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暖閣的大臣眼睛一下扭向門外,張誼的表現就更突出一些。非但扭頭兒十分迅速,還兩眼圓睜,不敢置信的模樣。
弘治皇帝也顧不得什麼儀態了,打斷蕭敬就要出口的呵斥,連連吩咐道:“速速報來,真的是捷報?”
氣喘吁吁的丘聚剛跑進暖閣,就看到一衆大佬吃人的目光盯著他,小心肝不由撲通撲通亂跳,才急忙跪地請罪道:“陛下,請恕奴婢禁宮失儀之罪......”
“你再不將捷報奏來,朕倒要治你的罪了!”這一刻,他有想罵人踹人的衝動。
丘聚這才擡起頭,然後就喜不自勝地回道:“陛下,右都御史兼兩淮巡撫潘蕃八百里捷報,弘治十六年八月初二,大明雄兵與淮安府擊潰來犯倭寇。”
“此戰擊殺倭寇三千餘,俘虜一萬三有餘,只有不到四千潰逃者。其中一萬四千餘俘虜已降我大明,兩淮倭寇之亂平矣!”
殿內大臣呆楞片刻,接著仰天哈哈大笑。剛纔壓抑陰沉的大殿此刻卻如春風化凍,萬物復甦般和煦。
滿殿笑聲中,馬文升最先反應過來,蹙眉問道:“擊殺五千餘,俘虜有一萬餘,潰逃者卻不到四千?.......這,這根本不是一場擊潰戰,而是一場圍殲戰啊!”
馬大佬是帶過兵的,一聽這人數兒就覺得不對勁兒。
要知道,冷兵器勝仗通常是擊潰敵軍,所以擊殺和潰敗的人數會有幾倍的差距。可這份捷報上的數字,明顯不是擊潰戰。
“不,就算是圍殲戰,擊殺和俘虜的人數兒也不對......”劉大夏也開口了,分析道:“假如是圍殲戰的話,擊殺人數應該跟俘虜人數差不多。”
“況且久聞倭寇兇悍莽滅,戰敗寧願自盡也不願受俘。怎麼可能只擊殺了三千餘,就俘獲了那麼多人?”
這下弘治皇帝也反應過來了,連忙拿過丘聚帶來的捷報,細細審閱了起來。
然後越看面色越古怪,最終哭笑不得地闔上奏疏,道:“果然......又是那小子使計。怎麼老感覺,什麼戰役到了他手裡,一切就不符合常理了?”
再然後,滿殿大臣就鬱悶了:陛下,你別看完就感嘆行不?你知道咋回事兒了,我們可還都一無所知呢......
尤其是張誼,簡直想從弘治皇帝手裡將奏疏搶過來:怎麼可能,禍亂了百年大明沿海的倭寇,怎麼可能突然就敗了?
就算打不過明軍、搶不到東西,難道還不知道逃嗎?聽捷報上的內容,都被人一窩兒給端了?
他們腦子裡裝的是啥,整日在海上呆得時間太長了,裝的全是海水嗎?
然後弘治皇帝也意識到這點,揮手讓丘聚將奏疏傳給衆臣傳閱。
然後張誼就傻眼了:因爲按官職和資歷,殿內的這些大佬沒幾個比自己差的,自然要排到後面。
更可惡的是,等待的時間心如貓撓就算了,還要強迫自己面上保持微笑,並且裝出一副‘哎呀,沒想到咱大明居然贏了,好厲害,我好高興’的驚訝樣子......
太難了,真的是太難了......
就在他還沒看到奏疏的時候,已經閱過的劉健便開口了:“陛下,那小子恐怕不是誤打誤撞,而是有了十足把握,才設下這麼一個局。一掃海外的這股倭寇,打出了我大明的氣勢軍威,幹得好啊!”
這時謝遷也開口了,道:“陛下,老臣如今越發覺得何潤德用兵如神。從固原之戰到與小王子對峙,然後又是這場淮安保衛戰。他一向以少勝多,還贏在戰之外。這等戰績古之少有,堪稱我大明名將。”
謝遷之後,自然還有其他大臣開口。
這些人之前就想替何瑾說話的,但形勢不允許,只能憋在肚子裡。可現在形勢不一樣了,贏了......就啥話都好說了嘛。
就連弘治皇帝,其實也是這樣的。
沒贏之前,事情的性質就是他德行有虧、治國無方,才引來了倭寇作亂。可大敗倭寇兩萬餘,這等功績足以到太廟燒紙了,而且還是去炫耀的。
畢竟大明包括那位開國太祖,在倭寇問題上都毫無辦法,只能下令禁海,跟老莊稼漢扎籬笆院兒一樣,把大明沿海給圍起來。
剩下的,只有那位積極出海找侄子的成祖皇帝,倒是誤打誤撞,嚇唬得倭寇稍稍有一些收斂。
可之後的那些皇帝們,就一個個束手無策。
都只能忍受倭寇的騷擾,還當鴕鳥把頭紮在沙子裡,一副‘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倭寇就沒打我’的自欺欺人模樣。
唯獨到了自己這裡,一下剿滅了兩萬餘來犯的倭寇——這樣的功績寫在史書上,可就跟天上的星辰一樣,萬古不變,璀璨奪目。
這個時候,他心情不暢快不高興是不可能的。所以,底下大臣怎麼吹爆何瑾,他都覺得不過分。
這個時候張誼也看完捷報了,面色很是古怪。畢竟,一方面要強顏歡笑,另一方面還要鄙夷倭寇腦子進水,表情控制上還是很有難度的。
可再怎麼氣恨那些倭寇不中用,木已成舟也要拿個法子。
思來想去,他便闔上奏疏遞給旁人,然後露出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道:“陛下,何潤德此番大破倭寇,的確可喜可賀。”
“然不論怎麼說,倭寇之亂也乃他招惹過來的。朝廷卻不得不派遣重臣精兵,甚至給付狼兵糧秣錢財,才得以平息......”
這話不得不說,很是不合時宜,很沒眼色。換成朱元璋和朱棣那等皇帝,早就痛罵出口,然後拉出去砍了。
但換成弘治皇帝這樣的老好人,只是面色微微一怔,露出些愕然的神色後,便收斂了暢快的情緒,道:“張卿家的意思是?......”
“陛下,倭寇向來不過疥癬之疾,大明將士仰仗陛下的威德大勝,自然是好的。可臣觀這封奏疏,竟言倭寇作亂乃因禁海之故,簡直荒謬!”
“尤其潘蕃和何瑾似乎妄圖打破祖制,亂開海端,更乃取禍之道。如此置我大明於動亂之境,使得人人逐利貪婪,其心可誅!”
又一次,他打出了王牌。
而這張王牌,從頭至尾其實都沒變過。就是幾百年來,一直統治著華夏大地思想的儒家聖學。
按照儒家聖學的說法,士農工商等級是森嚴的,農務纔是國本,商業不過微末。
並且商業一旦大興後,人心就會變得浮華奸詐。幾百年的優良美好品德,就會被衝擊殆盡,國將不國......
對於這等說法,弘治皇帝和滿殿的大臣信嗎?
他們當然不......不得不相信啊!
從一出生就活在這種思想環境裡,接受的教育也是這些。並且還有前朝以及大前朝的例子擺在眼前,你能不信嗎?
你還不信是嗎?
教導你的先生和周圍同學都信了,你不信就是異類好不?
另外,你還覺得書中說的,好像有些不太對勁兒?......沒關係,我們可以編啊,牽強附會往這方面引啊。
反正前朝、前前朝的人都死光了,你哪兒知道他們滅亡,不是因爲沒遵從儒家聖學組訓?
一下子,暖閣再次寂然無聲。
弘治皇帝心中也再度糾結起來:一方面,是何瑾所作所爲帶來的實打實功績;另一方面,是自己的情感和理智在叮囑自己,這些都是旁門左道,短期內見效極快,可後果卻不堪設想......
是大膽嘗試,還是因循守舊,做個守成之君?
嘁......這還用問嘛,當然是選擇後者了唄。
畢竟換成那等有魄力、意志力堅定的皇帝......嗯,早在何瑾蹦躂之前,就砍了這種傢伙的腦袋。
正是因爲弘治皇帝老好人的性子,纔會一直容忍何瑾這樣的異類。但同樣的,也容易受慣性思維的影響,舉步不前扯後腿。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殿外一位待詔翰林又過來了。
他一臉凝重地彙報道:“啓稟陛下,淮安鹽司同知何瑾派人送來了一桿火銃,還要令使者親自給陛下及衆位大臣演練一番。”
頓了一頓後,才咬了下牙,豁出去一樣壯膽言道:“何同知說,此事攸關大明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