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產黨在陜北的起源
1.共產黨在陜北的起源
陜西首先接受新文化和馬列主義的是旅外學生。當時陜西沒有高等院校,學生都到京、津、滬、武漢等地去上大學,大多數到了北京。五四運動中,陜西學生魏野疇、李子洲、楊明軒、張學漢、楊鐘健、劉含初、呼延震東、王圣域、郝夢久、陳兆樞等還參加了毆打賣國賊章宗祥,火燒趙家樓的反帝愛國斗爭。被捕的32人中就有楊明軒、郝夢久、陳兆樞等陜籍學生。
1921年10月,劉天章、楊鐘健、魏野疇、李子洲、楊明軒、劉含初、呼延震東、韓仲范、趙國賓等發起創辦了“共進”雜志,1922年10月成立了“共進社”,1923年后負責的人有劉天章、屈武、武止戈、耿炳光、方仲如、王子休、張仲超、魏惜言等。1922年春,武止戈、屈武、崔孟博、劉尚達、白超然、韓志穎、吳森如、王子休等創辦了《貢獻》月刊,共出6期,熱情宣傳馬列主義和教育改革。
對馬列主義在陜西的傳播最有影響的是魏野疇(興平縣人,1923年春入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1928年犧牲),曾在榆林中學任國文教員。他努力改革舊學制,改進教學內容,倡導學生成立自治會、讀書會。介紹《向導》、《新青年》等革命刊物上的文章。陜北的黨團組織是李子洲同志(綏德人,1923年春入黨)領導建立的。1923年夏,子洲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于1924年春到榆林中學任教,是年秋任綏德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校長,先后聘請王復生、王懋廷、何寓礎、羅端先、楊明軒、常漢三、呼延震東、田伯蔭、雷五齋、趙少西、李瑞陽等共產黨人和進步知識分子任教。1924年秋至1925年初,他們在綏師和榆林中學的師生中,吸收李瑞陽、霍世杰、王兆卿、張肇勤、杜振廷、楊樸、白明善、張承忠、喬國楨、李登霄、霍學光等人為黨團員,在綏德建立了黨和團的特別支部。子洲、復生、懋廷為負責人。1925年春,又到榆林中學發展黨團員,建立了黨團支部。先后吸收王子宜、劉景桂(劉志丹)、曹力如、楊國棟、唐登科、董耀卿、周孟雄、曹必達、高子鈺、劉景象、武開章、劉文蔚、李含方、莊培、郭洪濤、馬云程、柳壽青、王廼平、王俊讓、周家干、霍作霖、王懷德、王繼民、劉紹讓、張訓謙、白作賓、焦維熾、周發源等為黨團員。支部先后由張肇勤、劉志丹、曹必達、唐登科、周孟雄負責。
綏德黨團特支于1925年秋冬,派人去延安省立四中發展黨團員,1926年春成立黨和團的特別支部,田伯蔭任黨的特支書記。
1925年綏德支部還派李瑞陽、杜振廷、楊樸去井岳秀部石謙營里協助謝子長、李象九等建立黨的軍隊支部,吸收閻揆要、閻紅彥、楊仲遠、雷恩鈞等同志入黨,綏德黨團組織歸中共北方區委領導,由李子洲等直接和李大釗聯系。
1926年4月17日在直系軍閥吳佩孚、張作霖及閻錫山的支持下,劉鎮華圍困了西安,楊虎城、李虎臣率軍死守,時人譽曰:二虎守長安。9月17日馮玉祥在綏遠五原舉行誓師,派兵入陜,很快打垮了劉鎮華軍,11月28日撤圍。1927年1月28日,黨中央決定成立陜甘區委,耿炳光任書記,魏野疇宣傳,李子洲組織。當時陜西共有黨員388名。從此統一了陜西黨的組織。
陜北特委歷屆組織機構:
1924年秋至1925年初成立了綏德黨、團特別支部。李子洲、王復生、王懋廷為負責人。
1926年3月中共北方區委派耿炳光(澄城人,北京大學學生,早期中共黨員)為陜北特派員,協助整頓綏德黨團特支。6月成立黨、團地委。蔡南軒任黨的地委書記,李子洲、何寓礎任委員。團地委書記王復生。
1926年冬,經中共北方區委批準,榆林黨團地委成立。馬云程任黨的地委書記,周家干宣傳,劉景象、郭洪濤先后任組織。莊培、劉景象先后任團地委書記。綏德地委轄清澗、安定、定邊、佳縣四個支部,加榆林、延安地委共有黨員339人。
1927年2月25日在西安桃胡巷召開了第一次中共陜甘區委會議,參會的人有耿炳光、李子洲、曹趾仁、黃平萬、吳化之、趙葆華等10人。耿炳光為書記,李子洲負責組織,魏野疇負責宣傳。3月14日在西安中山學院召開了第一次黨代會,代表了陜甘地區的388名黨員,又補亢維恪為農委書記,陳嘉珍為軍委書記,劉天章、杜衡為區委候補委員。會議決定成立6個地委。西安(地委由區委兼管),渭南(書記何挺杰,委員張含輝、王觀德),三原(書記張秉仁、委員賈懷庚、王鴻俊),延安(書記田伯蔭,委員易厚菴、陳俞庭),綏德(書記蔡南軒,委員何寓礎、關中哲)。榆林(書記馬云程,委員郭洪濤、周家干)。
1927年蔣介石“4.12”對共產黨人大屠殺后,黨的工作轉入秘密。7月上旬成立了中共陜西省委,書記耿炳光,組織李子洲,宣傳崔孟博,軍事魏野疇。省團委書記張金印。成立了綏德縣委。1927年上半年,全省共有黨員2177人。到9月底降到1681人。
1928年1月4日省委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陜北特委,派杜衡、焦維熾分任陜北黨、團特委書記。4月在綏德西川苗家坪(今屬子洲縣)的南豐寨古廟里,召開了陜北第一次黨的代表會議。杜衡、焦維熾、楊國棟、馮文江,白樂亭(明善)等參加。會議正式成立了中共陜北特別委員會。委員有楊國棟、馮文江、白樂亭。轄綏德、榆林、延安、府谷、米脂、清澗、延長七個縣委。共有黨員360人左右。
1928年9月省委發來《全陜總暴動決議案》,特委決定于28日(農歷八月十五日)在米脂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討論制定暴動計劃,但因保密不慎,遭國民黨米脂縣政府和軍警破壞,杜衡、焦維熾、賈拓夫、李文芳被捕(后經組織營救出獄)。楊國棟、馮文江等特委成員和部分縣的代表轉移到綏德苗家坪小學,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特委機關遷到清澗折家坪,特委書記由楊國棟代理。
1929年2月,杜衡由西安返回陜北,帶來中共“六大”文件和省委第四次擴大會議精神。于是,特委在綏德縣周家鹼的張家岔召開了《陜北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傳達了上級會議精神,確定了陜北黨的工作方針,宣布楊國棟繼續代理書記。增選白明善、霍世杰為特委委員,謝子長為特委軍事委員。
1929年5月在榆林城北紅石峽召開了《陜北特委第二次擴大會議》,批判了楊國棟的右傾思想,并撤銷其職務。選舉白樂亭為書記,委員有劉志丹、馮文江、劉瀾濤、賈拓夫。劉志丹任軍委書記。
1929年6月底,陜西省委渭南全委會決定,派吉國楨、張文華分任陜北黨團特委書記。蘇士杰負責軍委工作。9月10日,三人先后來到榆林,改組了陜北特委。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目前政治任務的決議》,要立即通過武裝起義實現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奪取全國政權。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在黨內占據統治地位。
1930年7月,省委調走吉國楨、張文華。由蘇士杰、劉瀾濤臨時主持工作。
1930年7月1日至9日在藍田縣鞏村召開了省委第五次擴大會議,派省委候補委員趙伯平任陜北特委書記,北方局也派孔祥禎、高維翰(李杰夫)來到陜北,主要是貫徹“左”傾冒險主義。孔祥禎任軍委書記(1926年底黨組織保送赴蘇聯列寧格勒學習,1930年回國)。10月初在綏德城西合龍山古廟里召開《陜北特委第三次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趙伯平、中共北方局交通楊樸、陜北團特委代書記常黎夫,高維翰、蘇士杰、馬文瑞、馬明方、謝子長、劉志丹、孔祥禎、劉瀾濤、常立德、崔田夫、楊重遠、惠澤仁、張德生、張承忠、張肇繁、崔玉瑚、霍維德、李文芳等20余人。要求以綏德、米脂為中心發動秋收暴動。會議根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成立了陜北行動委員會軍事指揮部,謝子長、劉志丹分任正副總指揮。會議也提出爭取全省總暴動的勝利,建立全省蘇維埃政權為代表的口號,“左”傾冒險主義在黨內占據統治地位。
根據“左”的錯誤精神,把黨、團特委和群眾組織合并為陜北行動委員會,特別是通過了《對陜北工作決議案》,會議充滿了暴動的火藥味。會后暴動標語貼滿了綏德城,大搞飛行集會,砸掉了國民黨綏德縣黨部的牌子。這些輕率的舉動,立即引起敵人的警戒。會議結束,與會的張德生、劉瀾濤準備返回榆林,剛走到北城門口即被逮捕。綏德四師召開大會紀念廣州暴動三周年,大會尚未結束,國民黨軍隊便包圍學校,解散了四師,聲言三年不能開學。在安定,馮文江發動黨、團員在從縣城到瓦窯堡30里路上大貼標語,大投傳單,招致身份暴露,縣委全體人員不得不離開安定。井岳秀駐神木高志清部一騎兵連已初步為中共所掌握,因為準備不足倉促暴動,也慘遭失敗。由于主客觀條件都不具備,其他各地所謂暴動和起義也只是到處張貼標語,拋撒傳單和群眾集會,結果使好不容易積蓄起來的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損失。
特委在綏德的秘密機關暴露,綏德的許多支部都垮了。
1930年11月下旬省委得到了中央糾正“立三路線”的傳達,10月18日中央北方局決定陜北特委直屬北方局領導。并派王芾(fu)南為特派員于12月來到陜北,向特委傳達了中央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撤銷了陜北行動委員會,恢復了陜北黨、團特委等組織的正常工作,同時將陜北特委劃歸中共河北省委領導。
1931年春,王芾南、趙伯平、常黎夫到北方局匯報工作,特委工作由孔祥禎臨時主持。“五一”節前夕,團特委印發傳單、標語,發動榆中學生公開張貼宣傳,暴露了黨的組織,使多名黨、團員被捕。特委主要領導被迫離開榆林,特委工作處于癱瘓狀態。6月趙伯平等人返回,重新組建了陜北臨時特委,特委機關遷往米脂縣姜興莊。1932年秋趙伯平調任三原中心縣委書記。馬明方任陜北臨時特委代理書記,特委機關遷到佳縣南洼村。1933年2月又遷到佳縣烏鎮。
經兩年努力,到1932年底黨員已發展到了1000余人,有2個縣委,10個區委,6個特支,74個支部。
1933年3月,上海臨時中央局派孔原到天津主持北方地區工作,陜北特委歸其領導。
1933年7月22日在佳縣高起家洼召開了《陜北特委第四次擴大會議》,提出了全面發動陜北游擊戰爭的新任務。決定加緊開辟安定、綏清、神府三個游擊區,擴大和建立游擊支隊,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建立蘇維埃政權。會議選出了特委委員11人:崔田夫、馬明方、王兆卿、馬文瑞、畢維舟、常學恭、崔逢運、魯學曾、崔田民、張達志、高長久。書記崔田夫(雇工)。
1933年12月中央北方代表派人主持,在北平召開了陜北問題座談會,改組了陜北黨團特委,任命郭洪濤為黨特委組織部長、李鐵輪為團特委宣傳部長。
1934年1月,特委機關遷往吳堡樊家圪坨和佳縣王家畔一帶。陜北特委在佳縣南洼村召開了黨團聯席會議,此次會議埋下了在陜北執行左傾路線的根苗。
1934年4月4日,在佳縣神堂溝召開了黨團聯席會議,此后,特委機關在清澗東區及安定西區一帶游動。5月2日召開了游擊區、游擊隊代表會議。
1934年9月2日,在清澗惠焉里陜北特委召開了游擊隊干部會議,正式決定成立工農紅軍陜北獨立師。
1935年2月5日在赤源縣周家鹼召開了陜甘、陜北兩特委聯席會議,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書記惠子俊,委員劉志丹、謝子長、高崗、習仲勛、崔田夫、郭洪濤、馬明方、張秀山。至此不存在陜北特委了。
中共陜北特委存在期間,曾先后建立和下轄北起神木、府谷,南到延安、延長;東起黃河西岸,甚至還包括山西北部的幾個鄉鎮,西到三邊的18個縣委和綏清、三邊等7個區委。組建并領導了9個縣蘇維埃政府、26個游擊支隊、三個紅軍團。陜北特委直接指導陜北團特委的工作,是當時地區黨、政、軍、群眾組織的領導中心。
2.共產黨在陜北的主要創建者
李子洲
李子洲 名登瀛,筆名逸民。陜西綏德人。生于1892年,由于家境艱難,十五六歲才開始上學。上高小時就刻苦攻讀,1912年,他為了深造,徒步單裝從綏德出發,日走百余里,歷時20多天,來到西安,考上三秦公學。1917年考上北大。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李子洲積極參加示威游行,被舉為學生代表。1920年他與魏野疇、劉天章、楊明軒等創辦了《秦鐘》及《共進》刊物,發表文章,喚醒民眾積極奮起。他提出“革新教育,改革政治,改造社會,打倒統治階級,鏟除貪官污吏”等口號。1923年經李大釗、劉天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2年,李子洲北大畢業后,先后在三原渭北中學及榆林中學教書。
1924年5月間,李子洲接任省立綏德第四師范學校校長,聘請楊明軒任教務主任,常漢三任訓育主任,先后聘請的教員有王懋廷、田伯蔭、韓叔勛、王復生、劉尚達、李致煦(即李瑞陽)、蔡楠軒、關中哲、羅端先、何寓礎、雷五齋、王漢屏、趙秉彝、趙少西等。他們有的是“共進”社員,有的是共產黨員。
李子洲接任四師校長前,學校死氣沉沉,學生除上課讀書外,國家大事、人民疾苦,概不聞問。他到任后,陜北23個縣有志青年聞知十分仰慕,爭先恐后前來投考。更有山西汾陽銘義中學的學生任國梁、趙镈、李臨銘等也轉到四師上學。四師原來圖書、雜志一無所有,李子洲到任后,新購《中國青年》《向導》《政治生活》《共進》等圖書、雜志2000多本,供學生自由選讀。王懋廷負責領導陜北青年社、四師青年社、工會、農民協會、腳戶自保會、學生聯合會等,進行各種活動,每月開游藝晚會,備有茶點水果,會上談
笑風生,暢所欲言。凡路過綏德的共產黨員和知名人士,一定請他們講話作報告,如劉味東、王子休、徐夢周、王陸一。楊虎城將軍路過綏德南下時,也請他報告國內國際形勢。教員田伯蔭、劉尚達、關中哲每周領導學生召開講演競賽會,練習宣傳組織及鼓動工作的能力。李致煦、王漢屏指導排演新劇,每月必演一次或兩次,在學校大操場,歡迎各界人士參觀。劇目有《復活的玫瑰》《一只馬蜂》《孔雀東南飛》《木蘭從軍》《結婚前的一吻》《大罷工》等。開幕前和演完后,青年社、學聯會指定專人講話,擴大宣傳,喚醒群眾關心國家大事。工農群眾認為四師學校是他們的樂園,來去自由,毫無隔閡。
李子洲才能出眾,見識高明。先后向黃埔軍校輸送賈春霖、劉志丹、楊國棟;向農民運動講習所輸送霍世杰、李波濤、喬國楨;向上海大學輸送張肇勤、李維勤、柳長青;向甘肅軍校、耀縣三民軍官學校輸送丁廣智等學員。
1924年下半年到1925年春李子洲和王懋廷等秘密發展共產黨員,建立了中共特支。1926年6月,綏德省立四師建立了中共綏德地方執委會,統一了陜北各地中共組織的領導。四師成為陜北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派出黨團員和學生到綏德、榆林等地幫助成立農民協會,組織工會,建立婦女協進會,開展群眾運動;派黨團員到陜北駐軍石謙團(不久擴編為旅)做兵運工作,在石部成立了黨團組織。到1926年底,石團有百余名官兵加入共產黨和共青團,不少連排長都由黨團員擔任。
1927年2月,李子洲出任西安中山學院副院長兼總務長,和院長劉含初等一起為中國國民革命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在爾后的革命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27年2月下旬,中共陜甘區執委會在西安成立。李任執行委員會委員并負責組織工作。在他和戰友們的努力下,不到半年時間,中共和共青團組織在陜甘40多個市縣普遍建立,黨員發展到2400多人;陜西的農民協會會員達70余萬人,僅次于湖南、湖北,成為全國革命運動高漲的省份之一。6月下旬,馮玉祥下令在陜西進行“清黨”,共產黨人轉入地下。7月,中央撤銷陜甘區委,成立陜西省委,李子洲當選為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受組織委派,他代表省委到武漢向黨中央匯報請示工作,接受了張太雷同志代表黨中央對陜西工作的指示。返回陜西后,他向省委傳達了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同年9月,兼任中共陜西省委軍委書記,參與了省委對清澗起義、渭華起義的領導決策工作。
1928年11月,省委書記潘自力被捕,李子洲代理書記。1929年2月,由于叛徒出賣,李子洲被捕入獄。面對敵人酷刑折磨,他堅貞不屈,入獄前已積勞成疾,加之敵人的殘酷折磨,同年6月18日在獄中病逝,時年36歲。1944年2月,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設子洲縣,以志紀念。
云南省祥云縣,矗立著一尊烈士銅像,這位烈士就是陜北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陜北青年團組織建立和發展的主要領導者,教育家和革命家王懋廷。
王懋廷
王懋廷 又名王德三,字正麟,1898年7月15日出生于云南祥云縣王家莊半自耕農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輩都是以舌耕糊口、桃李滿門的清貧之士;純正的耕讀家風,培養了他和大哥王儒廷(又名王復生)、三弟王馨廷勤勞正直、力求上進的品格。
兄長王復生于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在李大釗的培育下,研究馬克思主義,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加入黨的組織。王懋廷經常收到他的信件,這些信件激發著王懋廷追求進步和革命的思想,于1919年春也去北京大學補學。不久,五四運動爆發,王懋廷投身革命洪流。1921年他考入了北大理預科,參加了由李大釗領導,鄧中夏、羅章龍、王復生等19人成立的“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并擔任法文翻譯。他一邊研究馬克思主義,一邊走出校園到勞工群眾中去。他先后與王復生、王有德(也是云南人,當時北大稱他們三人為“云南三王”)裹糧步行,多次到北京郊區門頭溝煤礦等地調查,并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人的工作。革命實踐的鍛煉和考驗,使王懋廷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1922年經鄧中夏介紹,他在北大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羅章龍時為中共北大支部書記,后來回憶說:“王懋廷是北大支部很活躍的積極分子”。為了發展黨的組織,同時也為解決3人(還有弟弟王馨廷)求學的經濟困難,1922年王復生在北大休學去陜西華縣咸林中學任教。一年后,王復生回到北大復學,王懋廷接踵到咸林中學任教。1924年春,李子洲應榆林中學校長杜斌丞聘請任該校教務主任兼國文教員,7月接任了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以下簡稱四師,即今綏德師范前身)校長。開學前,李子洲專程去北大找到當年同窗好友王復生拜訪李大釗求助。他們決定王懋廷由咸林中學到四師任教,協助李子洲開展革命工作。時李大釗決定李子洲和王懋廷同為北京黨組織直屬特別通訊員,任務是在陜北建立和發展黨的組織,決定李、王與北京黨組織直接往來,并定下秘密通信方法及地址。
1924年秋開學前,王懋廷和弟弟到陜北綏德第四師范。李子洲不得不與上層多方周旋,不能較多和公開直接參與校內的革命和建黨活動。因此,除了總的領導和重大問題的決策外,具體的組織活動就交給了王懋廷。這位年僅24歲的國文教師,于課內課外,結合教學宣講馬克思主義,組織學生閱讀進步書刊,并了解學生家庭狀況,吸收“真實努力的分子”入黨入團。
英文教師田伯蔭1924年于北京師范大學畢業,經魏野疇介紹來四師任教,負責在陜北發展共進社的任務。王懋廷與田伯蔭同住一個宿舍,經常向田講解共產黨的性質和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并給田介紹《共產黨宣言》等革命書刊。不久,田伯蔭寫了申請入黨的信,王懋廷報北京黨組織,1924年10月間得到回信,批準田伯蔭入黨,并指示要在陜北成立黨的組織。上級指示,王懋廷、田伯蔭積極發展黨員,到11月成立起共產黨小組,組長由田伯蔭擔任。
1925年春,四師成立黨支部,夏季又成立起黨的特別支部,王懋廷擔任支部和特支最為重要的宣傳工作。在駐瓦窯堡的石謙團(石謙團部1925年由綏德換駐瓦窯堡)中,由王懋廷介紹入團旋即轉黨的該團第三連連長李象九成立起黨和團的支部,王懋廷還到榆林幫助由他介紹入黨的榆中學生張肇勤和李登霄成立起黨和團的支部。黨員也迅速增加,四師發展有20多名,榆中和李象九連發展了10多名。陜北1925年有40多名黨員,其中有7人是王懋廷介紹入黨,許多人是王懋廷介紹入團后轉黨的。這一批黨員,有建國前犧牲的革命烈士白明善、張承忠、喬國幀、劉志丹、王兆卿、高光祖等;有建國后在黨和政府部門擔任重要職務的馬明方、郭洪濤、霍維德、閻紅彥、武開章、雷恩鈞等。同時,共青團員發展到70多名。陜北黨、團組織迅速發展和擴大,是形成陜北第一次大革命**的領導核心和骨干力量。
1925年8月,王懋廷離開陜北調回北京,其兄王復生受黨派遣來陜北,與李子洲一起繼續領導和發展陜北大革命。
陜北團組織是王懋廷親自建立的。王懋廷在1924年12月上旬發展團員成立了綏德支部。到月底,學生團員發展到14名。為了適應團員增多需成立相應組織的情況,29日,王懋廷給在上海團中央任組織部長的鄧中夏寫信,要求在綏德成立團地方執行委員會。陜北黨組織建立和團組織建立分別走了北京和上海兩條線。
團中央指示未來之前,王懋廷又在榆林和佳縣發展團員建立了組織,因此于1925年2月成立了“共青團陜北特別支部”,他親自擔任書記,負責領導陜北各縣(當時陜北是23縣)共青團的工作。
從1925年開始,陜北形成大革命**。王懋廷與李子洲一起,從創建和發展陜北黨、團組織,到喚醒民眾開展反帝反封建軍閥的革命斗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陜北黨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26年王懋廷被調到廣州黃埔軍校任政治部宣傳科長兼政治教官,半年后黨又派他回云南開辟革命工作。1928年王懋廷赴莫斯科參加了黨的六大。在他回到云南的三年多中,先后建立黨的特委和省委,在各縣成立農民協會、云南婦女解放協會、學生聯合會和昆明總工會,在滇越鐵路和個舊礦山開展工人運動,在蒙自查尼皮等地建立游擊隊,并組織了陸良等地的武裝暴動。后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在敵人的酷刑面前,他鐵骨錚錚,視死如歸,時年僅32歲。
魏野疇
魏野疇
魏野疇(1898-1928)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優秀黨員和宣傳活動家,原名鳳標,號明軒。陜西興平人。1913年春入西安三秦公學(后改為省立第三中學)。1917年考取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影響下,開始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1920年同北京大學楊鐘健等人一起創辦《秦鐘》雜志,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同年冬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編寫了《中國近世史》。同年夏畢業后回陜西,在華縣咸林中學任教務主任兼歷史教員。1922年夏辭職赴北京。
在京期間,與楊鐘健、劉天章、李子洲等組織共進社,出版《共進》半月刊。1923年初經李大釗、劉天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春,應陜北聯合縣立中學校長杜斌丞邀請,到榆林任該校國文和英語教員,在青年學生中廣泛進行革命宣傳。是年秋,為逃避陜北軍閥的迫害,離開榆林回到北京,以共進社為陣地,繼續進行革命活動。
1924年春回陜,先后執教于省立第三中學和第一中學。這時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領導群眾革命運動和建立黨團組織的工作上。同年夏建立了西安市第一個青年團支部。參與了國民黨陜西省黨部的籌建工作,并被指定為臨時省黨部的負責人之一。這期間他所創辦的《西安評論》成為當時陜西宣傳革命思想、促進革命運動發展的重要陣地。9月參與領導了西安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整頓工作,擔任中共西安特別支部委員。
1926年1月出席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年初中共西安地委成立,任地委委員,負責宣傳工作。1927年1月任國民軍聯軍駐陜總司令部政治部副部長。不久當選為國民黨陜西省黨部執行委員會委員,后兼任宣傳部長。2月被選為中共陜甘區委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負責宣傳工作。
魏野疇也是黨在西北地區最早從事軍事活動的領導人,他指派吳岱峰利用吳與楊虎城的個人關系到楊虎城部創辦三民軍官學校(吳岱峰任黨總支書記),為黨培養了一大批重要軍事干部,為推動陜甘地區革命運動的發展做出了極為重要貢獻和準備。7月中共陜甘區委改組為中共陜西省委,任軍委書記。8月應楊虎城之邀離開陜西赴安徽太和,任楊部國民黨軍第十軍政治部主任和該軍中的中共軍委書記。通過深入細致的工作促使楊虎城繼續同共產黨合作。12月任中共皖北特委委員。1928年2月任中共皖北臨時特委書記,4月任皖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指揮,與吳岱峰等人一起組織領導了皖北暴動(即阜陽暴動);4月9日,在率領起義部隊轉移途中被捕,在臨泉老集慘遭殺害。阜陽暴動點燃了皖北的革命烈火,在黨領導的革命斗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省立綏德第四師范學校
3.陜西省立綏德第四師范學校早期黨員革命英烈錄
李子洲 常漢三 王德三(王懋廷)王復生 錢清泉
徐夢周 蘇士杰 (蘇醒民)吉國楨 白明善 高光祖
劉正平 馮圣昌 楊重遠 賀 牛 蒲子華 劉善忠
張庚飏 拓克寬 丁學浚 劉耀西 喬國楨 趙 镈
孟芳洲 李嘉謨 張承忠 劉光顯 馬汝驥 劉漢武
馬承啟 張慕時 田慶豐 王兆卿 李青云 白雪山
吳志祥 高緒祖 田作勤 高尚信 馮崇道 孫蘭馥
劉成武 楊鳳歧 崔玉瑚 高農斧 胡廷俊 王 文
崔曙光 李成榮 楊岐山 惠澤仁 馬子驥 李景波
惠金瑞 許志云 霍世英 延振倫 張繼增 薛世豐
蒲政仁 賈仰青 馬克昌 慕生桂 王聚德 薛翰臣
杜修杰 馬 洛 趙先鋒 白萬年(白力鋒)
4.西安中山軍事學校西安中山學院和陜西黨組織為西北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干
西安中山軍事學校 1925年李大釗向馮玉祥提出在國民軍軍隊里進行政治工作的必要性,馮批準了李大釗的建議方案。并委托李負責領導政治工作。
此后,黨從北方區委、黃埔軍校、上海黨中央及留蘇學生中派出劉伯堅、鄧小平等到馮玉祥部負責政治工作。1926年9月17日馮玉祥在蘇聯顧問團和共產黨人劉伯堅、鄧小平的幫助下,在五原宣誓就任國民聯軍總司令職,并接受國共合作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此后,劉伯堅、鄧小平等二三百名共產黨員,陸續到國民軍中擔任各路軍政治工作的領導職務。如宣俠父、李林、方仲如、劉志丹、賈從周、李世樂、陶希予、李大章、韓志穎等先后擔任各路軍的政治處處長。
五原誓師后,根據我黨的建議,馮玉祥決定派兵入陜,解西安之圍,策應北伐戰爭(1926年4月7日在直奉系軍閥吳佩孚、張作霖和山西閻錫山的支持下,劉鎮華由潼關入陜,此時,李虎臣和楊虎城決心合作守城,即所謂“二虎守長安”。4月17日劉鎮華抵西安城下,5月15日將城四面合圍)。在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打垮了劉鎮華軍,11月28日劉鎮華撤軍。1926年12月至1927年1月國民軍聯軍駐陜總司令部在西安成立,于右任和鄧寶珊分任總司令和副總司令,魏野疇任政治部副部長,史可軒任政治保衛部部長,楊明軒為教育廳長。有一百多名共產黨員和團員在各部、廳任職。總司令部政治部的衛隊有
一千多人,隊長姚丹峰,下轄三個營,鄧重慶為第一營政治指導員,馬明方為第二營政治指導員兼黨支部書記,武丕謨為第三營政治指導員。
此后,西北地區民主革命形勢迅速發展,急需大批人才,在共產黨人的倡導和推動下,國民聯軍駐陜總司令部決定籌備一所軍事學校。1927年2月成立了中山軍事學校籌備處,5月12日在西安北院門(今西安市政府大院內)正式開學,中共黨員史可軒任校長,李林任副校長兼教務主任,鄧希賢(鄧小平)任政治部主任,許權中任總隊長。劉志丹任政治教官。學校主要培養國民軍營、連、棑初級干部。教員和干部大部分是中共黨員。
學校設三個大隊,先后招學員700多名。3月,經杜斌丞介紹,綏德地委及團組織選派各縣的共產黨員、團員、及進步青年學生,馬子敬、楊岐山等62人進入學校學習。
鄧希賢負責政治教育,開設社會主義概論、中國革命史、共產主義ABC、國家與革命、新三民主義等課程。李林講軍事條令、戰術課。許權中負責步兵操典和隊列訓練。蘇聯顧問烏斯曼諾夫和賽夫林等五位教官講戰略戰術和游擊戰課程。每日兩操兩課,上午三小時操練,一小時上課,下午亦然。
國民聯軍駐陜總司令于右任對學校大力支持,校牌即為他親筆書寫。所需槍支也由他解決。
這是國共合作在西北創辦的一所培養革命軍事人才的學校,被譽為“西北黃埔”、“第二黃埔”。學生中有史唯然、高崗、王曙等共產黨員,高崗是1927年2月由陜北黨組織送到該校學習的。
可惜,1927年7月馮玉祥倒向蔣介石,7月下旬馮命令該校和國民聯軍政治保衛部合編為一個旅,共1000多人由史可軒帶領開往河南前線,妄圖消滅這支革命軍隊。
史可軒根據中共黨組織的決定,率部離開西安,準備赴陜北聯合中共控制的石謙旅共同活動。不料在富平美原鎮遇地方軍閥田生春阻擊,史可軒決定拜訪田,勸說其讓道。但田早接馮玉祥命令,將史扣押。7月29日將史可軒和幾個警衛員殺害。
此后,推舉許權中為旅長,黨組織決定要“找主求生”,就投奔了馮子明的部隊,被編為第三旅,許權中任旅長。馮子明妄想吃掉許旅,派許旅參謀主任惠介如策動兩個連暴亂,許權中發覺后立即處決了惠介如,將部隊開往洛南,利用馮子明和李虎臣的矛盾,經黨組織批準,投奔了李虎臣。被編為第八方面軍新編第三旅,許權中任旅長。終為黨保留了這支革命武裝。1928年2月陜西省委書記潘自力赴上海參加中共六大會議時,鄧小平詢問了中山軍事學校和一些同志的情況,當得知部隊仍掌握在黨手里時,鄧小平高興地說:這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部隊,一定要保存好這支革命武裝力量。
西安中山學院 在共產黨人的推促下,利用國民聯軍總司令部西北臨時政治委員會的名義,于1927年2月間,中共陜甘省委決定開辦西安中山學院,共產黨員劉含初任院長,李子洲任副院長兼總務長,徐夢周為教育長,王子休為訓練處長,任警齋為總隊長,吳化之和馮文江先后任黨的特支書記,鄧小平、劉伯堅都到學院講授過課程。
設有軍事政治訓練班(陳玉壁、高錦尚、李萬斌任中隊長,陳云樵、吳岱峰任區隊長)、組黨班(金鴻圖為負責人)、農民運動班(杜松壽為負責人)、婦女班(楊懷映為負責人)、教育人員養成班(陳云樵為負責人)。
學校招收學生500多人,這批學員(如陳淺倫、張策等)畢業后被分配到黨、政軍和群眾組織中去,在大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中山學院成立之前,魏野疇、李子洲等同志曾舉辦了黨員骨干訓練班和軍事政治隊(張漢民任中隊長,曹力如任秘書)。為黨培養了近百名干部,如王炳南、呂劍人、王菊人、陳云樵、王文彬、楊森、吳岱峰、梁俊琪、李恒茂、韓鼎、于達夫、魏書林、張角、崔啟敬、李作樑、白景琦、李特生等。
1927年6月中山學院被封閉。學員分散隱蔽。7月中下旬,黨組織決定派劉含初去蘇聯學習,含初送家屬回黃陵后,準備從山西繞道尋找黨中央,但到家鄉后,于8月19日,在宜君縣石堡村他的岳父家,被井岳秀的部下楊袞派匪兵殺害。
1922年8月王尚德接受董必武的指示,在渭南赤水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支部,并任書記。1923年上半年華縣咸林中學教員王復生和赤水團特支聯系后,建立了華縣團支部,團員有潘自力、吉國楨等十余人。1925年下半年成立了中共赤水特別支部,王尚德任書記。1923年或1924年夏,武止戈在西安建立了第一團支部。1924年夏秋,呂佑乾、雷晉笙、崔孟博在省立一中,師范學校建立了第二團支部。1925年11月13日由王若飛為書記的中共豫陜區委指示吳化之整頓西安團組織,成立了共青團西安地委,吳化之任書記。而后吳化之、安存真、魏野疇、劉含初、雷晉笙、呂佑乾、趙葆華等一起成立了中共西安特支,吳、安先后任書記。1925年冬,吳化之到三原,成立了黨的特支,張仲實任書記。1925年秋,方仲如(正在北京大學預科上學)由北方區委派回陜西到華陽中學任訓育主任,數學教員,建立了共青團支部,方仲如任書記,直接和北方區委聯系。
1925年馮玉祥所部劉郁芬部由內蒙古進入寧夏,宣俠父、錢清泉等在銀川、固原、石嘴山等處做了大量的共產主義宣傳,留下了火種。1926年秋,錢清泉到綏師任教,根據中共北方局的指示,為馮玉祥部國民軍政治干部學校招募學員,11月中共綏德地委派了李麟銘、王兆卿、陶興畬、賀維新、牛華東等20多名黨團員和進步青年,在錢清泉的帶領下,由綏德赴蘭州,在銀川應國民軍中的黨組織要求,留下李麟銘、陶興畬、賀維新等人建立寧夏特別支部。1927年五六月間,寧夏有了黨組織。
1927年5月1日,陜甘區黨委創辦了機關刊物《西北人民》,二十人書報社(白超然負責)也正式開始營業。為西北地區宣傳革命思想建立了陣地。為進步人士指引了革命方向。
在西安軍事學校的影響下,當時西北地區一度出現了軍校熱,國民軍在包頭、銀川、蘭州等地,先后開辦了16所軍事學校,培養了8000多名各類軍官。其中不少人成了我黨我軍和工農運動的主要骨干。
1932年5月6日,謝子長、焦維熾、張秀山等組織領導了甘肅靖遠起義。成立了陜甘紅軍游擊隊第四支隊,總指揮謝子長,政委焦維熾。曹炳奎、張秀山分任一、二大隊的大隊長。在海原一帶活動。
1932年5月30日,由謝子長主持在蘭銀公路的咽喉之地水泉堡成立了陜甘游擊隊一、二、三支隊,主要領導人有總指揮謝子長、政委焦維熾、參謀長杜潤滋、秘書長鄔逸民,杜鴻范、張東皎、王儒林分任三個大隊長。經激烈戰斗,又和寧夏的李志和、孫紹堂、李天才、梁大鈞的200多人聯合,有400多人,擴編了第四支隊,孫作賓任司令兼政委。7月初受圍攻,經殊死戰斗,最后決定化整為零,分散活動。
1932年春至1933年秋,常黎夫任中共蘭州特支書記。
1932年12月陜西省委派吳鴻賓、王建三到蘭州,傳達省委指示,成立了中共甘(肅)寧(夏)清(海)特區委員會,吳鴻賓任特委書記,孫作賓任軍委書記、常黎夫任秘書長、馬豫章任組織部長、李幕愚任宣傳部長。
1933年4月初,特委又指示賀晉年等發動了蘭州水北門起義。
從上述可知,大革命時期我黨已在西北地區做了大量的工作,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干,做了廣泛的革命宣傳。也組織過多次軍事起義,這為共產黨創業大西北奠定廣泛的、堅實的基礎。
軍校主要人物
史可軒
史可軒 1890年生,陜西興平人。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考入太原陸軍學堂。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山西新軍響應。陸校學生被編成游擊營,史任營長,參加了攻克大同府之役。1913年赴日本學習。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不久回國,到太原籌劃革命。1916年,陳樹藩任陜西督軍,創辦成德中學,史被聘為該校事務主任,積極支持進步學生運動。
1918年初,張義安等在三原起義,樹陜西靖國軍旗,討伐陳樹藩,史在右翼軍指揮部任副官。8月,任靖國軍第四路司令部副官。1921年秋冬,靖國軍第四路被陜西督軍馮玉祥改編為陜西陸軍暫編第一師,史任該師第一混成旅副官長兼騎兵營營長。1924年10月,參與馮玉祥等發動的“北京政變”。他曾主動會見李大釗,并響應中共號召,聯合鄧寶珊等通電全國,歡迎孫中山北上。12月,史任鄭州警備司令。在他的支持下,努力恢復“二七”慘案被破壞了的京漢鐵路總工會。1926年5月,經王若飛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他任國民軍聯軍駐陜總司令部政治保衛部部長兼衛隊師師長,不久衛隊師改為聯軍駐陜獨立第一師,史仍任師長,所部成為陜西人民革命運動的支柱之一。
1927年春,史任西安中山軍事學校校長。5月5日,西安軍民十萬余人集會聲討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罪行,史任大會總指揮。5月16日,史在西安主持李大釗追悼大會,贊頌李大釗的革命功勛和他為國為民壯烈犧牲的革命精神,號召人民將國民革命進行到底。
7月,史接受中共陜西省委“北上山區,求存生根”的指示,率部連夜出發,計劃前往陜北與中共控制的武裝石謙旅靠近。他只身拜訪駐富平美原鎮的原國民軍第二軍第二師第四旅旅長田生春,想說服其同意借道北上。不料田已接國民黨新軍閥指示,早有預謀,史可軒遂遭殺害。
中山學院主要人物
劉含初
劉含初(1894-1927)名翰章,字含初。陜西中部縣(今黃陵)太賢鄉備村人。幼讀私塾,后考入西安三秦公學。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史科,在陳獨秀、李大釗等影響下,思想日漸傾向進步。五四運動中,其參與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的愛國行動,被北京政府逮捕,羈押數日,經校方與進步力量營救獲釋。1920年初,其與劉天章、李子洲、楊鐘健、魏野疇等發起組織陜西旅京學生聯合會,同年畢業后在通州(今北京通縣)師范教書,10月與劉天章、李子洲、楊鐘健、魏野疇創辦《秦鐘》月刊,《秦鐘》被迫停刊后又于1921年10月創辦《共進》半月刊。1922年10月,他們以《共進》半月刊社為基礎建立進步團體共進社,作為團結進步青年開展斗爭的陣地,劉擔任社務工作,經常為《共進》撰稿。其時,主持陜政的劉鎮華在議會選舉中實行包辦選舉,擅減選民,激起陜西人民的反對,劉含初與屈武、楊曉初等130多名陜西旅京學生在北京聲討劉鎮華,聲援省內民眾驅劉斗爭。
1923年,劉先后在蘇州中學、嶺南大學任教,積極提倡白話文,革新教學內容,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在嶺南大學任國文教員時,以《對國文教員的批評》為作文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各抒己見,大膽抨擊時政和教育的種種弊端,被校方以“鼓動”學生鬧事為名解職,并勒令立即離開廣州。后轉任廣東信宜縣教育科科長,不久又被迫離開。同年劉受于右任聘請到上海大學任教,劉在上海先后結識了瞿秋白、蔡和森、鄧中夏等中共領導人和革命志士,并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4年劉赴河南開封大學任教,年底回到西安,先后在陜西省教育廳任科長,執教于西北大學和楊虎城在耀縣辦的三民軍官學校,其利用當時國共合作的有利形勢,廣泛聯絡各界人士,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宣傳革命理論。
1925年8月,劉和李子洲、魏野疇、楊明軒、王授金等根據上級決定,發起成立陜西省國民黨黨員俱樂部,被推選為俱樂部主席。9月26日,國民黨陜西臨時省黨部成立,劉和張含輝、王授金、楊明軒、趙葆華等9人被選為執行委員,并任宣傳委員。1926年4月,劉鎮華率鎮嵩軍圍困西安城時,劉與黃平萬、魏野疇、吳化之、趙葆華、張含輝、王授金、雷晉笙等領導省、市學聯主辦了學生暑期補習學校,傳播馬克思主義,壯大黨、團組織,并動員各界群眾同心協力支持李虎臣、楊虎城堅守西安,進行反圍城斗爭。
1927年初國民黨陜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正式成立省黨部,劉含初被選為執委會常委,與趙葆華、魏野疇、楊明軒共同主持黨務工作。西安中山學院成立,劉含初任委員長,不久又改任院長。中山學院以“養成指導農民運動,辦理黨務及軍隊中的政治工作人才”為宗旨,開設軍事政治班、農運班和組黨班,后又增設婦女運動班和教育人員養成班,為國民革命培養了一批骨干。同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4月25日劉和李子洲、魏野疇、趙葆華、楊明軒等以國民黨陜西省黨部的名義,向全國發表通電,聲討蔣介石背叛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瘋狂捕殺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的罪行。5月5日劉含初和史可軒、劉伯堅等以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和“五五”馬克思誕辰為名,在西安紅城(今新城)召開西安各界民眾10余萬人集會聲討蔣介石罪行,號召陜西人民與全國各界齊心協力,“打倒新軍閥蔣介石”,“打倒一切反革命”。5月16日劉和李子洲、魏野疇、趙葆華、楊明軒等以國民黨陜西省黨部的名義,向全省各級執行委員會通告詳述李大釗等遇難的經過,指示各級執行委員會繼承死難烈士的遺愿,為促成中國革命成功而奮斗。6月,馮玉祥附蔣進行“清黨”反共,下令封閉西安中山學院,撤銷劉的院長職務,中山學院被迫停辦。此時,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駐陜總司令部寫信給劉,勸其“認清時務”,支持南京國民政府,并許以高官厚祿,被其斷然拒絕。中共組織考慮到劉的處境,決定派其去蘇聯學習,劉即返回家鄉準備赴蘇。時軍閥井岳秀得悉劉返回家鄉,指使部下楊袞前往捕殺,8月18日下午,楊袞部追至宜君縣石堡村劉的岳父家,將其槍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