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師皇宮正殿之內。
一眾朝臣站立在左右,龍椅上,小皇帝朱祁鎮端坐其上,目光有些閃爍,一旁,李太后也滿臉疲憊,皺著眉頭看著下方站立的朝臣,沉默不語。
此時上朝已經超過時間了,可是大殿內朝臣卻絲毫沒有離去的意思,甚至大家都開始沉默了。
實在是剛剛吵的實在太厲害了!
而爭論的焦點就在于倭國戰事問題。
一部分人認為大明必須即刻派兵參戰,其理由有二,一是倭國本就是侵入朝鮮,大明出兵便是為番屬國做主,彰顯大國之威,理由正當,二是因為大家都清楚,此時倭國已經處于絕對劣勢,這時候參戰,肯定不會遇到什么危險,只需在最后分一杯羹即可。
這一部分人以武勛為主,還有少許正值的文臣,就連于謙也連續上書贊同出兵。
至于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大明還是靜觀其變,而原因也有二,一是目前對于倭國的戰事已經集中到倭國本土了,所以這時候大明參戰,肯定是進入到倭國本土進行作戰,可是太祖祖制規定,大明軍隊不得征伐倭國,如此肯定是違背了祖制。
而第二個原因便是大明身為天朝上國,若是這時候參戰,難免會被人恥笑,畢竟之前不參戰,現在倒是來撿便宜,這讓人會怎么說,有損大明威嚴。
對于這兩撥人的意見,坐在上方的李太后則是誰也不贊同,因為她此刻心中比較矛盾,既想派兵參戰,又覺得參戰有損大明國威。
倒是一旁的明英宗朱祁鎮根本不這么想,他覺得大明必須參戰,而且派兵直接打上倭國,不禁要倭國賠款,還要割地,這樣才能彰顯大明國威。
可是他此時年齡太小,大事小事都有自己祖母以及朝臣們做主,他根本沒這個權利,所以此時他心中雖然有著各種想法,但年齡實在太小了,別人根本不給他這個機會。
“咳咳……諸位朝臣!此事改日再談,時間也不早了,退朝吧!”
“退朝!”
隨著宦官一聲叫喊,大臣們也只能齊聲躬身道:“恭送太后,陛下!”
這場朝議雖然沒有定論,但是最終卻還是有了結果,因為就在一天之后,北方瓦剌再次犯邊,北部邊境更為緊張起來,而且西北邊境也開始生亂,可以說國內局勢已經不允許大明再出兵倭國了。
大明不參戰,這讓遠在臨高的于謙大為惱火,可是惱火過后,就剩下了無奈與嘆息!
“唉……算了算了!”微微搖頭之后,于謙沒有再想這件事,他很清楚,作為外臣,他的力量根本無法左右朝廷之中那些重臣的意愿,更不用說大明如今根本不是皇帝做主,而是那位李太后。
對于一介婦人,于謙是深為不屑的,在他看來,婦人終究是婦人,大局觀不強,根本無法處理國事。
如果不是祖制慣例,他甚至希望皇帝必須親自處理國事,可是他也清楚,那根本不現實。
…………
一個月之后,漢華王國大軍直接攻入到了倭國國都,雖然沒有俘虜那位天皇與一干倭國朝廷重臣,但是這座國都已經被漢華王國占領了。
而北方,朝鮮王國國王也不知道是不是得了漢華王國好處還是咋的,他居然派了水師載著朝鮮大軍想要攻打倭國本土,可是最終卻是中了倭國水師埋伏,損失慘重,不得不下令退兵。
可以說這次朝鮮軍隊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白白將大好的機會給浪費了。
對此,得到消息的李江實在是無語了,雖然朝鮮王國的確得了漢華王國不少武器支援,但是李江可沒有慫恿朝鮮王國大軍去攻打倭國本土,朝鮮軍隊是什么實力,李江再清楚不過了,他們如果守城那還好,可是要是主動出擊進行野戰,根本就不是倭國大軍的對手。
何況倭國水師也不弱,朝鮮大軍居然想著跨海作戰,簡直就是找死。
…………
“都說說吧!現在該怎么辦?是否派出使團去跟倭國談判?”
“大王!吾朝鮮有大明與漢華王國在背后支持,根本無須與倭國言和……再說此時漢華王國已經打的倭國大軍潰不成軍,甚至其國都都被漢華王國大軍給占據了!臣以為再等一些時間,倭國會自動找吾朝鮮求和的!”
“臣附議!”
“臣也贊同!”
…………
朝鮮王宮之中,朝鮮王聽著下方諸位大臣的言論,也是十分頭疼。
因為按照他的本意,是不準備再等待下去了,因為這次他下令出兵,朝鮮大軍卻慘敗而歸,這實在有損他的威嚴,如果再等下去,萬一倭國不罷休,再打回來,朝鮮王國拿什么去抵擋倭國大軍的反擊。
因此,朝鮮王決議要盡快與倭國言和,以免朝鮮王國處于危險之中。
不得不說朝鮮王也不是完全昏庸無能,他這樣做也是考慮到目前朝鮮王國遭遇大敗,如果與倭國大軍對抗,肯定會一敗涂地,丹若是與倭國言和,至少能夠抱住朝鮮本土。
當然,私底下也有一部分大臣認為可以假意與倭國言和,以此來拖延時間,等待南部漢華王國大軍進一步行動。
只要倭國主動求和,那形勢就完全不同了,朝鮮王國不僅是戰勝國,而且還能夠拿到大量賠償。
這對于朝鮮而言,是一件大喜事,畢竟與倭國打了這么久,朝鮮王國境內也是一片廢墟,急需大批金銀物資,尤其是糧食。
朝鮮王國與倭國戰事直接影響了朝鮮南部大部分糧食收割,而且因為戰爭需要,士卒們也消耗了大量糧食,目前連士卒們都吃不飽,何況是當地百姓,因此朝鮮也繼續糧食等物資輸送進來。
當然倭國本就是少糧,即使賠償,也沒有什么糧食可賠,但倭國有大量金銀呀,只要有了錢,完全可以跟西洋諸國購買,還有漢華王國,這糧食生意,漢華王國可是西洋的主力糧食輸出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