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恩起義動搖根基
地方刺史舉兵叛亂不久,民間又爆發了孫恩農民起義。起義前后持續了十多年時間,沉重打擊了東晉統治者,動搖了東晉朝廷的統治基礎,這是東晉滅亡的關鍵因素。
《晉書》記載,孫恩是山東臨沂人。永嘉之亂的時候,孫氏家族渡江南遷,居住在浙江紹興。孫氏家族屬于平民,在南方是低下階層。
孫氏家族世奉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始創于東漢,是道教起源的重要一支。孫恩的叔父孫泰,做過五斗米道的教主,教徒廣布南方。傻皇帝晉安帝即位以后,朝廷無道,刺史興兵,局勢混亂,百姓民不聊生,孫泰便想發動教徒,趁亂起義。不料事情泄露,孫泰被官府誅殺。孫恩逃入海島,聚集上百人,伺機復仇。
公元399年,司馬道子父子覺得朝廷兵力不夠,下令強行征調三吳一帶的民眾入伍,發往北部戍邊。老百姓生活貧苦,早就不滿朝廷的橫征暴斂,這一下更是激起了民憤。孫恩抓住這個機會,令教徒四下煽動,號召起義,很快糾集了數萬人,扯旗造反了。
孫恩率領起義軍攻占上虞,殺了上虞縣令,接著,占領了會稽,一時間聲勢大振,官軍望風而逃。當時,會稽郡、吳郡、吳興郡、義興郡、臨海郡、永嘉郡、東陽郡、新安郡八郡全都反了,民眾紛紛響應,殺掉官吏,加入起義軍。孫恩的起義軍很快達到數十萬人。
孫恩見此情景,不禁喜形于色,高興地對眾人說:“大事成了,過幾天,咱們就能穿著朝廷的官服,住到建康城里去了。”
然而,孫恩缺乏政治遠見,也沒有才干,他的隊伍,就是一群流寇。起義軍每到一處,除了殺死地方官吏之外,還搶劫財物,燒毀房屋,甚至砍伐樹木,填埋水井,形成一片恐慌。
另外,孫恩出身于社會底層,對世家大族特別仇恨,王家和謝家首當其沖,王謝子弟被殺了不少。起義軍燒殺搶掠,許多大戶人家被殺光、搶光、燒光,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破壞。
朝廷見孫恩勢大,派劉牢之率兵前去鎮壓。孫恩知道劉牢之厲害,擔心打不過他,便對部下說:“看來,咱們去不成建康了,不過,咱們割據浙東這個地方,也能做個勾踐。”
劉牢之果然厲害,他率領的北府兵訓練有素,而且身經百戰,孫恩的烏合之眾根本不是對手,一觸即潰,死傷嚴重。劉牢之大軍很快收復了會稽等地,橫掃三吳。孫恩只得拼死抵抗,步步后退,一直撤到錢塘江以南。
劉牢之卻不肯罷休,迅速渡江,緊追不舍。孫恩聽說劉牢之渡江而來,尷尬地對部下說:“看來,割據浙東也不行了。不過,被劉牢之打敗,就算逃走,也沒有什么丟人的。”孫恩帶著他剩余的部隊,以及所擄掠的民眾,共二十余萬人,出海逃到舟山群島一帶。
過了兩年,孫恩在海島經過修整,恢復了實力,再次登陸作戰,很快攻占鎮海口,進入余姚,占領上虞,接著,進軍邢浦,兵臨會稽城下,其勢如暴風驟雨。
當時據守會稽城的,是東晉名將謝琰。謝琰是謝安的次子,從軍多年,屢立戰功,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謝琰與堂兄謝玄共同領兵抗敵,因功被封為望蔡公。
謝琰在上年就曾經與起義軍打過仗,把孫恩部隊打得一敗涂地,所以,他很是輕敵。這次起義軍又卷土重來,當時謝琰正在吃飯,聽說起義軍到來,立即披掛上馬,說消滅了叛軍再回來吃。不料,起義軍經過訓練整頓,已經今非昔比了,謝琰出城迎敵,被殺身亡。
謝琰戰死,朝廷大驚,急忙派高雅之等人領兵前去鎮壓。高雅之是劉牢之的女婿,也是東晉名將,結果仍然被起義軍打敗。朝廷無奈,只好使出殺手锏,又派劉牢之前去破敵。
孫恩對劉牢之心有余悸,覺得搶掠的財物不少了,便再度退入海島。劉牢之部隊沒有船只,也不懂水戰,只好望海興嘆。
又過了兩年,孫恩率部第三次登陸,再攻鎮海口。不料,劉牢之并沒有回朝,而正在嚴陣以待,見起義軍前來,立即給予迎頭痛擊。孫恩打不過劉牢之,只好再次撤回海島。
后來,孫恩不甘心,第四次登陸作戰。這次,孫恩想避開劉牢之,從海路進至京口,就是現在的鎮江,企圖直取建康。可沒有想到,孫恩又遇上一個強大的對手,他就是劉裕。
劉裕是劉牢之的得力大將,驍勇善戰,有勇有謀,很受劉牢之器重。劉牢之聽說孫恩即將在京口登陸,急令劉裕率軍前去支援。劉裕知道軍情緊急,雖然路途較遠,但不敢懈怠,日夜兼程,與孫恩的起義軍同時到達了京口。
當時,劉裕軍隊經過長途跋涉,十分疲勞,而且敵眾我寡。劉裕卻毫不畏懼,大聲激勵將士,同時身先士卒,帶頭沖擊孫恩部隊。孫恩起義軍隊立足未穩,突然遭受攻擊,頓時大亂,被殺和跳水溺死者不計其數。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劉裕也由此名聲大振。
孫恩起義軍遭此重創,退入海島后,又因饑餓、瘟疫等原因,士兵死了一大半,再也無力登陸作戰了。
公元402年,孫恩的部隊僅剩數千人,孫恩見屢次戰敗,大業難成,損失慘重,憤懣不已,投海自盡。
孫恩死后,余部由他的妹夫盧循統領。盧循有文化,也有謀略,經過幾年努力,起義軍勢力又恢復了。盧循率軍多次登陸作戰,攻打縣城,殺死官吏,沉重打擊了東晉朝廷。直到公元411年,盧循起義軍才被朝廷徹底剿滅。
孫恩起義,主要依據的是海島。因此,孫恩被稱為“中原海寇之始”,為后世海盜活動提供了經驗。后人常稱海盜為孫恩,孫恩則成了海盜的代名詞。
孫恩起義持續了十多年,給統治者造成沉重打擊,動搖了東晉朝廷的根基,同時,也給桓氏勢力東山再起創造了難得的機會。
桓氏趁著孫恩起義、朝廷焦頭爛額的機會,舉兵叛亂,攻入建康,殺了司馬道子父子,顛覆了朝廷,敲響了東晉滅亡的喪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