是一個無法自拔的境地,非要外力介入才能推翻。就像後世的兩次鴉片戰爭。
而內卷化正是因爲人多而造成的。所謂內卷化,就是生產中遇到的一切難題,甚至包括技術難題,都可以通過簡單的增加人力而完成,而不是通過提高生產率。
因爲人實在太多了,人力太便宜了。這就不會產生技術革新的需求。沒有需求,這個社會自然就不可能進化到“工業社會”,也就沒有進化的那個點“工業革命”了。
正是因爲內卷化才造成了機器不能應用,技術不能革新,套在死循環走不出來。而正是因爲內卷化,才造成了後來滿清在乾隆中後期就逐漸走向沒落。
所有的人都是農民和奴才而不是工人。只有工人才能夠成爲消費羣體,因爲他們有工作能掙錢也能消費,而不是農民那種自產自銷,生產了東西全都吃了用了的類型。
工人能夠帶動消費,國家才能發展起來。預防內卷化,避免進入內卷化是機器大生產和工業革命得意產生的必要前提。
堅持使用機器,就會提高生產效率。而社會的穩定也會帶來人口的增長。人口的增長很可能會造成人力成本的下降,而機器的使用和更新也將因此被打斷。
爲此,李存真採取以國家立法的形式保證“機械化生產”。現在還沒有國會,也沒有什麼立法院。正好。李存真乾脆就以元首吳王的名義,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頒佈了這個法律,名稱就叫做《機械化生產法》。
該法律非常簡單,只有十六頁。主旨就是保證用工的最低工資,且僱主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機器並改良機器。而能夠改良機器的人將會受到獎勵,也可以參領保險,享受退稅和稅收減免以及白銀獎勵。
違反《機械化生產法》的任何人都將被吳王殿下流放南洋。終生不得北歸!若到了南洋仍不改正,便賣給食人土著……
如此,該法從長遠來看,保證了生產中機械的使用,整個社會不至於墮入內卷化中。也保證了國家政權對工業化進程的控制力,以及防止工業技術擴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