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長城是我國乃至人類建築史上的一項奇蹟。我們的先民在極其貧乏的物質條件下,以最原始、最簡單的工具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顯示了他們的智慧、力量和決心。但是要把長城說成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象徵,歌頌它在中國歷史上超過如何大的作用,就違背了歷史事實。
從戰國時的秦國、趙國、燕國開始到明朝末年修築的長城,歷來就是中原農耕民族對付北方遊牧民族的手段。且不說長城沿線埋下了多少屍骨,耗費了多少財產,就是以軍事上的作用而言,長城又何嘗達到了中原統治者當初的目的呢?
實際上一旦中原王朝失去軍事實力,長城就形同虛設。秦始皇死後匈奴就越過長城佔了河套地區,明朝末年清兵出入長城如入無人之境,真正沿著長城作武力對峙的例子並不多見。
長城固然多少遏制了北方遊牧民族對南方的入侵和破壞,但同時也限制了民族間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農牧業的界線。所以歷史上修築長城次數最多、工程量最大、質量最高的明朝,正是對西北和北方最保守、最無作爲的王朝。隨著長城的最終完成,明朝的勢力再也沒有越出嘉峪關一步。
相反,能夠把農業和牧業民族同時統一起來的政權就不需要、也絕不會修築長城。到了清朝,長城內外歸於一統,殘留的長城開始還作爲地區間的關卡,以後就被完全廢棄了。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頁。
秦朝人、漢朝人、明朝人的愛國主義自然只能以長城爲界,因爲長城外面就不是全心全意的國了,而是另一個政權或民族的疆域了。但唐朝人、清朝人的愛國主義就絕不會受到長城的限制,因爲長城外邊同樣是他們的國。
到了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在長城內外的各族人民早已融合爲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豈能再用歷史上部分中原王朝狹隘的民族立場來認識長城?
豈能用它來象徵中華民族?
究竟是築起長城、守住長城對中國歷史貢獻大,還是將長城南北統一起來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大,這是不言而喻的。
但從漢朝以來把長城作爲“天之所以限胡漢”(老天爺用來分隔胡人和漢人)的界線,把“天下”限於長城之內;流風餘韻,是否還存在於某些現代中國人的思想深處?這是值得我們考慮的。
我不知道這麼簡單的道理爲啥有那麼一些人想不通想不到。某些人來到本書評區究竟想幹嘛?只能說,這個世界上想當然的人太多了,而能獨立思考的人太少太少。人云亦云有意思嗎?
最後,明天早上的更新挪到下午,謝謝大家的支持
ps:以上內容系作者複製,並非原創,但是,它和我的觀點是最接近的。如果大家心平氣和地讀,我相信絕大部分人會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