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叫父皇得知,自打得知波斯王子前來求援之事後,兒臣特意請來了幾名波斯巨賈,以明其國之究竟,據他們所言,大食以清真教立國,國王自稱哈里發,又是其教之教宗,其教義本身便嚴苛無比,以此內治,國必貧無疑,這本是其內政,雖有不妥處,卻也算不得甚大事,然,用之以對外,則必是窮兵黷武之類也,此無他,該因該教自稱唯一聖教,不信教者,皆屬異端,又常稱要將該教遍佈天下,以宣揚所謂的真神之榮光,如此偏激之立國根本,必致侵掠成性,如今雖尚是疥癬之患,然,若是坐視不理,必是毒瘤無疑,稍不留神,便有蔓延至西域之可能,故,須得防微以杜漸焉。”
李恪乃是謹慎之人,對*雖有著絕對之信任,可爲了確保萬無一失,他昨日回府之後,還真就著人去請了數名在唐經商的波斯商賈,詳細瞭解了一下大食國的情況,發現與*所述並無甚差別,心中也自早有決斷,此際回答起太宗的問題來麼,自也就從容盡顯無疑。
“嗯……,既如此,依恪兒看來,當何如之爲宜呢?”
儘管波斯國一向親善大唐,自打貞觀初年起,便一直向大唐示好,然則畢竟離大唐實在太遠了些,太宗對其國乃至其國周邊諸多國度的情形其實並不甚瞭解,也當真不曾聽聞過大食國以教立國之事,這會兒聽得李恪如此分析,太宗的警惕心也已是大起了,只是眼下的大唐實在是顧不上萬裡之外的波斯帝國,太宗沉吟了片刻,也自無甚太好的解決辦法,這便又將問題丟給了李恪。
“父皇明鑑,格於形勢,我大唐此際確是無法出兵遠征,然,待得解決了高句麗這一跳樑小醜之後,西突厥也自不當再獨存,早晚須得平滅之,到了那時,我大唐之疆域便與波斯相距不遠矣,倘若是時波斯已滅,難保大食國不南下,如此,則我大唐難免要與之鏖戰不休,敵糧道近而我遠,戰恐有不利焉,與其到時候爲難,倒不若此際下些力氣,稍稍扶持波斯一番,給其些軍械輜重,鼓其之勇,令其與大食死戰不休,縱使不能拖延到我大唐滅西突厥之時,也可大傷大食國之元氣,此一本而萬利之舉也,何樂而不爲哉。”
李恪本身就是極其聰慧之輩,加之有了*的事先提醒,這會兒應對起來,自然是輕鬆自如得很,一番分析下來,當真說得個條理清晰無比,直聽得太宗連連點頭不已。
“恪兒目光能如此長遠,朕自是欣慰得很,然,茲事體大,卻也不能遂決之,嗯,來人!”
太宗心中雖已是同意了李恪的分析,不過麼,卻並未就此下個決斷,點評了幾句之後,便即提高聲調地斷喝了一嗓子。
“奴婢在。”
聽得太宗召喚,正自侍候在側的趙如海自是不敢稍有耽擱,緊著便從旁閃了出來,高聲應了諾。
“去,傳朕口諭,召從三品以上之朝臣即刻到兩儀殿議事。”
太宗掃了眼趙如海,面無表情地便下了道口諭。
“諾!”
聽得太宗如此吩咐,趙如海哪敢稍有遷延,緊著應了一聲,急匆匆地便領著兩名小宦官退出了大殿,自去安排相關事宜不提……
“諸位愛卿,朕今日叫卿等前來,只爲一事,幾日前,波斯國王著其長子再度來我大唐求援,卿等以爲當何如之爲宜啊。”
羣臣們見禮一畢,太宗也自無甚寒暄之言,開門見山地便道出了議事的主題之所在。
……
此際方纔剛上班沒多會兒,諸般頂級大臣們本都各自忙著,得知太宗緊急有召,自是都不敢稍有怠慢,放下了手頭的工作,緊著便趕了來,本以爲會有甚天大的事兒發生,卻萬萬沒想到要議的居然會是這麼樁根本不值一議的事兒,一時間自不免全都傻了眼,愣是無人在此際開口言事,望向太宗的眼神裡也盡皆滿是狐疑之色。
“陛下,老臣以爲此事實無大議之必要,那波斯國離我大唐萬里之遙,更遑論中間還隔著西突厥汗國,我大唐縱使有心,也自無可著力處,所謂強弩之末難穿縞素便是這麼個道理。”
好一陣難耐的沉默過後,心直口快的蕭瑀第一個站了出來,以相當不滿的口吻便扯了一通,明顯是在暗指太宗此番議事是在沒事找事做。
“時文所言之意,朕已知曉了,卿等可還有甚要說的麼?”
蕭瑀言語間的譏諷之意味實在是太濃了些,以太宗之精明,又怎可能會聽不出來,心中自不免便有些不爽了起來,不過麼,倒是不曾發作出來,僅僅只是不置可否地吭哧了一聲,緊著便又發問了一句道。
“陛下明鑑,微臣以爲蕭大人所言甚是,波斯雖一向親善我大唐,奈何離我大唐太遠,力所難及也,而今之計,也唯有好生安撫其國使節,著其回去自行努力也就是了。”
馬周心細,見得太宗明顯對蕭瑀的進諫不感興趣,自不免便有些擔心太宗一時衝昏了頭腦,萬一要是突發奇想地要兵發波斯,那後果須不是好耍的,這便緊著也站了出來,高聲進諫了一番。
“陛下,老臣以爲馬大人所言有理。”
“陛下,微臣附議!”
……
看出太宗別有心思的可不止是馬周,諸般頂級朝臣們也都看出了不對味來,真就不免擔心太宗會出昏招,自是誰都不敢大意了去,一時間出列聲援蕭、馬二人者可謂衆矣。
“恪兒。”
儘管羣臣們紛紛進言,然則太宗卻依舊不曾有所表示,僅僅只是不置可否地笑了笑,一壓手,示意羣臣們各自站回原位,而後方纔聲線淡然地點了李恪的名。
“兒臣在。”
一聽太宗點了名,李恪自不會不清楚這就是太宗要給其一個表演的機會了,再一想到*昨日所給出的判斷,心情當真是激動到了極點,也就是靠著養氣的功夫了得,方纔不曾露出甚破綻來。
“衆愛卿之言,爾也都聽見了,既如此,爾就代朕爲衆愛卿分說一二好了。”
太宗漫不經心地吩咐了一句,言語中毫不掩飾自身早已與李恪達成了共識之事實,明顯透著股暗示之意味,當即便令敏感的諸般臣工們皆爲之心絃狂振了起來。
“兒臣遵旨。”
李恪恭謹地應了一聲,而後方纔站直了身子,飛快地組織了下語言,神情凝重地開口道:“好叫諸位大人得知,入侵波斯國者,乃大食國是也,其國以清真教立國,國主自稱哈里發,又是該教之教宗……,爲防微杜漸故,我大唐自當撥出部分軍械,支持波斯國抗爭到底,以利我大唐之將來!”
“諸位愛卿對恪兒所言所述若有甚疑義,且就說說好了,朕聽著呢。”
聽完了李恪的長篇論述之後,諸般朝臣們自不免都皺眉沉思了起來,一時間竟無人站出來言事,一見及此,太宗顯然很是滿意,緊著便出言催促了一句道。
“陛下,老臣聽得吳王殿下如此宏篇巨論,心實感佩焉,只是不知吳王殿下所言所述依據何在,莫非是從波斯使節團處得來的消息麼?”
太宗話音方纔剛落,就見長孫無忌已是從旁閃了出來,一派大惑不解狀地發問道。
“嗡……”
長孫無忌這麼句問話可謂是誅心得可怕——身爲皇子,不經聖上批準,私下與別國使節會面,不管是甚理由,那都是違制之罪,往小處說,或許還能用好奇心過度來解釋,大不了罰俸一番也就能過得關去,可往重裡計較了去,那就有著私通別國,意圖不軌之嫌疑,那可就不是罰俸能了事了的,輕則遭貶謫,重麼,鬧不好就要被追究謀逆之罪了的,滿殿諸般大臣們都是心智過人之輩,又怎會聽不出長孫無忌的問話大有問題,一時間亂議之聲便即大起了,爲李恪暗自捏上把冷汗的可是大有人在。
“司徒大人怕是誤會了,小王豈是不知法度之人,又怎敢私下與外國使節勾連,之所以能知諸般事宜,不過是因往昔對波斯國有所好奇,曾召過幾名來往於我大唐與波斯間的波斯巨賈問詢,故而能知大食國之根底罷了。”
見得長孫無忌如此肆無忌憚地要坑害自己,李恪就算再好的脾氣,那也不能忍了,雖不曾出言怒斥其之無禮,語調雖尚算平淡,然則在言語間卻是沒給長孫無忌留甚情面,就差指著長孫無忌的鼻子罵其無恥了的。
“殿下興趣愛好如此寬泛,著實令人佩服,然則說到撥出軍械以支援波斯一事,老臣便不敢茍同了,須知我大唐征伐高句麗在即,自用尚嫌不足,何以濟人哉,此議萬不可行也。”
饒是李恪所言已算不得好聽,奈何長孫無忌臉皮著實是厚實得很,根本沒半點的赫然之色,不依不饒地又提出了條反對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