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聽到了孔丘的話,面色一慚,耷拉著腦袋倒退了回去。趙陽在一旁看著,突然開口道:“伯夷、叔齊二人雖然仁義,然而他們的仁義尚未到達可以讓周武王和姜子牙放棄伐紂的地步。王叔比干雖然具有七巧玲瓏心,但是亦無法讓沉浸于酒色的紂王放棄奢靡而重新治理天下。這就是他們的局限所在,無論是仁義還是智慧,若是存在了局限,其作用亦是有限。這三人的局限性都是在于其對殷商的死忠之上,忠心二字,就已經限制住了他們的全身,使他們無論如何作為都無法逾越這二字。請問夫子,無法逾越障礙的局限,困守于自己的小天地之內算是仁義和智慧的最高境界嗎?”
趙陽此言一出,孔丘立即陷入了沉思之中,他眼神微瞇,半響之后才長長的嘆了口氣,道:“忠于殷商,這是他們的局限也是他們的偉大之所在啊。人生而為人,則用兩條腿走路,行走大道之上,生兒為獸,則用四蹄馳騁于山野之間,生而為鳥,則振翅高飛,翱翔于天際之中。人、獸、鳥,三種不同屬性的實物,注定了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選擇,人雖然羨慕百獸奔馳、群鳥高飛,卻也只能是人,無法讓自己長出翅膀。獸與鳥羨慕人可以直立行走卻也只能是獸和鳥。伯夷、叔齊、比干三人,縱使羨慕武王、姜子牙可以直接通過暴力的手段改變紂王的bao政,也不能采取同樣的行為。這就是道啊,成也是道,敗也是道。”
“道?”趙陽奇道,“夫子也相信道嗎?”
“道無處不在,向上無法追溯到他的來源,向下無法探尋的到他的終點。道來自于虛無,表現于外部即是有形,普通人往往只能看到道的表現,卻是無法感受到道的內在,眾生庸庸碌碌,最后卻是一無所得。道貫穿一切,每個人都生存在道之中,每個人也都有著自己的道,只有堅守了自己的道,最后才有可能探尋到道的本質,感受到道的偉大。”孔丘雙眼迷茫的看著遠處,口中悠悠說著“道”,心神好似已經脫離了肉體,飄飄而出,暢游于虛無之中,感受無窮無盡的大道紋路。
趙陽看著他,同樣是目露迷茫,口中喃喃道:“人不同,道亦是不同,即使明知自己的道是無法行的通的亦是要堅持下去嗎?”
“不堅持下去,你又怎會知道最終不能成功呢?世人都說比干愚忠,可是當時,如果他不堅持到最后,又怎能知道自己最終還是無法改變紂王呢?若是武王和姜子牙沒能推翻殷商,誰又能說,最后紂王不會改變呢,亦或是殷商出現一位新君改變一切呢?或許此時依舊是殷商的天下也不一定了。”孔子瞇著眼,茫然若失般,口中悠悠答道。
趙陽抬頭看著頭上那破陋的屋頂,茫然道:“是啊,不堅持又怎知最后結果如何呢?西岐反商之初,即引的殷商數次派人討伐,大軍駐扎于西岐城外,戰云密布,人心惶惶。周室之中亦有人反對反商之舉,認為此乃取死之道,然而武王和姜子牙堅持了下來,他們也最終反商成功,開創了大周數百年江山。若是沒有看到他們的成功,最初又有幾人相信弱小的西岐能擊敗強大的殷商王朝呢。沒有堅持到最后,又怎能知道結果,嘲笑先人的人,俱都是因為見到了結果,若是他們生于當時,他們真能預見出結果了嗎?”
話必,兩人都沒有說話,只是一個望著上方,一個望著遠方,俱都目露迷茫之色,神情縹緲,渾渾噩噩。四周,孔丘的高足們俱都怔怔的看著兩人,腦中不停的思索著兩人方才的對話。
許久之后,趙陽慢慢放下了頭顱,目光恢復平靜,看著孔丘道:“孔老夫子,這就是你堅持自己的治國理念,而不辭幸勞的奔波于諸侯之間的原因嗎?即使無數次遭受拒絕,你亦是不改自己的理念?”
孔丘眼神同樣慢慢恢復了清明,轉頭看向趙陽,道:“不錯,孔丘堅持以禮儀和仁義治國,雖然屢次遭受到拒絕亦是不改初衷,因為這就是孔丘的道啊。即使有一分的希望,孔丘亦是不會放棄,即使沒有希望,孔丘依舊堅定不移,以大恒心、大毅力開拓出新的道路來。”
第一次聽到這個當世圣人的心聲,趙陽不由的一震,心中暗道:是啊,后世人人都知道孔丘迂腐,無法認清天下大勢,所持理念俱都是不合時宜,所以最后無法成功。可是道理都是勝利者編寫的,若是在當今之世,真的有一個諸侯國同意了他的主張,任用他來主持國政,或許真會出現一個強霸諸侯的大國,歷史恐怕又是另外一番樣子。孔丘不只是個政治家,更是個兵法大家,其弟子冉有后來統帥魯國軍士擊退了齊國的進犯,季康子問他軍事才能從何而來,他道是從孔丘之處學來。憑他的一身才能,若是真有這么一個諸侯國讓其施展才能,歷史勝負,誰能說定。
想道此處趙陽對其不禁肅然起敬,拱手道:“夫子果然大才,人生而不同,道亦是不同,人只有堅持了自己的道,方才能尋的真我,成就己身。如此而來,在夫子看來,神有神道,魔有魔道,鬼有鬼道,人有人道,道不分高下,只有不同,神魔大戰,人鬼殊途,無分對錯,道不同矣!”
趙陽此言一出,真可謂是驚世駭俗,屋內眾人驚呼一聲看著他,他們向來遵行孔丘的教誨,心中只有道義和仁義,不敢念及其他。而今趙陽的這番話卻是太過顛覆傳統,讓他們一時思想短路,難以接受。
孔丘同樣是一臉驚異的看著眼前之人,突然拱手道:“丹陽先生之論,孔丘聞所未聞,煩請說來一聽。”
趙陽看著孔丘一副謙卑求教的神情,心中微微撼動,整了整面容道:“在下看來,人因出身不同,生長環境不同,教育不同,是故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對于世界的看法和理念亦是不同。人之精華在于內在,在于其思想,在于其靈魂,精氣神凝聚,而后御使肉體,行走于世間,,接人待物處理事物,無一不是以其思想為主。何謂道,萬物運行、四時變化、日月運行之規律是道,人之思想欲念轉而成為行為動作,亦是道。每個人雖然道不同,但是都有堅持自己的道的權利,堅持了不同的道,就注定了要經受不同的風雨,承擔不同責任。為商,就要懂得貨物兩換,買賣易貨,為農,就要懂得四時變化,順應時節而種植作物,為王,則要懂得調理陰陽,平順六氣,善納諫言,胸懷天下,則可以垂拱而治,四方賓服,八方來朝。”
孔丘聞言,大嘆:“丹陽先生言論驚人,孔丘敬服,然而,正如先生所言,孔丘有孔丘的道,孔丘無法完全認同先生之觀點。”
趙陽拱手道:“夫子言重了,夫子不認同在下之言論是因為夫子就是夫子,人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否則就是不自己了,而是他人思想的附屬物了,自己的靈魂也就成為了他們靈魂的衍生部分了。”
說到這里,趙陽頓時愣住,“自己的靈魂成了他人靈魂的衍生部分”,反過來說,若是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能夠為眾人認同和遵循,那么眾人的靈魂是否就會成為了自己靈魂的延伸呢?為何在上古時期,那些大能圣人,已經本領通天,依舊要出沒于世間,到處傳下道統,讓世人供奉呢?他們既然都已能長生不死,為何還需要留下道統,道統對于他們又有何意義。就像是一個人應該不會期望一群螻蟻來崇拜自己吧,那樣有什么意思呢?
是靈魂,是信仰,當世人信仰他們的時候,那么在無形之中,世人也就逐漸的和他們的思想融合為一,成為了他們靈魂的延伸,靈魂是人的根本,是修道的根基。靈魂缺失之人無法感受到道的運行,相反,靈魂強大的人,則更加容易融入天地之中,更容易悟道,不錯就是“悟道”,這才是能夠讓那些大神通者垂涎的地方所在啊。
一念通達,趙陽頓時眼前一亮,整個人豁然開朗,只覺的原本迷茫的前路卻是又清晰了幾分,未來的道路有了明確的目標,臉上不由的露出了一絲笑意。
“丹陽先生為何發笑。”一旁,孔丘奇怪的問道。
趙陽一驚,恍然醒悟過來,,淡笑拱手道:“方才在下在思考大道精髓,是故忘乎所以了,夫子莫怪。”
孔丘聞言,哈哈一笑,道:“丹陽先生果非常人,今日兩次悟道,前途無量啊。”
“夫子過譽了。”趙陽一拱手,謙虛道。
孔丘突然面容收斂,眼睛一瞥,發現顏回伸手進入鍋*里面的米飯抓了起來,而后吃掉,他立刻收回目光,假裝什么也沒有看到。
不久之后,顏回捧著一碗熱騰騰的米湯端了過來,道:“老師,請用食吧。”
孔丘突然開口道:“方才我夢見自己的先人,我將干凈的米飯吃了,留下不好的給她們。”
顏回一聽,急忙解釋道:“事情不是這樣的老師,方才我見鍋中進了灰碳,上面的米飯扔掉可惜,所以就抓起來吃了。”
孔丘一聽,眼睛直直的看著他,半響之后,仰頭長嘆道:“按說人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有時眼睛卻會騙人,相信自己的心吧,自己的心也不一定是對的,人心隔著肚皮,難以揣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