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南下的高鐵上面,佩羅娜的心情是很奇特的。
她臉上戴著一副厚厚的口罩,北方的霧霾天氣實在是太厲害了,整個河北都是一整片灰蒙蒙的情況,整個華北平原好像都在陰影之中,這種景象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尤其是空氣之中的pm2.5的指數居高不下,這些東西對于人的危害實在是太大了,因為大小太小,吸進肺里面就拍不出來了,所以就會像很多污染物一樣,在生物體的體內淤積下來。
對于成年人而言,短時間之內看不出什么問題,因為人體的肺部是有一部分的冗余量的,所以只要不是被破壞了太大,身體是可以代償的。
這種代償機制是人體在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之中產生的一種生物的本能,一般情況之下這種代償機制都是有利的,但是在病理條件之下,這也不是什么好事,因為他會麻痹人體,讓人不能第一時間感受到身體的異常情況,這使得很多基本沒辦法第一時間發現,就算是發現了,大家可能會因為覺得癥狀并不嚴重,所以不是很在乎。
pm2.5這個東西,最先提出的是美國人在1997年提出來的,但是實際上這個東西,其實早在上世界五六十年代,就已經有了定論了。
五十年之前的美國,工業非常的發達,制造業非常的龐大,當時的世界工廠其實是美國,因為在二戰之中,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都被打的稀巴爛,大家都在忙著舔舐傷口,而戰后的重建離不開資金和設備。
美國人于是翻身做地主,不只是讓一幫小弟欠了自己一屁股錢,還成功的把自己國內的各種產品賣出去了,結果美國人成為了新的霸主,并且還坐上了工業帝國的寶座。
而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就沒有不污染的,這并不是給誰洗地,因為這是客觀存在的,十九世紀的歐洲,誰的工業最發達,誰的污染也就最大,倫敦、柏林哪一個城市沒有經歷這一步?
而后世為什么西方國家的控制質量那么好,環境那么好,空氣那么好,天那么藍?
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產技術的提高,使得污染排放降低了這確實是一個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產業轉移,他們國內的重工業,幾乎全部被轉移出去了,轉移的最徹底的是誰?
英國,第二估計就是美國了,這兩個兄弟你一個倫敦,我一個紐約,兩個期貨中心,兩個證券交易中心,你玩虛擬經濟玩的不亦樂乎,我也玩虛擬經濟玩的不亦樂乎,兩個國家的資本大鱷揮舞著支票到處去剪羊毛,到處去洗劫別人的國家,這種看不見刀口的軟刀子,殺起人來一點都不必真刀真槍的進你家里搶劫要好到哪兒去!
資本是血腥的,商人是逐利的,這一點一千年一萬年只要人類還存在,就永遠不會改變,你指望商人不逐利,裝作好事,那就只有兩個字:呵呵!
而因為本國的環境保護要求變高,使得生產成本變高,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有了第一次產業轉移,而轉移的主要國家不是別人就是中國,中國當年的改革開放加上冷戰結束之后的那一段時間的世界格局,使得中國有成為接盤俠的資格。
接盤俠這個詞,一聽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就算是接盤俠,那也不是隨隨便便什么人都可以當的,三十年前的世界,有人口,有政策還有市場的國家,只有兩個,一個中國,一個印度,不過后者就是個笑話,不提也罷,于是中國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產業轉移的接盤俠,還接的很光榮,這是周瑜愿打黃蓋愿挨的事情。
而憑借著產業轉移吸收到的西方資本和工廠,中國的制造業這才開始起步,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的經濟才開始騰飛,而環境也開始遭殃,從來都沒有說你想發財還不帶付出代價的,西方國家用血腥的資本累積完成了第一步,中國沒辦法復制,于是只能復制第二步,那就以犧牲環境和人民健康為代價,換取發展,這是一個痛苦的決定,但是為了一個古老民族的延續和發展,為了這個國家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一步就算是在痛苦也需要走下去。
只是結果誰都沒想到,當年或許只想發點小財的中國,居然一下子成為了人力歷史上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生產能力最強大的制造業國家,甚至超越了巔峰期的美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制造工廠。
不過,三十年累積下來的環境問題,和超大的制造業工業,使得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而且已經對到了一個不得不解決的階段了,再不解決的話,國家的基本盤都有可能會被動搖!
看著窗外的這灰蒙蒙的天空,佩羅娜心中的感覺是比較沉重的。
她不是一般的民眾,她接觸到的信息更多,知識面更廣,能夠看得到這后面的種種原因和層層背景,跟西方國家的人談及中國的環境污染和首都的空氣就為之色變不同,她雖然不喜歡這種環境污染,但是卻很欣賞這個國家和民族的韌性。
而西方民眾嘲諷和不理解中國的這種發展,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所面臨的危機。
他們現在還賴以為生的一些高精尖的科技和設備制造,在中國的強大工業規模面前不值一提,所謂量變引起質變,如今中國都已經開始主動或者是被動的開始產業轉移了,而人力資源比較豐富的東南亞,成為了轉移那些污染比較大,附加值比較低的工業的對象國了。
而中國這邊開始進入到了比較高端的生產制造領域了,這些領域原本是西方國家的市場,但是現在中國人開始涉足了!
在制造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個德國人可以制造出非常精良的設備,但是這一個設備需要很高的價錢!
于是有人選擇了法國,有人選擇了英國的產品,因為這兩個國家的東西比德國人的便宜,質量稍差一點,價格便宜一半。
但是等到中國人進來了,嘩嘩嘩,幾下子這種東西這種技術爛大街了,價格直線跳水,一個單價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買十個還送十個,這下子英國人和法國人首先失業了!
因為他們的產品質量比不上德國人的精良,比起中國的產品也完全沒有價格優勢,所以他們失業一點都不冤,但是德國人的地位看起來還很穩固,他們得意洋洋的表示,我們就是吃技術飯的,只要我們的技術不變差,這碗飯永遠都有我們的份,誰也搶不走。
只是他們忘了,中國的生產規模更大,搶占的市場更多,而且競爭更激烈,發展速度更快,而中國的產品的質量每提高一點,德國人就要丟掉很大一部分的市場,雖然最后德國人的手中還有一部分的市場,但是僅靠著這些市場,并不足以養活他們了,他們跟英國人和法國人一樣,在規?;鲬鸬闹袊嗣媲?,失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