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明知如此,卻不能說破。
朱子善作為左丞相府,統(tǒng)管文朝上下,重權在手。如今,朝廷軍兵疲弱,不堪一戰(zhàn),論責任,朱子善最不可推諉者。
面對太子劉靜的詰問,朱子善當然不能說文朝在幾十年前,你家爺爺手中就已經不堪一用了。這種話,除非在背后自己小圈子中發(fā)發(fā)牢騷還可以,真說出來,文昭帝絕對放不過他。
文朝軍伍疲弱,那是整個文官體系共同發(fā)力,有聯合皇家之意促成這樣的局面。從歷史上看,軍方太強,皇家之權位就難以長期保持,如后漢時期、唐朝后期,都是地方上手掌軍權者,力求擺脫來至皇宮的掌控,自立為王。
三國諸雄,正是如此。袁紹、袁術、劉表、東吳孫家等等,唐朝后期,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林立,不服從中央統(tǒng)屬,使得各地戰(zhàn)亂紛紛,全國紛亂,然后唐朝也就成為歷史上一浪花。
到宋朝,便吸取這樣的教訓,軍隊弱化,文人掌軍。但這般執(zhí)政后,又使得邊患不止,甚至連抵擋外來入侵都做不到。前朝檀淵之盟,兩帝被擄,成為國羞。
文朝立國之初,在選擇如何管理軍伍時,也曾有過大范圍的討論,爭議頗多。后來,還是高宗皇帝做出選擇,認為泱泱大國,就該興文德,倡仁義,只要文朝做好了,國運自當興盛,鴻運當頭,國難何懼?
以文制武便成為國策,到文昭帝,在位日久,歷時最長,但文朝所處環(huán)境使然,一直沒能真正興起。文官當政,文儒與皇家共治天下的局面,也不完全達到。
總體說來,文朝演化到如今,確實成為一個難以準確界定的權力體系。
特別是近幾年,文昭帝就比較任性,對于上朝不上朝,完全按照他的意愿。有時候天天上朝,有時候十天半個月都不問朝事,將日常運轉丟給朱子善這個左丞相處理。
還有就是對官員的任免,也不走規(guī)定程序,不樂意了直接貶斥。最明顯的就是原右丞相楊盛文,這么高官,本來該與文昭帝一起承擔朝堂大事,卻被文昭帝一句話貶斥到荊蠻楚地還不準回京。
后來類似的貶斥,發(fā)生過十來次,使得朝堂的文官們變得小心謹慎,不肯為自己心中的對錯而站出來爭辯,抗議,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沉默。
這樣的局面出現之后,使得整個文朝官員體系的風氣都改變了,皇權逐漸地突顯出任性。實際上,文昭帝這幾年的權柄表面上加大而已,對于往下掉執(zhí)行和落實力度卻更差,工作效率也變得差。
體系里的官員,更注重自身的得失,謀求眼前利益成為他們在職位的首選事務。對于職權、職責、公平、大義、良序等等,好的一面主要掛在口頭,說一套做一套,敷衍職責、貪腐橫行、法紀廢弛、拉幫結派則是這幾年間最明顯的變化。
文昭帝不是不知道,但他卻沒有明確的做出措施,似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是不是文昭帝也在鼓勵這些壞的習氣?顯然不是如此,原因何在,很多人都找不到。
朱子善知道,這時候面對太子劉靜的詢問,也不能完全說假話。在場的人,即便不少人沒處理過軍務,但對文朝軍旅的情況還是知道的,甚至太子自己也明白。
“回太子,”朱子善沉著臉,很顯然是不滿,“三十萬軍兵聚齊,最快一個月,正常的時間要差不多兩個月。然后開拔也要時間,王師趕到幽燕,至少要等兩個月以后。
至于韃子入關,會有多久,誰也說不準。我們都期望韃子早一些退出關外。韃子可曾聽我們的意愿?各方拼死抵抗,守好城池,靜待王師赴難,才能驅除韃虜,還未清平世界。”
聽朱子善這樣說,劉靜那稍微變形的臉,也顯得陰沉增加兩分。對朱子善點點頭,沉默一會,說,“父皇,兒臣愿意親赴幽州,到幽州靜待王師抵達。馳援邊關,早日克復幽燕,驅除韃虜……”
太子劉靜說后,轉身對文昭帝跪著,他那還顯得臃腫的身子,多少有些笨拙。不過,五十三歲的太子劉靜態(tài)度是堅決的。
在場的人也明白,太子這樣做也是以死來催促那些軍兵。太子在幽州,誰還敢遲緩不前?到時候,追查起來,抄家滅族。特別是各地的文武官員,都會用心來辦這件事,誰再拖延日期,必受到嚴懲。
只是,太子劉靜目前雖說身體有所好轉,但要遠赴幽州,還是非常危險的。大家都下意識地想要攔阻,讓太子收回說言,或促使文昭帝不準。
不過,好幾個人準備說話,左后都忍住不說,靜等文昭帝回復。
“靜兒,你也老大不小了。”文昭帝語氣沉悶,有氣無力的樣子,“幽州千里之外,路途遙遠,風餐露宿,你那身體如何經得起這樣的勞累?”
“父皇,兒臣知道此去幽州的艱難,可韃子侵邊,幽燕一地民不聊生。我為皇室,又如何敢惜身不前?請父皇準許……”太子劉靜一心要去幽州,包括朱子善等人都看得出他的決心。
只是,他們也在琢磨,太子去幽州,真的就是為后進入邊嗎?或許,更重要的是解決太子府目前的危局吧。
太子府這段時間雖有所好轉,但始終缺少相應的配套成員,與以往太子府差距比較大。按照正常情況,太子府這邊與朝堂官員是對應的一套人馬,這樣運轉,是為了讓太子對朝堂熟悉運作,以后登上大寶不至于什么都不知而被權臣玩弄于股掌。
文昭帝渾濁的眼,不由地看了兒子劉靜一眼。太子親赴幽州,自然會使得幽燕一地的局面得到盡快解決。如此一來,太子的聲望會在短時間中提升起來,也會在這次運轉中,使得太子府吸納不少人,讓朝堂這邊的一些官員,看到太子府的未來。
不過,太子劉靜這樣的身體狀況下,去幽州很可能一命嗚呼,有去無回啊。
“靜兒,你可想好了?”文昭帝說。
“兒臣已是三思。”
“準了。”文昭帝慢悠悠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