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章 天下大勢

林玧琰冒著雨進了屋子,韓悝正在收拾牀鋪,而他的弟子正在用屋內的柴薪生火,準備烤好兩人被雨水淋溼的外衣。

驛侍爲韓悝介紹道:“士客,這是我大秦的公子琰殿下,方纔就是殿下應允士客你們住在這間屋子的。”

韓悝這纔回頭看向了林玧琰,應了東周的士族禮節道:“東周士子,衛人韓悝,見過秦公子!”

林玧琰仔細地打量起來這位名叫韓悝的衛國士子,其臉龐棱角分明,目光有神,雖是遊學在外,風餐露宿,衣衫有些襤褸,但是骨子裡的氣質倒是還能夠依稀可辯的。

“韓子勿多禮。”

林玧琰擺了擺手,對韓悝說道:“先前韓子說過要爲我解惑一次,不知可算數?”

“可是先前公子的數題?”韓悝認爲自己只說出來了答案,其步驟還沒有說,恐怕這位大秦公子還有所疑惑。

林玧琰笑道:“終究是數理小道,我欲詢問韓子天下大勢!”

韓悝苦笑,沒有想到這位秦公子目光如炬,詢問到了此事。

林玧琰卻是道:“韓子未雨先卜,勢必知曉天文,韓子乃是衛國人,卻遊學到嶺南來,勢必對各地風情地理熟悉,韓子又通曉數理,因此才詢問的韓子,還請勿要推辭。”

林玧琰看向了這位東周士子、衛人韓悝,只聽後者緩緩開口說道:“那悝便是對殿下說一些悝眼中的如今天下局勢……”

“如今天下,禮樂崩壞,尊卑缺失,各諸侯國數百年來彼此攻伐,相互討逆,原先天下近千諸侯國如今能夠活躍在這諸雄之中的,已經不足百數,在這之中,可以爲當世強國者,極爲少數,東方齊國,因爲坐守漁鹽之利,民富國強,昔時齊王會盟,天下諸侯盡數前往,確立齊王中原霸主地位,如今齊國臣權強於王權,國力雖然是大不如前,但畢竟餘威尚在。”

“其後便是楚國,楚國乃是當世諸侯封邑領土最爲廣闊之地,國境動輒跨越數千裡,昔時楚國國力之強,可以讓楚王與洛水之畔向周王室問九鼎的之輕重,可見其國力!但這百年以來,楚國不修內政,舊勢貴族爭相分割楚國戶邑,以至於楚國千里之沃土,被舊勢貴族所把控,這些舊勢貴族只知在戶邑內橫徵暴斂,強攤賦稅,以至於楚國國內稅收一度達到九成,十石之田便是有九石落入那些舊勢貴族手中,可見其貪婪,楚民苦不堪言。”

“楚國十幾年前,羅地有一人自稱是楚地天神祝融轉世,受楚天之命,下凡救助苦難百姓,這楚人愚昧,此人在羅地舉事,不過是千餘人,但半年之後,響應者數十萬,攻城伐地,自稱祝融門人,這祝融天公也是頗有手段,在羅地整頓兵馬,初封幾位大將,便是朝著楚國國都郢都而去,一時間夾雜百萬人馬,勢如破竹,楚國正軍也是一擊即潰,楚王便是從郢都遷都楚東,讓楚西完全落入這祝融天公的手中。”

“這祝融天公佔據郢都之後,自封天公,又是建立荊國,分封諸王,大大小小幾乎是分封了幾百個諸侯王,荊國之內,王侯多如豬狗非是虛言,因爲荊國百姓皆是信奉火神祝融,舉事者皆是綁著一塊紅巾在額頭上,因此這次爆發在楚西的百姓舉事也被稱爲【紅巾之亂】,紅巾之亂後,楚國東遷楚東,將楚國半壁江山讓予荊國,因此國力已經大不如前。”

聞言,林玧琰點點頭,對這些事先前是瞭解了一些,但絕非如此清楚,不過還是問道:“那晉國呢,都說晉國是如今中原霸主,還請韓子告知。”

“晉國……”韓悝唸叨了一下這個名字,隨即說道:“晉國亦是當時強國,但是晉國之名,難副其實,原因便是如今的晉國王室大權旁落,整個晉國的權力被三家外姓把控,即晉韓氏、晉魏氏,還有領地在晉國北境的晉趙氏,此三家乃是晉國專權大夫,晉國王室所佔據的土地不過是王城屯留周邊十幾座城池而已,晉國佔據廣袤中原的土地皆是被晉魏氏,晉韓氏還有晉趙氏所把控,因此晉國現在又被稱爲三晉。”

“三晉?”林玧琰著重說了一句。

韓悝點了點頭說道:“的確如此,三晉離心離德,雖是出自一國,卻是並非相互共同進退,殿下看晉韓氏想要吞併嶺南之秦,曾經河西大敗秦國的晉魏氏卻是要牽制晉韓氏,這其中可見三晉之中的彼此摩擦也是不少……但是三晉之中,晉魏氏實力最強,隱隱有成爲三晉之首的意思,晉韓氏擴張之意最爲明顯,身爲四戰之地,封邑也是最少,就不得不想吞併小國積攢實力,至於晉趙氏,則是駐守在晉國也是華夏中原的北境,防守北方的異族南下,因此對於中原內的各國爭霸也不甚關注。”

“晉趙氏不關注中原內部的諸侯相互攻伐?”林玧琰問道,畢竟似如今這等亂世,手中握有強大的武力,不想吞併小國也是難以想象。

韓悝也是知林玧琰心中所想,說道:“或許並不是並不像關注,而是實在是無力關注,晉趙氏所在,面臨著中原北境的鬼戎、林胡、鬼方、樓煩等部落,這些異族部落上馬爲兵,下馬爲民,晉趙氏雖然是實力極強,但是對付這些異族部落,還是有些捉襟見肘……因此晉趙氏的主要軍隊是在晉趙氏封邑的北部,曾有中山國趁晉趙氏南部兵馬極少,便是出兵侵佔,結果卻是讓晉趙氏在北境通向中山國的沿途中放開了一條口子,有意引導異族部落前往中山國侵略,中山國因此一蹶不振,而晉趙氏卻屹立在中原北方,可見其軍隊之強。”

聞言,林玧琰點點頭,這晉國要是沒有被三家分晉,中原能夠有哪家抵抗,其實再多想一想,齊過臣權不強,楚國老貴族不貪婪,此三國都有問鼎中原的實力。

一想到此,林玧琰問道:“那秦國呢?在諸國之中究竟是什麼地位?”

對此,韓悝也是直言不諱說道:“似齊、楚、晉乃是當時強國,即使各有事端,但大國之風依舊猶存,其次便是燕、魯、宋、衛、鄭、魯、吳、越、等國,這些國家或因爲人口衆多,或因爲軍隊強盛、或因天時地利人和,皆是屬於當世二流國家、從某種意義來說,當年河西之戰秦爲魏所敗,縮居嶺南,已與漢水諸姬同列,列爲當世弱國之屬。”

林玧琰聞言,卻是深以爲然的點點頭似大秦的許多官吏,居然會是無法滿足馬車甚至是牛車代步的待遇,似大秦國都宛城,外城牆居然會是因爲年久失修而顯得破爛不堪,試問當今強國哪會有如此的景象?

“韓子可知如何強秦?”

“那公子可知晉魏氏的吳啓?”

“如何不知,吳啓河西之戰將我秦人擊敗,秦人因此西奔南遷。”

韓悝卻是說道:“這吳啓乃是衛國人士,先是學儒家。後因變故,棄儒從兵,此人從魯國起家,爲魯國將擊敗當時強國齊國,後爲魯國不容,投入晉魏氏,晉魏氏先後任用此人出將入相,晉魏氏一舉成爲三晉中強國,晉魏氏也憑藉一己之力,五萬魏武卒在河西擊敗五十萬秦國軍隊,秦因此失去了關中,南遷了秦嶺,晉魏氏因吳啓而強盛,即使現在的中原諸國,能夠與晉魏氏的魏武卒爭鋒者,怕是寥寥無幾……”

〖五萬破五十萬……?!〗

這段秦人的屈辱歷史也是秦國刻意避諱的,饒是林玧琰身爲大秦公子,也只是知道河西之戰秦敗於晉魏氏,至於其中內情也是不得而知,眼下初聞此事,也不由得因這個戰績對這晉魏氏吳啓感到佩服。

韓悝也順帶說了一句:“晉魏氏的魏武卒乃是吳啓親自訓練的,不過訓練武卒的條件實在是苛刻,晉魏氏人口以數百萬計,但魏武卒人數始終只有五萬上下,其中艱難,可想而知!”

聞言,林玧琰也是不由得讚歎道:“這位吳啓,真的算是無雙國士啊,即便我身爲秦人,對此等勇將也是嚮往的緊……”

韓悝聞言,有些詫異,誠然從這位大秦公子的言談舉止中,知曉其是心胸寬廣,聽聞這句話,心中生出欽佩,能夠以如此態度面對秦人之敗,這位秦公子的心胸真的是可謂容納百川,不過也是不無惋惜道:“可惜啊,饒是這等無雙國士,也難以逆天改命,此人之賢能在晉魏氏也是難被人容,吳啓後又投奔楚國,並且在楚國國內掀起一陣富國強兵的變法時期,楚國國運也因此有一陣的興盛跡象,不過吳啓的變法改制,牽扯了太多的楚國舊勢貴族的利益,因此在支持吳啓的先代楚王逝世之後,這位國士賢才便是被楚國的舊勢貴族聯手處死了,楚國也因此陷入了舊勢貴族把握楚國各地大權的危機之中,最後方纔陷入了【紅巾之亂】中失去了半壁江山。”

隨即韓悝話鋒一轉,對林玧琰說道:“不過,秦公子,這吳啓雖死,不過當世妖孽人物,不知凡幾,如果大秦能夠潛下心來,招賢納士,未必不能似當年晉魏氏一般發掘一位似吳啓人物。”

第三百一十九章 北秦消息第四百二十四章 秦楚開戰第一百零八章 協議達成第三百八十八章 兵圍荊軍第三百四十六章 隸人築第六百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一百四十一章 林玧淵(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污穢之物第二百八十章 臘腸第二百三十一章 越國鄭旦第三百七十八章 新蔡會盟第二百一十七章 “貴客”第一百八十一章 商議大策(下)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魯國第三百四十章 到達武關第一百零一章 壽王軍使者第二百二十六章 宛城諸事第六百八十二章 各出手段第二百六十章 戎狄反常第六百零二章 善後之事第七百八十九章 初元八年第三百二十二章 初面(上)第五十九章 襄樊動態第五百六十章 趕回宛城第一百九十一章 糧食交易第八百一十九章 四面伐魏第五百八十二章 嬴肆應詔第八十一章 進軍南郡(下)第三百四十七章 嚴肅軍紀(下)第七百一十六章 秦吳決戰第四百七十七章 授爵弊端第三百五十一章 驅狼吞虎第五百七十九章 趕回咸陽第三百一十八章 南征人選第一百一十六章 東窗事發第四百一十四章 秦荊密盟第三百二十八章 真兇?第五百六十八章 咸陽朝堂第五百零二章 水攻真意第三十七章 長公子的蛻變第八十二章 壽王歸襄第三百四十八章 衝突(上)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魏君臣第五百四十五章 巴氏之富第五百一十四章 嬴肆歸秦第一百四十三章 三家分晉第八十九章 南郡大戰將起!第三百三十九章 江夏之事第七百八十五章 巴地之戰第六百三十五章 險惡謀劃第三百三十九章 江夏之事第七百五十二章 宗府太廟第五百二十九章 察覺詭異第一百九十六章 竟陵著落第五百一十九章 魏王之慮第二百零六章 南陽鉅變!第五百九十章 征剿庸人第二百零六章 南陽鉅變!第五百一十八章 請求援楚第八百零一章 二十一年第四百三十一章 屈平使秦第七百七十八章 嬴肆城府第四百零七章 再起戰事第六十五章 商議決戰第五百七十六章 憤然離開第五百九十三章 右軍間隙第二百九十八章 衆說紛紜(上)第三百四十六章 隸人築第七百二十三章 “食子”第三百三十四章 縱橫之術第六百一十八章 安邑附降第六百一十六章 銳士VS武卒第二百六十八章 丹水之戰(中)第七百三十六章 又是戰起第十六章 大旬朝第八百零七章 曲沃之會第六百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七百零八章 爭分奪秒第一百六十五章 說服莒勱(下)第五百九十五章 藍田反應第三百三十四章 鄉人遷秦第五百六十六章 公孫起第八百零二章 老秦變故第二百九十二章 隴東之戰(下)第二十八章 尚書府落成第一百二十七章 襄城角力第三百零一章 宣政殿對問(上)第七百八十七章 南拓之策第三百零六章 滓垸之愁第三百七十章 再回宛城第三百一十八章 南征人選第二百八十六章 煉出成鹽第三百三十九章 江夏之事第十一章 謀取田地第一百五十六章 伊水會談第四百六十一章 返歸大秦第一百九十三章 計劃開始第一百零八章 協議達成第五百零六章 秦公來至第一百五十章 秦軍大勝
第三百一十九章 北秦消息第四百二十四章 秦楚開戰第一百零八章 協議達成第三百八十八章 兵圍荊軍第三百四十六章 隸人築第六百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一百四十一章 林玧淵(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污穢之物第二百八十章 臘腸第二百三十一章 越國鄭旦第三百七十八章 新蔡會盟第二百一十七章 “貴客”第一百八十一章 商議大策(下)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魯國第三百四十章 到達武關第一百零一章 壽王軍使者第二百二十六章 宛城諸事第六百八十二章 各出手段第二百六十章 戎狄反常第六百零二章 善後之事第七百八十九章 初元八年第三百二十二章 初面(上)第五十九章 襄樊動態第五百六十章 趕回宛城第一百九十一章 糧食交易第八百一十九章 四面伐魏第五百八十二章 嬴肆應詔第八十一章 進軍南郡(下)第三百四十七章 嚴肅軍紀(下)第七百一十六章 秦吳決戰第四百七十七章 授爵弊端第三百五十一章 驅狼吞虎第五百七十九章 趕回咸陽第三百一十八章 南征人選第一百一十六章 東窗事發第四百一十四章 秦荊密盟第三百二十八章 真兇?第五百六十八章 咸陽朝堂第五百零二章 水攻真意第三十七章 長公子的蛻變第八十二章 壽王歸襄第三百四十八章 衝突(上)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魏君臣第五百四十五章 巴氏之富第五百一十四章 嬴肆歸秦第一百四十三章 三家分晉第八十九章 南郡大戰將起!第三百三十九章 江夏之事第七百八十五章 巴地之戰第六百三十五章 險惡謀劃第三百三十九章 江夏之事第七百五十二章 宗府太廟第五百二十九章 察覺詭異第一百九十六章 竟陵著落第五百一十九章 魏王之慮第二百零六章 南陽鉅變!第五百九十章 征剿庸人第二百零六章 南陽鉅變!第五百一十八章 請求援楚第八百零一章 二十一年第四百三十一章 屈平使秦第七百七十八章 嬴肆城府第四百零七章 再起戰事第六十五章 商議決戰第五百七十六章 憤然離開第五百九十三章 右軍間隙第二百九十八章 衆說紛紜(上)第三百四十六章 隸人築第七百二十三章 “食子”第三百三十四章 縱橫之術第六百一十八章 安邑附降第六百一十六章 銳士VS武卒第二百六十八章 丹水之戰(中)第七百三十六章 又是戰起第十六章 大旬朝第八百零七章 曲沃之會第六百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七百零八章 爭分奪秒第一百六十五章 說服莒勱(下)第五百九十五章 藍田反應第三百三十四章 鄉人遷秦第五百六十六章 公孫起第八百零二章 老秦變故第二百九十二章 隴東之戰(下)第二十八章 尚書府落成第一百二十七章 襄城角力第三百零一章 宣政殿對問(上)第七百八十七章 南拓之策第三百零六章 滓垸之愁第三百七十章 再回宛城第三百一十八章 南征人選第二百八十六章 煉出成鹽第三百三十九章 江夏之事第十一章 謀取田地第一百五十六章 伊水會談第四百六十一章 返歸大秦第一百九十三章 計劃開始第一百零八章 協議達成第五百零六章 秦公來至第一百五十章 秦軍大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增城市| 武强县| 贡觉县| 栖霞市| 汝阳县| 永德县| 黎川县| 承德县| 十堰市| 尼玛县| 奈曼旗| 武宣县| 南木林县| 石楼县| 怀化市| 姚安县| 聂拉木县| 东宁县| 东乡县| 永德县| 綦江县| 砚山县| 奉节县| 扶沟县| 绩溪县| 灌南县| 鄂尔多斯市| 东乌珠穆沁旗| 涡阳县| 高淳县| 无极县| 焉耆| 繁峙县| 铁岭市| 枣庄市| 凤城市| 延边| 九龙坡区| 华安县| 汪清县| 金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