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1章 傳火

新朝天鳳五年(公元18年)秋八月,關(guān)中,列尉郡首府長平縣官學廳堂。

明明是大白天,青銅燈盞上的黃蠟燭卻被點燃,火焰在燭芯上微微跳躍,縷縷青煙于屋內(nèi)飄散。

此時,臺上兩位官吏竟忘了今日正事,儼然將官學當成辯壇,指著燈燭你一言我一句,說得正起勁。

“君山方才與我同車而行時,曾有形神燭火之喻,你說:精神居于形體之中,就像火焰在蠟燭上燃燒。蠟燭燃盡,火亦不能獨行于虛空。”

“然也,蠟炬之灰燼,猶人之衰老,齒墮發(fā)白,肌肉枯槁。到這時,精神再不能為血氣滋潤,等到身體氣絕而亡,精神也如火燭之俱盡,徹底消失。”

“但我有一惑,君山能否解答?”

“伯師請講。”

“燈燒干了,可以加膏油續(xù)上,燭點盡了,可以再換一支,只要傳火不停,焰亦不滅。那么人將死之時,精神能不能也換一個身體,繼續(xù)長存呢?”

而在他們面前,十名少年正襟危坐,都聽得目瞪口呆。關(guān)乎精神肉體、生死靈魂的深奧哲學,涉世未深的小學弟子哪聽得懂?

第五倫卻全聽明白了。

他復姓第五,單名倫,字伯魚,年才17,從打扮上就與旁人有區(qū)別。

其他同學都穿著寬大袍服,背部浸出了汗仍不肯取下頭上儒冠。第五倫卻只扎幘巾,穿了件黑底游獵紋深衣,好不涼快。此刻正睜大一對黑黝黝的眼睛盯著臺上二人,不想漏掉一個字。

“精神換一個身體長存,說的不就是我么?難道說,我穿越者身份暴露了!?”

穿越究竟怎么發(fā)生的,他也難以說清楚,只記得大巴車翻下山時,自己正閉著眼睛聽伍佰老師的《last dance》。

痛感慢慢遠去,耳邊音樂旋律也漸漸消失,當他從病榻上驚醒時,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名為第五倫的少年,所處時代則是……

新朝!

在位的皇帝名諱是……王莽!

作為理科生,他歷史知識有限,對這冷門朝代就知道兩個人:一個是“疑似穿越者”王莽。還有被稱為“位面之子”“大魔導師”的劉秀,此外一概不知。

好在腦海中殘存著身體些許記憶,能聽懂上古漢語,關(guān)于這個時代的情報被他一點點收集消化。

第五倫病愈后在銅鑒里一照,發(fā)現(xiàn)自己除了個矮點外,居然細皮嫩肉,咧開嘴笑時能看到一口白牙,這是衣食無憂頓頓**米的象征。

他很幸運,第五氏算不上武斷鄉(xiāng)曲的豪強,但也是本縣地主,可以算最低級的“里豪”。

比起行色匆匆拿著驗傳趕去服役的甿隸,比起流放到邊境守衛(wèi)置所的罪官后人,第五倫的起點不知高到哪里去,家里甚至還能供他讀書。

眼下第五倫所在屋舍,便是列尉郡官學,坐落于長平縣南城墻下,矮垣里有三五間青瓦屋舍,土坯墻夾著麥稈,外面刷了層蛤灰。學堂地方不大,包括第五倫在內(nèi),十名成童只跪坐在蒲席上。

他們都是已通過小學考校,又得到郡大夫、三老推舉的優(yōu)異者。只等來自朝中的掌樂大夫巡視一番,隨便問點問題走完流程,十月份就能前往京師太學深造,一頭扎進名為五經(jīng)的大坑。

本以為是走個過場,豈料今天來的兩位大夫不太著調(diào)。尤其是那個四十余歲年紀稍長,頭頂發(fā)量有些少的掌樂大夫桓譚,剛進門就撂下一句話。

“我與劉大夫路上說起一事,尚未聊完便抵達官學,其興未盡,反正時辰尚早,不如先讓吾等談完,縣宰、三老與諸生請自便!”

然后就丟下一屋子人不管,自顧自聊起剛才的內(nèi)容。

“不愧是敢在天子面前說這世上沒有神明的桓君山啊,果然狂生,不受禮儀法度所限。”

第五倫聽到旁邊有人小聲嘀咕,提起這位與眾不同的大夫事跡,聽說他在前漢就做過官,博學多通,遍習五經(jīng),但都只訓詁大義,不為章句。為人衣著簡易沒有威儀,身上粗麻衣冠小冠,搖著一把便扇,若非腰上系的銅印墨綬,都看不出來是個官兒。

反觀與他對話那位大夫,名叫劉龔,字伯師,聽說是新朝國師公的侄兒,服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看上去一本正經(jīng)。可什么“人死了精神能不能換個身體”這種話,偏偏出自他口。

卻聽桓譚回應道:“伯師說燭點盡了,可以再換一支,那么,是誰來換了蠟燭呢?”

劉龔道:“自然是人。”

“然也!”

桓譚拊掌:“若沒有人主動去換,蠟燭依然會燃盡,既然如此,人衰竭老去之后,誰來替吾等換一個身體,又要如何換呢?”

這下劉龔啞然了,良久后才道:“或許,只能靠神明……”

“神明何在?”桓譚攤手道:“生之有長,長之有老,老之有死,這就像四季的代謝,而伯師想要變易其性,求為異道,實在是太過糊涂了。”

桓譚轉(zhuǎn)頭看向眾人,第五倫也沒心虛挪開目光,反而定定回望桓君山,仔細聽他說每一個字。

“一支蠟燭,若是人善于扶持,經(jīng)常轉(zhuǎn)動,那就能多燒一段時間,不至于中途夭折。人也一樣,與其去想死后能否換一個身體,還不如多求養(yǎng)性之道,方能壽終正寢。”

桓譚的話,打破了第五倫對這時代士大夫迷信、反智的固有印象,只可惜他對新朝了解太少,也不知桓譚是否留名史冊,在即將到來的亂世里,這個狂生能不能幸存?

換在過去,第五倫作為堅定的唯物主義者,肯定是雙手贊成桓譚的話,現(xiàn)在卻不敢那么肯定了。

“我穿越的緣由又是什么呢?希望還是科學吧。”

第五倫搖搖頭,不去想他一輩子都弄不明白的問題,現(xiàn)在能做的,就是如桓譚所言,好好珍惜新生命。當然,那些可能會影響他未來生存的麻煩,也得小心規(guī)避。

就比如,今日之事!

……

既然私事聊完,就得辦公務了,桓譚一反方才的能言善辯,變得興致缺缺,甚至打起了哈欠,還得靠劉龔來主持,卻見他對眾人道:

“讀書不易啊,正月農(nóng)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幼童成童皆要入小學。習《孝經(jīng)》《論語》,一郡多至數(shù)百人,而經(jīng)過郡大夫與三老考核,出類拔萃者唯有在座十人,方可入選太學!”

眾人都挺直了腰桿,唯獨第五倫不然,考核在入秋時,是他穿越前的事,沒啥好驕傲的。

再者,這身體原先的主人雖也熟讀儒經(jīng),可這時代的教育仕進,可不光看成績,還涉及到每個人背后的家族、財富、名望。

不信且看看周圍,可有一個窮人家的孩子?能走到這一步的,要么是世吏之子在官府有人脈,要么家傳儒經(jīng)可由長輩加課,亦或像第五氏這樣的鄉(xiāng)中土豪。他祖父可給郡里塞了不少好處,通過加錢擠掉了一個同族兄弟后,才讓第五倫得到名額。

劉龔繼續(xù)道:“董子有言,太學者,賢士之所關(guān),教化之本原也。然而前朝武帝時,太學博士弟子不過五十人,昭宣時增至百人,元成時至千人,仍不足以養(yǎng)天下士。”

他手朝京師方向一拱:“直至今上登極既真,重視教化,遂于城南起萬舍,太學弟子增至萬人!”

王莽自己就是儒生出身,做了皇帝后也很重視教育,這擴招力度可以說相當大了。

劉龔又道:“興太學,置明師,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諸生入太學后,亦要謹記陛下之誨,修習五經(jīng)。太學中一年一考,射策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

“前朝大儒夏侯勝曾言,士人病在不明經(jīng)術(shù),經(jīng)術(shù)若能精通,獲取青紫印綬,如俯身拾地上草芥那般簡單,諸生勉之。”

這一席話讓眾人很激動,學而優(yōu)則仕,天經(jīng)地義,在場的弟子和他們背后的家族各顯神通爭奪名額,自是為了讓子弟有個好的仕進,這關(guān)系到一族未來。

接下來是兩位大夫隨意挑人起來問答,都是走個過場,只有太差勁的才會在這一輪被刷掉。劉龔知道若桓譚這廝來問,肯定會問些偏門的學問刁難人,索性包攬了這活,讓桓譚落得輕松。

可就算最簡單的問題,第五倫也答不上來。

他穿越后不但得了嗜睡癥,一天要睡上五六個時辰,記憶也殘缺得厲害,頂多能將親戚認全。至于所學的孝經(jīng)、論語乃至更復雜的章句訓詁,早忘得一干二凈。

被老師點名起來卻一個字蹦不出來,無疑是很難堪的,辦法只有一個……

只要我放棄速度夠快,尷尬就追不上我!

輪到第五倫時,他不等劉龔發(fā)問,便先朝二人長作揖。

“后學小子第五倫,拜見兩位大夫,我有一事,還望大夫允許。”

桓譚抬起眼皮,劉龔也看向第五倫,卻聽這面相不錯的少年肅然道:“我愿將自己的太學名額,讓出來!”

這學,我不上了!

……

“啊?”

官學內(nèi)其他人愕然,都回頭看向第五倫,桓譚則用便扇點著第五倫道:“孺子,你莫非是怕答不出劉大夫之問,故而退縮?”

瞎說什么大實話?第五倫心里有點慌,面上卻只淡淡一笑,旁人只當他少年老成,對桓譚的“玩笑”毫不在意。

自然有人替第五倫打圓場,與第五氏有故舊關(guān)系的長平縣宰出面道:“敢告于掌樂大夫,此子敏而好學,識文數(shù)千字,孝經(jīng)論語都得了甲等,頗受鄉(xiāng)里贊譽。”

桓譚看著第五倫的裝扮:“旁人皆高冠儒衣,唯獨你這孺子身著勁裝便服,是為織工省布料?總不能是家中窮困,去不了京師罷?”

這自然是說笑,長達數(shù)年的脫產(chǎn)學習,還要去物價奇貴的京師,普通人根本承受不起,但能坐在這的,怎會有中人之家?

第五倫也不卑不亢,回應道:“掌樂大夫不也粗麻衣冠小冠,卻認為我服飾不正,這難道是只許大夫放火,不許小民點燈?”

這話成功將桓譚逗笑了,總結(jié)得好啊,這世道可不就是如此么?

“君山!”

劉龔制止了桓譚的沒個正形,皺眉問第五倫:“孺子,能入太學殊為不易,多少人求都求不來,你為何不愿去?”

第五倫就等這句話,拱手道:“非不愿耳,只是每年太學有千余人入學,每個郡數(shù)人至數(shù)十人不等,列尉郡不多不少,正好十人,每縣分到一個名額。”

“我在長平縣官學得了甲等第一,而排名第二的,正是同宗兄弟第八矯。我與他有竹馬之誼,素來相善。”

桓譚和劉龔都是博學之輩,也不奇怪為什么姓第八的和姓第五的是親戚,只因他們原本是一家,兩百年前都姓田,乃是楚漢之際齊王田廣之后。

漢朝建立后,為了強干弱枝,劉邦將諸田從齊地遷徙到陵邑居住。按照遷徙順序,產(chǎn)生了從第一到第八8個姓氏,但祭祖仍是在一塊,且相互間不通婚。

然而除了這點外,第五倫全在扯謊,他和第八矯只是泛泛之交,根本不是朋友。

“宗兄年歲長我,勤勉好學,寒來暑往從未缺席,學問素來優(yōu)異,只是考校時因病失常,屈居第二,實在可惜。”

第五倫滿臉慚愧:“作為朋友,乘他有疾時奪了第一,是為不義;身為族弟,卻擠占了兄長的名額,是為不悌。不義不悌之人,豈能入太學習圣賢書?再加上我對孝經(jīng)、論語只懂得皮毛,愿再讀一年讓學問精進,而將今歲名額讓給宗兄!”

這種事還真沒遇上過,劉龔轉(zhuǎn)過頭看向桓譚,想商量商量,豈料桓譚卻很隨意,扇子一揮:“不去就不去,既然他志不在此,何必強求?”

或許是桓譚在上面搖著便扇打哈欠時,也看出滿屋肅穆之下,唯獨第五倫聽劉龔大談太學仕進時的不以為然吧。桓譚最喜非毀嘴上仁義道德,實則一心仕祿的俗儒,也因此在朝中多遭排抵,混了這么久還是下大夫,第五倫的性格倒是挺對他胃口。

第五倫確實沒把讀書當官當回事,沒辦法,這什么五經(jīng)六經(jīng)實在太枯燥了。他打聽過,除非是天賦異稟,否則學五經(jīng)的時間成本大到驚人,從前漢開始,就有十五六歲入太學習五經(jīng),結(jié)果到了頭發(fā)全白,仍只能通一經(jīng)者。

皓首窮經(jīng),豈是虛言?

再者,太學是擴招了,但工作崗位沒擴啊。每年入學千人,卻只有百人能射策為官,十里挑一,競爭還越來越大。看來不管哪個時代,考試這玩意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第五倫可不想一頭扎進竹簡堆里浪費時間,與其去研讀那些舊文章,還不如在家里繼續(xù)推進自己的計劃——如何在即將到來的亂世里自保。

走出官學時,外面的炎熱已經(jīng)消退,涼爽的秋風吹得人很舒服。

今日之事,負責選定名額的縣宰有些尷尬,其余九名弟子低聲議論著第五倫的“獨行”,屋外的吏卒則看著他笑,覺得這孩子太傻了。

第五倫卻自有計較:“且不說入了太學不一定能仕進,就算嘔心瀝血苦讀幾年,混上個沒有實權(quán)的郎中、文學掌故又如何?手中能有一兵一卒么?”

“我沒記錯的話,新莽是個短命王朝,看這形勢,距離傾覆恐怕不遠,現(xiàn)在趕著去做新朝的官……”

“那不是49年加入果軍么!”

……

PS:新人新書,求推薦票啊諸君!封面是智能生成,稍后會換。

也不怕透露大綱,就一句話:真.穿越者大戰(zhàn)位面之子!

第189章 亂殺第421章 五德第111章 整整齊齊第177章 武安第239章 二五第389章 不跟我回山里了?第105章 刈麥第232章 微操第555章 欲窮千里目第331章 釘子第583章 青州刺史第194章 凜凜人如在第595章 你不要胡思亂想心不定第495章 陽謀第188章 洪流第185章 納頭便拜第459章 體面第158章 地皇三年第506章 應龍第569章 手抖第678章 次元第625章 殺去東京第109章 黃河謠第57章 城市套路深第567章 告急第637章 河湟隔斷異鄉(xiāng)春第535章 鼎足第86章 好馬配好鞍第213章 大新忠臣第64章 大司馬第113章 故事第540章 倫秀(上)第552章 朝辭白帝彩云間第124章 四殺第200章 奇變偶不變第695章 十二年之夢第331章 釘子第267章 我為王第575章 繩結(jié)第644章 漢魂第646章 弱水流沙第612章 每與倫反第304章 五等第90章 喜迎王師第489章 宣戰(zhàn)!第32章 馳名雙標第281章 不知幾人稱帝第16章 死狗第60章 星星之火第247章 進京第165章 只見新人笑第389章 不跟我回山里了?第385章 持久第356章 逃婚第551章 戰(zhàn)爭使者第650章 氣勢不能輸第566章 圍魏救趙第427章 瓦玉第270章 其血玄黃第388章 巨人第108章 狼來了第592章 優(yōu)勢第693章 齊卸甲第320章 年年歲歲花相似第231章 兵諫第264章 臣等正欲死戰(zhàn)第429章 新年快樂第632章 如閃電般歸來第22章 貧富差距第63章 士紳的錢如數(shù)奉還第317章 懷哉第608章 養(yǎng)蠱第112章 爭個屁第565章 江漢第185章 納頭便拜第185章 納頭便拜第103章 龍有三個頭第163章 散裝大郡第224章 入關(guān)第261章 西漢第196章 攘外安內(nèi)第133章 蜂蠆之毒第5章 地主家也沒余糧啊第514章 鐐銬第329章 無題第168章 股東第663章 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第591章 茅塞第263章 家書第238章 殺去常安第635章 三路伐魏第493章 預判第3章 打不過就加入第470章 周率第182章 福報第546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673章 巨人之力第435章 末代皇帝第11章 九世之仇第419章 西線無戰(zhàn)事
第189章 亂殺第421章 五德第111章 整整齊齊第177章 武安第239章 二五第389章 不跟我回山里了?第105章 刈麥第232章 微操第555章 欲窮千里目第331章 釘子第583章 青州刺史第194章 凜凜人如在第595章 你不要胡思亂想心不定第495章 陽謀第188章 洪流第185章 納頭便拜第459章 體面第158章 地皇三年第506章 應龍第569章 手抖第678章 次元第625章 殺去東京第109章 黃河謠第57章 城市套路深第567章 告急第637章 河湟隔斷異鄉(xiāng)春第535章 鼎足第86章 好馬配好鞍第213章 大新忠臣第64章 大司馬第113章 故事第540章 倫秀(上)第552章 朝辭白帝彩云間第124章 四殺第200章 奇變偶不變第695章 十二年之夢第331章 釘子第267章 我為王第575章 繩結(jié)第644章 漢魂第646章 弱水流沙第612章 每與倫反第304章 五等第90章 喜迎王師第489章 宣戰(zhàn)!第32章 馳名雙標第281章 不知幾人稱帝第16章 死狗第60章 星星之火第247章 進京第165章 只見新人笑第389章 不跟我回山里了?第385章 持久第356章 逃婚第551章 戰(zhàn)爭使者第650章 氣勢不能輸第566章 圍魏救趙第427章 瓦玉第270章 其血玄黃第388章 巨人第108章 狼來了第592章 優(yōu)勢第693章 齊卸甲第320章 年年歲歲花相似第231章 兵諫第264章 臣等正欲死戰(zhàn)第429章 新年快樂第632章 如閃電般歸來第22章 貧富差距第63章 士紳的錢如數(shù)奉還第317章 懷哉第608章 養(yǎng)蠱第112章 爭個屁第565章 江漢第185章 納頭便拜第185章 納頭便拜第103章 龍有三個頭第163章 散裝大郡第224章 入關(guān)第261章 西漢第196章 攘外安內(nèi)第133章 蜂蠆之毒第5章 地主家也沒余糧啊第514章 鐐銬第329章 無題第168章 股東第663章 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第591章 茅塞第263章 家書第238章 殺去常安第635章 三路伐魏第493章 預判第3章 打不過就加入第470章 周率第182章 福報第546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673章 巨人之力第435章 末代皇帝第11章 九世之仇第419章 西線無戰(zhàn)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丰县| 永仁县| 丰都县| 惠水县| 扶沟县| 济阳县| 民县| 北票市| 朝阳县| 田阳县| 双辽市| 澳门| 刚察县| 织金县| 永修县| 白水县| 桓仁| 固安县| 茂名市| 华池县| 资中县| 嘉义县| 松江区| 化州市| 乐山市| 赤水市| 玛多县| 阿图什市| 桂平市| 渭源县| 松潘县| 陆丰市| 色达县| 芦山县| 西昌市| 莱西市| 页游| 阿拉尔市| 杂多县| 万载县| 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