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公園,因園內有曹操家族墓羣而得名。公園佔地300畝,建築爲仿漢建築,氣勢恢宏。公園共分爲紀念區、陵墓區、靜休區、遊樂區四部分。紀念區以曹操紀念館爲主體,內置曹操蠟象及展品,反映曹操政治、軍事、文學方面的千秋功業。陵墓區是曹操家族墓羣,建有碑林、碑廊、甬道等,遊人來此憑弔,盡抒懷古幽思。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爲魏王,去世後諡號爲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爲武皇帝,廟號太祖。
人們習慣把曹操稱爲奸雄,其實,看過三國之後,我對曹操是十分欽佩的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 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啓並繁榮了建安文學, 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爲“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爲“妙品”。
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經濟上,他搞的屯田制,利用士兵和農民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稅糧。
在用兵方面,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爲強。他也因此而給人留下了狡詐多變的印象吧
在軍事上,漢末三國的軍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 。所撰《孫子略解》,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 ,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這幅對聯:武定天下金戈鐵馬顯謀略,文傳古今玉字珠詞呈智才。是對曹操一生的高度評價。
最難得的是,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很深的修養。
《短歌行》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了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觀滄海》, 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同時以景託志,胸懷天下。
曹操做爲一代書法家鮮爲人知,這主要是曹操傳世的書法作品較少的緣故。《唐人書評》稱:“操書如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粲”。
文姬歸漢也是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曹操公園裡面樹木蔥蘢,這是去往陵墓區的小路
"四冢"爲曹氏公園內南北弧形分佈的四座土丘,高者約8米,低者約5米,面積共約2500平方米,系曹氏家族墓葬,民間稱"曹四孤堆"或"曹氏孤堆"。墓羣周圍遍植松柏,夜深人靜,風動枝葉,颯颯作響,猶如大海波濤,故有"四冢松濤"之說。
曹操公園主要包括董園漢墓羣、曹四孤堆、劉園孤堆、薛家孤堆、觀音山孤堆、張園漢墓、馬園漢墓、袁牌坊漢墓羣、元寶坑漢墓羣等。
董園村石墓,1973年清理髮掘,根據《水經注》記載和出土文物考證,墓主人是曹操祖父曹騰。
董園村石墓,外形爲一高大土丘,內系青石築砌,墓門朝東,墓內長15.3米,寬10.2米,高3注,甬道、前室、中室、後室、南北耳室,東西偏室等組成,共用872塊大條石築成,董園石墓內各室均有壁畫如仕女圖、遊天圖、天象圖、仙境圖等,整個石墓建築考究,工程浩大,儼然是一座宏偉的地下宮室,對研究東漢歷史和地下建築有重要意義。
墓內很遺憾的是隨葬品幾乎被焚盜一空,從中清理出的文物有:銅縷玉衣、玉枕、金屬豬、銅爪飾、陶瓷殘片等,尤其金屬豬,造型與今巴克夏品種豬十分近形,脊上凸,圓身,短腿,兩耳前豎,脣外侈,對研究中國養豬的發展史有重要價值。
從已發掘的墓葬可知,曹氏宗祖墓羣的形制基本相同,規模都很大,爲磚石結構的多室墓,一般均具有前室、中室、後室以及數量不等的耳室或偏室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結構的曹騰墓和磚結構的曹嵩墓。
曹操運兵道又稱曹操藏兵道,位於安徽省亳州市老城內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爲中心,向四面延分別通達城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軍事設施,亦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古代地道戰術的總彙。
裡面也是先介紹曹操生平的成就,之後一步步走到地下參觀地下運兵道
整個地道經緯交織,縱橫交錯;佈局奧妙,變化多樣;立體分佈,結構複雜;規模宏偉,工程浩大。目前已發現八千餘米,是迄今發現歷史最早、規模最大的地下軍事戰道。它遠遠超過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價值,被譽爲地下長城。
在亳州老城區,參觀曹操的“地下運兵道”古蹟。進入一處不顯眼的房子中下去,據導遊介紹:“地下運兵道”,是迄今發現歷史最早、規模最大的地下軍事設施,被譽爲“地下長城”。是在曹操兵力不足,糧草不多的情況下建造的。將挖地道的土運到地面上,堆積如山,再在表面蓋上糧食包,讓人們感覺糧食綽綽有餘。地道中,有障礙牆、絆腳板、陷阱等陷敵設施,還有貓耳洞、掩體、傳話孔、燈龕、通氣孔等附屬設施,深深體現了曹操的謀略。錯落有致,易防易攻。其作用是將爲數不多的士兵從地道暗送出城,再從城外開進城內,反覆多次,迷惑敵人,出奇制勝。
我們還參觀了華佗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在華祖庵院內,躍入眼簾的是兩層凹字型仿古水榭,展示了古樸厚重的建築風格。展廳內從中醫藥的起源、中醫藥的發展、華佗和他的中醫藥成果、直到中醫藥資源及亳州中醫藥發展等。
首先,瞻仰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天靜宮(太清宮)。道教之祖庭南臨渦河,三面環繞武家河(古之谷水),北枕龍山之峰,可謂撫山枕水之地,鍾靈毓秀之鄉。天靜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稱老子廟。在唐宋鼎盛時期,規模宏大,建築輝煌,風光秀麗,環境清幽。殿閣林立,松柏交翠,**肅穆,氣勢非凡,堪稱中華道觀之最。現在仍存有天靜宮、天齊廟、九龍井、老子娘墳等多處與老子有關的建築和遺蹟。天齊廟又稱東嶽廟、老子“老廟”,是元代天靜宮建築羣舊址中保存至今、結構完好的地面建築。
隨後參觀高爐酒廠,在酒廠博物館,通過講解員的介紹,我們對高爐酒的歷史、發展和前景有了詳細瞭解。酒廠內陳列的各個時期樣品,讓我們開闊眼界。各種獎項,令我們驚歎。中餐時,劉副縣長髮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酒廠負責人也作了妙趣橫生的歡迎詞。
下午,前往范蠡墓參觀。在縣城東南15公里處,湖水環繞,墓浮其中,高若土山。據導遊介紹:越國大夫范蠡,助越滅吳後,功成身退,偕西施遊齊、魯、後商,晚年定居於此。范蠡、西施死後合葬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