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也許是知道王平進入了長安,又或者是兵馬集聚完畢,終於在王平進入長安之後,也帶兵殺奔長安城下。{金}{榜}魏吳兩國蠢蠢欲動,李蘭不能抽調前線兵馬,雖然在各處抽調,但也只能聚集五六萬人馬。而魏延麾下本就有三萬將士,再加上王平帶來的五千漢中軍以及最近新募之兵,雙方就兵力而言,大致相同。
得報李蘭麾下兵馬不多,魏延有心出戰,乘機將其擊敗。但姜維卻獻計道:“李蘭率軍前來長安,魏吳二國必已蓄勢待發,只要將軍能堅守數月。曹植、孫竣見李蘭久不能勝,定會派兵襲擾其後,啓時李蘭分身乏術,軍心動盪,將軍再乘勢出戰,可獲全勝。”魏延心念剛動,王平卻道:“姜將軍此言不妥。”姜維心中一直對王平都不是很信任,此刻便冷冷道:“哪裡不妥?”
王平並不理他,轉對魏延道:“李蘭謀逆,將軍在長安高樹義旗,匡扶漢室,舉國忠義之士都在翹首期盼。可是李蘭帶軍前來,將軍卻避而不戰,反要讓曹魏與孫吳相助,豈不讓天下人心寒?更疑心將軍舉兵的用意。”
這席說的合情合理,魏延本是打著忠於劉漢的旗號,但如果在最後不能打敗李蘭,反而讓曹魏或者孫吳侵佔蜀漢國土,這難免讓人覺得魏延纔是真正禍害劉漢天下的罪魁禍首,那忠於劉漢的口號也就不攻自破了。姜維萬萬沒有想到平日裡不善言辭的王平,說出的話竟然這般難以反駁,再看魏延似已被其說動,急忙道:“將軍……”
剛一張口,便聽外面魏昌道:“父親,李蘭在城外請父親答話。”魏延聽是李蘭親來,乃笑道:“既然如此,本將軍便去會會李蘭。”不等姜維再勸,便大步出來。姜維知道再勸無用,只好快步跟隨其後。王平在後面見二人出去,嘴角浮出一絲冷笑,也緊緊跟在二人身後出來。
三人一路急行,直奔城樓。放眼望去,果然見漢軍在城下襬開陣勢,陣中一桿帥字大旗,李蘭白馬紅袍,立於旗下。身後兩員小將,俱是寒鐵盔甲,一般的虎背熊腰,一般的威風凜凜,正是傅儉、文鴦二人。李蘭在旗下,見城樓上人影晃動,知是魏延上城,低聲吩咐幾句,傅、文二將便縱馬而出,直至城下。
傅儉長槍一指,高聲道:“魏延鼠輩,休要龜縮在城中,可敢出來與小爺大戰三百回合?”魏昌聽見傅儉辱罵其父,頓時怒氣上涌,恨不得就下城去與傅儉死戰,只是礙於在魏延跟前,不敢發作。{金}{榜}王平卻怒道:“當年末將跟隨將軍征戰之時,傅儉還是幾歲孩童,不意卻如此猖狂。”
這幾句話正是火上澆油,魏延仰天長笑道:“今日本將軍若是不戰,反倒讓這些後輩小瞧了。來人,擂鼓,出戰。”隨即下城點好人馬,帶著王平、姜維、魏昌殺出城外。傅儉、文鴦二人見城中兵馬出來,也都勒馬回陣。魏昌卻深恨傅儉,不請將令,便策馬追上前,喝道:“傅儉休走。”
魏昌常隨其父征戰,與傅儉相互認識,都是蜀漢後起將領中的佼佼者。傅儉見他趕來,笑道:“吾豈懼汝?”乃勒馬迴轉,挺槍直迎魏昌。兩人也不多說,頓時刀來槍往,殺作一團。這二人武藝在伯仲之間,一時難分勝負,文鴦在旁看得手癢難耐,也提槍喝道:“誰敢與吾決一死戰?”
姜維深知文鴦武藝還在傅儉之上,惟恐他人不是敵人,正待請命上前,便聽身旁有人喝道:“無知小輩,竟敢在此撒野。”卻是王平縱馬殺了出去。姜維微微一怔,隨即向魏延道:“王將軍非文鴦敵手,怎麼……”魏延素知王平武藝不高,也不禁皺眉道:“王子均小瞧文鴦,怕是要吃些苦頭。”姜維於是道:“末將這便是換王將軍回來。”魏延卻微微搖頭,道:“不忙,正好看看王平是否真心助我。”兩人遂將目光移向王平、文鴦二人。
看了片刻,魏延臉上終於展露笑容,謂姜維道:“王子均果真是在拼命,可惜文鴦卻比他厲害的多。汝可速去……啊!”他見到王平與文鴦招招兇險,不是作僞,便想讓姜維去換下王平,哪知就在這說話之間,文鴦已用長槍格開王平兵刃,抽出背後鋼鞭,狠狠打在王平背上。王平雖然有盔甲在身,但卻也禁不起這一鞭,大口鮮血噴出,急忙棄了兵器,伏鞍逃回。魏延惟恐王平有失,也不讓姜維出馬,自己提刀上前接應,厲聲喝道:“小賊休得猖狂。”
文鴦本在趕殺王平,見魏延親來,便調轉方向,迎了過來。兩騎馬越跑越近,眼看就要交上手,李蘭卻從陣中出來,大聲道:“文長且住。”魏延雖然脾氣孤傲,但久在李蘭之下,深知其能,心中難免有幾分畏懼,竟也隨著文鴦停下,道:“將軍別來無恙。”李蘭輕嘆一聲,道:“自聽聞文長舉兵,吾便食不甘味,睡不安寢,怎言無恙?”魏延不禁哈哈笑道:“原來將軍心中對某也頗有顧忌。{金}{榜}”
李蘭並不否認,反而點頭道:“將軍威名遠鎮,吾豈能不懼?只是吾有一事想不明白,將軍位及人臣,富貴榮華享之不盡,爲何還要做下這等大逆不道之事?只怕將軍一世英名,便要付諸東流。”說著又是長長一嘆,語氣中似乎十分惋惜。
魏延心中冷笑一聲,暗道:若不是你逼人太甚,我又何至於此?嘴上卻道:“本將軍身爲漢臣,受先帝知遇大恩,得聞陛下慘死,豈能無動於衷?本將軍舉兵不爲別的,只爲陛下復仇,剷除你這逆賊,安撫漢室天下。”他一邊說,心裡一邊想著自己跟隨李蘭多年,雖然說不上忠心耿耿,但也是唯其命是從,倒頭來卻還是躲不過“兔死狗烹”的下場,不禁越想越怒,所以言語之間也就越來越不客氣。
李蘭聽後,臉色也沉了下來,喝道:“陛下駕崩,乃是在文長管轄境內,吾尚不曾懷疑文長,文長卻先反咬一口。今日前來,吾本是好意想勸文長懸崖勒馬,不想文長執迷不悟,那休怪本將軍不念舊情。”魏延跟隨李蘭多年,此番卻是第一次聽著他語氣中有如此重的殺氣,不禁再次打量上下李蘭,方纔覺得對方雖然容顏沒有多少變化,但氣勢卻比往昔更爲強烈,目光之中也十分狠辣,心中微微發涼。只是事已至此,再無路可退,乃仰天大笑道:“想我魏延征戰半生,何曾畏懼於人?”
李蘭冷笑數聲,接口道:“文長隨我多時,當知這區區長安城,並不能阻擋本將軍大軍。”魏延面上笑容立時僵住,知道李蘭所言非虛,當年他所密制的“火藥”能炸開潼關,又怎麼不能炸開長安?魏延只覺得自己多日經營的城防,未必能有想象中的那般牢固,想到此處,背心、額頭不由冷汗直冒。回顧身後衆將,均已失色,便想說幾句話鼓舞士氣。
魏延尚未開口,卻聽背後共弦響動,一直羽箭直射向李蘭面門。李蘭毫無武藝,本是不能躲避,但文鴦持鞭在旁護衛,看準箭矢來勢,手起鞭落,正好打在箭桿中間。文鴦何等力道,自是將羽箭一打爲二,可是對方射箭之人,臂力也十分強大,那箭頭竟然不改來勢,仍舊射向李蘭,只是準頭稍偏,正中李蘭肩胛。
李蘭身後驍將,見其受傷,一起搶出救護。李蘭卻手握箭桿,一把將箭頭扯出,喝道:“姜維,吾誓殺汝。”那射箭之人,正是姜維。姜維在陣中見李蘭言語嚇住衆人,心中大爲氣惱,便隱身旗角,暗自張弓搭箭,想將李蘭射殺在陣前,以助魏延成功。李蘭深信魏延爲人光明磊落,纔敢近前答話,卻沒有想到提防姜維,幸虧文鴦在前,否則當真是陰溝翻船。
傅儉見李蘭受傷,也棄了魏昌,轉回本陣。姜維並不理會李蘭,直向魏延道:“將軍可下令乘機掩殺。”魏延雖然並不贊同姜維如此做法,但畢竟是兩軍對壘,也顧不得其他,遂將寶刀一揮,喝道:“殺。”一馬當先,直取李蘭。
傅儉見魏延自來,恐李蘭有失,便想保其後撤。李蘭乃持劍喝道:“吾爲國家上將,豈懼反賊?衆將敢退後一步,立斬不赦。”諸將聞言,無不動容,再無後退之意,盡皆轉而向前,與魏延部下交戰廝殺。
李蘭征戰多年,雖然當年與諸葛孔明也爭得是你死我活,但真正刀兵相見,也只有趙雲臨死前來行刺的那一回。而且當時李蘭並未親臨陣前,卻是眼睜睜地看著兩支穿著一樣衣甲的漢軍交戰,心裡自然別是一番滋味,不由地重重嘆息一聲。
其時蔣琬等人均隨劉禪靈柩前往洛陽,蔣斌也隨在李蘭身邊征戰,見其嘆息,乃靠近前道:“弟子有一計,可爲老師分憂。”李蘭雖然名義上收下這位弟子,但從來沒有傳授他任何東西。而且在李蘭離開成都之時,蔣斌卻隨侍在其父身側,如果不是這次跟著劉禪遷都前來,李蘭幾乎都忘記了還有這個弟子。此次征討魏延,蔣斌竟然自動請命隨軍出戰,李蘭非但沒有拒絕的理由,而且是求之不得。看到這年輕人目光中的熱情,李蘭不禁點了點頭,道:“你且說來聽聽。”蔣斌於是細語幾句,李蘭繃緊的面容終於稍微放鬆,展露笑意,道:“就你去辦吧。”
蔣斌的父親蔣琬雖然可以說得上是蜀漢王朝的第一大忠臣,但蔣斌自己卻沒有受到他父親的影響,或者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的事情,眼光也總是要看得遠些。最初拜在李蘭門下,蔣斌也確實有些不甘心。可是隨著年齡的漸漸增長,與李蘭接觸更多之後,蔣斌的心意也在慢慢發生改變。雖然這個師父沒有教會蔣斌一條計謀,一招劍術,甚至一個字,可是李蘭爲人溫和,處事寬仁,讓熟讀史書的蔣斌覺得他與王莽、曹操這類的奸臣似乎並不是一類人。直到某一天蔣斌可以很習慣的將“老師”兩個字喊出口的時候,自己也暗中苦笑,終於還是真心實意的承認了這個恩師。
蔣斌雖然早就承認了李蘭,但他卻知道父親蔣琬忠於劉氏,與李蘭之間必然會有衝突。儘管李蘭沒有表露出任何的野心,蔣斌還是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所以蔣斌在李蘭的面前,還是那個很乖巧甚至有些木訥的弟子,不會多說一句話。聽到劉禪遇害的消息,蔣斌整宿沒有睡,明白抉擇的時候到了。至於後來魏延指責李蘭謀害劉禪,而李蘭又反咬魏延,這些對蔣斌來說都不重要了,他的眼前只有兩條路。一,跟著父親一起,反對李蘭,下場很明顯,大約父子二人都要伴隨著蜀漢王朝走向末路,在走向權力最高峰的道路上,蔣斌相信李蘭不會對他這個並不親密的弟子手軟。二,站在李蘭這邊,這樣或者父親會不滿意,但卻能保全自己以及家人的性命,更何況“成王敗寇”,一旦李蘭取得成功,蔣斌還是開國功臣。所以在李蘭出兵攻打魏延之前,蔣斌與其父徹夜長談,最終還是跟著李蘭一起來到長安城下。
第一次向李蘭獻上自己的計謀,蔣斌的心中難免有些忐忑,但李蘭笑容中顯露出來的鼓勵讓他覺得一陣溫暖,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便打馬離開。
其實蔣斌的計謀也不算有多高深,只是選了些嗓門大的軍士站在陣前,對著交戰的雙方大聲喊話,只有一句:“漢軍不打漢軍。”李蘭初時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很像當年共產黨的口號:“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都是看似簡單的話,但作用的效果去十分的明顯。跟隨魏延的叛軍,很多隻是習慣性的履行作爲一個軍人的職責,服從上面的命令,並沒有思考過這場戰爭是爲了什麼,或者說究竟誰對誰錯。聽到這句喊話之後,大多數人都會在心中閃過這樣的念頭,眼前的敵人不正是往日一起並肩作戰的同袍麼?
很快戰場上的喊殺聲就遠遠不如剛纔那麼響亮,雙方的士兵似乎對這場戰爭都有些懈怠,直到李蘭陣中響起鳴金收兵的聲音,李蘭麾下的將士都緩緩後撤,而魏延的部下也都不約而同的停下了腳步,沒有跟上前趕殺。
姜維抹了抹臉上的血汗,趕到魏延的身旁,打算請示是否該下令追殺。魏延卻重重嘆息,道:“衆意難爲,伯約可知爲何某遲遲不肯舉事?唉,撤吧。”姜維本想說兩句寬慰的話,但看到眼前的情景,也覺得有些泄氣,終於覺得自己並不是那麼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