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是一整片的古民居,它從明朝開始初建,經過明清兩代數百年的歷史,大部分建築仍保存完好,街區裡面有許多名人故居,還有個民俗博物館。要了解一座城市並不一定要走遍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可以選擇一條老街,慢慢悠悠地行走其間,走過三坊七巷的同時,你也走近了福州。
來這裡,主要就是看這些建築物及名人故居。這裡的民居,門窗漏花皆採用鏤空精雕,有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臺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 。區域內,基本都是窄窄的小巷,白牆瓦屋、黃色木製的房屋。坊巷縱橫,石板鋪地,有的街巷彎曲,有的筆直,大同小異,每個坊巷口都有一個石刻的牌樓。
從南后街的牌坊進入後,先看到的是楊橋路,它是七巷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路上有林覺民和冰心的故居,《我的故鄉》中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再繼續往前走是郎官巷,中國近代啓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坐落在此。除外,這裡還有個二梅書屋,也就是之前所說的民俗博物館。
然後是塔巷及黃巷,黃巷在塔巷之南,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有個叫小黃樓的小景,郭柏蔭故居(天開園紅木博物館)也在這裡。
衣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坊中16號爲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臺最具特色。
再繼續往前是安民巷,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今此老宅列爲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文儒坊是第二坊,清代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在此。之後的宮巷裡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歎爲觀止。再之後的光祿坊是三坊中的最後一坊,以光祿吟臺最爲有名。
除了看景點,在這片古建築步行街上,也跳動著時代的脈搏。星巴客、麥當勞與老字號的"永和魚丸"、"福州軟糕店"並排而立。不妨在街上吃吃福州的特色小吃肉燕(又稱燕皮餛飩),又或者在魚丸店裡吃魚丸,魚肉做的皮、豬肉的餡,特別鮮美。
閩都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福州的城市名片就是具有閩都神韻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古城核心中軸上,盡得閩都文化精髓,因獨特的坊巷格局、絕倫的建築細節、醇厚的歷史沉澱被譽爲“裡訪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近代名人聚居地”,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全國首座社區博物館,內含以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等9處典型建築爲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築羣。三坊七巷景區是一個集園林、名人故居、山水於一體的文化旅遊區,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由三坊、七巷、一街、一河、一山組成,其中: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一街:南后街;一河:安泰河;一山:烏山。 當然除了看古建築羣還有各種閩南特色小吃,土筍凍、魚丸、花生湯、芋泥等。
福州最有名的景點就要數“三坊七巷”了。踏著“三坊七巷”的長條石,讓我想起了夢中的古鎮那凹凸不平的石頭路。那是我夢裡經常出現的地方,是那麼的親切又是那麼的令人懷念。三坊七巷有三個坊七條巷,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瑯瑯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她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物聞名於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裡,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爲遊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她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遊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三坊七巷”的路,絕對是小路,也許幾百年來就是這樣小,小得只能並排走兩頂轎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路不在大,有人則名。就是從這樣的小巷裡,歷代走出了多少風流人物,多少英雄豪傑?他們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閩大地,走向****,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他們爲“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爲有他們而驕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築風貌主要表現在:石板深巷,青瓦粉牆,各式精雕細刻的門罩,風火牆式的多進院落,從高處府視猶如海上層層波浪,那此起彼落的萬傾波濤既無比壯觀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是福州歷史的的見證;“三坊七巷”是閩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結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它記錄了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立國的史實,記錄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稱帝的經歷。它吹灑著辛亥革命的風雨,傳播著北京“五四”運動在福州的影響。這些坊巷內曾經居住過上百名高官顯貴、學者名流,唐著名學者黃璞,宋理學家陳襄、晚唐詩人陳烈、狀元鄭性之、明抗倭名將張經、清巡撫沈葆楨、近代啓蒙思想家嚴復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過,還有黃花崗著名烈士林覺民。說到林覺民我們不能不提到他的《與妻書》。林覺民犧牲後,全家爲了避禍匿居在光祿坊早題巷一處許家院宅。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將林覺民寫給父親及妻子的遺書塞進門縫,林覺民的妻子一直將這封信珍藏到辛亥革命福州光復後。這一如詩如畫的名篇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不僅表達了夫妻間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達了“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爲天下謀永福”的革命精神和偉大情懷,激勵了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具有極爲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人是喜歡羣居的。三人成衆,便有了所謂的社會。社會之所以能有序,是因爲它本身團結的力量足以抵禦獸類襲擾,消弭天災肆虐,瓦解異族入侵。人類文明演進的第一步,正是懂得聚族而居。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代表坊巷羣居部落。它的佈局比其他聚居片區嚴謹,它的規模比其他聚居片區浩大,它的建築比其他聚居片區科學。三條長坊,七條小巷,在鼓樓南后街通衢的主莖上,像對生或互生的葉脈一般有序地展開,形成玲瓏四達的坊巷阡陌。從高處看下去,宛如一片圖騰般的菩提樹葉,默默地掛在能感覺到生命呼吸的古城的襟前。
三坊七巷堪稱古代福州城內的高尚社區。這裡曾豪宅雲集,大院並肩。經過千餘年的屢修屢損,現在所見到的多爲明清建築,駢楹多進,氣象宏觀,與其他宅院風格相比,是有節制的標新立異,無例外的不甘寂寞。那白牆灰瓦的清高調子與外間的紅磚文化不可同日而語;而風火牆的天際線,則以流動的美麗顯示它對安全大任的舉重若輕。最搶人眼目、獨具匠心的要數歐陽花廳的木雕,花廳的門楣上兩邊分別有簡單而形象的靈羊和仙鶴浮雕,而馬鞍牆上則有三獅戲球的灰色塑像。廂房的八扇門和窗共鑲入百種黃楊木雕圖案,或是梅花簡簡單單幾朵、荷花一枝獨暄妍、紅杏枝頭春意鬧;或是喜鵲報春、靈猴出動、螃蟹橫行。有的只是佔據一小點空間卻樂得其所,有的則大處落筆,大氣壯觀。這些雕塑無不栩栩如生,顯現出雕匠的極度耐心和高超技藝,令人歎爲觀止。然而這些圖案雕刻都不是單獨一面,而是作爲點綴巧妙地在整齊有序的窗格中組合起來,從而相得益彰。花廳的窗格也設計得極有中國傳統特色。我們嚮往長壽,於是廂房側面的窗格里便都鑲入一個大大的成橢圓形的“壽”字,而周圍則用靈動的鳳凰來加以襯托,因爲有鳳來儀才更顯得富貴呈祥。客廳過道口上方的窗格也是一反常行,呈冰裂狀,但亂中有序,簡單卻不失精心計算。其他古代樓閣都以雕樑畫棟的絢麗,橫幅豎聯的氣勢來寄託意旨,而三坊七巷的建築則內斂低調,以精緻的雕飾和巧妙的設計來造就生活空間、生命的旋律。
“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地靈人傑,歷代衆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都從這裡出生,在這裡生活,從這裡走向輝煌。比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當代著名文學家冰心、近代思想啓蒙家嚴復、明代抗倭英雄張經……他們巨大的貢獻,偉大的事業家喻戶曉。然而這些名人和普通百姓一同過著“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的低調生
活。但歷史並沒有因此忘記他們,英靈千古,名垂青史,真正的碑豎在人民心裡。雨過檐頭滴水,風起門窗有聲,在戶樞悠悠裡,日子忽忽間,各類先賢紛紛從三坊七巷的屋檐下走出。我們難說這裡的沛然正氣與老宅無關,我們難說這裡的淳樸民風與老宅無關。
三坊七巷的古韻古風依然還在,不可多得的建築與不可多得的文化既是社會的榜樣,又是百姓見賢思齊的力量。靜謐的街巷、玩耍的孩童、悠閒的老人、往來的遊客,繼續述說著三坊七巷的昔日與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