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出生就是截頭截腳的格局,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還未想得清楚,早兩腳一伸,就此了事。
所以釋迦想了一大輪,想通想透,提出超脫生死的法門,在人滅前他訓示徒衆道:“生死之間極可畏也,予等精進勵行,以出生死之外。”
孔老夫子現實了一點,首先顧住眼前的事物,提出從容中道,兩頭不靠,“不知生,焉知死。”索性來個闊佬懶理。
其實大多數宗教,都把理想放在死後的世界,希望在那裡得到最圓滿的解決,可是問題在於那只是一種信念的開墾,缺乏客觀實證的支持,有時連哲學性或理性的滿足,亦不能給予想在其中尋求歸宿的人。
道家便特別一點,他追求的不是死而是生。整個道家的金仙大法,首先是要打通任督二脈,回覆在母體內脂兒通過臍帶吸收先天養分的狀態,所謂返本歸元,由後天囚復先天,直至結下仙胎,最後白日飛昇。
所以無論生或死,所有宗教都將希望放在生前或死後,利用這有限的一生,作爲進入永恆的踏腳石,成怫成仙成聖。
生死之間是否真的如此可畏,那又難說得很。或者生命只是一個奇異的遊戲,當然,每個遊戲也有一定的規則,否則不玩也罷,而生命這遊戲最重要的一條黃金定律,就是我們被剝奪了知道“生死之外”的權利,於是我等凡人戰戰兢兢,一是做縮頭烏龜,一是精進勵行,以出其外。
更令人驚怖的是命運存在的可能性,那更令我們的無力感大大增強。希望生命只是一個劇本,而這劇本的編寫人正是我們自己每一個人,戲一上演,生命開鑼,我們全面投入,忘情地飾演早先爲自己定下的角式,忠好賢愚、帝王將相,到死亡來臨,劇終人散,想起以前種種,笑得腰也直不起來,假如那時我們還有腰的話。
“生”或者是一個夢的死去,而“死”卻是另一個夢的醒轉。
一場大夢
存在主義者這樣去比喻生命。
他們說生命就像你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裡,半夜裡驚醒過來,發覺手腳都遭人綁個結實,茫然不知身在何處,也不知自己是誰,要到哪裡去。
生命確有一種夢幻般的特質,有些時候我們會捫心自問,究竟現在是否在作善夢。
莊子夢到自己變成了蝴蝶,醒來問自己:究竟是我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我。
莊周曉夢迷蝴蝶,正說明了人生若夢的奇怪感覺。
玄學大師高捷夫道:“每一個人都不知自己在做甚麼,他們只在作其春秋大夢。”
高捷夫說的並非一個比喻,而是他真的認爲當人在說話時,他真的並不知自己正在說話。
試試當你說話時,同時清楚地留意著那個正在說話的“自己”,知道自己在說、在聽、在感受。高捷夫說,只有當你意識到那正在行、住、坐、臥的“你”時,你才能從這個“清醒的夢”中醒過來。
佛家叫這做“內明”,佛正是“醒覺”的意思。
否則人生只是大夢一場。
坐井觀天
人一出生,便註定了坐並觀天的命運。
無論賢愚不肖、帝王將相、販夫走卒,無一不是感官的奴隸。
感官是眼、耳、鼻、舌、身、意。
我們的眼,只能分辨彩虹裡的顏色、它們的組合和不同明度,光譜外的顏色只能稱紫外光和紅外光。
我們的耳,只能聽某一波段的聲音,喚狗的哨子便是我們聽覺之外的聲音。
舌頭只能嘗甜酸苦辣四種味道,每一種感官,莫不有其天生的限制。
那造成了人類獨有和完全主觀的世界,我們的井。
時間只是單程火車,有去無回。有的只是現在這一點,過去成爲回憶,將來茫不可測。
不知從何而來,往何而去,忽然閒來到這個生命之井裡。在這並裡,有人埋首並內的污水裡,以爲那就是全世界;也有人得意洋洋,做視並境,以爲那是全世界;也有人仰視可望不可及的井外之天,以爲那就是全宇窗。
當然,也有人要跳出井外,據說有人曾跳了出去,他們的名字叫釋迦?老子?可惜他們從來沒有跳回來,告訴我們外面的天地是怎麼樣。是否值得嘗試去跳?
糖衣
世界上大多數具有悠久歷史的宗教,她們中心的精粹,都具有玄之又玄的永恆意義,代表了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存在的“困獸之鬥”。
佛教如是、道家、天主教、回教亦莫不如是。
可是爲了適合大衆的需求,一個宗教爲了順應大勢,卻無法不披上可日的糖衣。
以佛教爲例,釋迦正是個反傳統的改革者,將求之於神的“外求”,收歸於“覺己”的悟求,但發展下去,卻無法不將印度其他宗教如印度教的經誦、符咒、求神作福收人教內,使信者能“直接”從宗教中獲益,佛陀純粹形而上的哲學和精神歷程,變成繁瑣不堪,求神拜怫的儀式。正如天主教的天堂地獄,使習慣了賞與罰的世人得其所哉,信者有利,不信者無利,簡明易行。
就像威爾斯筆下的《隱身人》。當他隱身時,必須全身赤裸,才能發揮隱形的威力。可是別人看不見也不明白,唯有讓隱身人穿上衣服,於是大家
恍然大悟,噢!這個就是隱身人,但他們看見的只是衣服,卻以爲那就是隱
身人,而宗教的精粹,正有隱身人的特性,那玄妙難以看見的特性,可惜大
多數人著眼的仍是那身應該不存在的外衣,那可口的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