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
“晁錯這個人吶~”
“嘖,怎麼說呢……”
未央宮,鳳凰殿。
在天子啓下令‘再查查晁錯’的同一時間,鳳凰殿的劉榮兄弟四人,也正好在聊故太子家令,當朝內史:晁錯。
“論才學,當得起一聲:國士。”
“但論德行,及其所作所爲,卻也絕對稱得上一聲:國賊!”
躺在搖椅上,一手握著半捲起的竹簡,一手提筆在簡上寫著什麼,劉榮輕飄飄一語,卻引得三個弟弟瞠目啞然。
國賊?
過了點吧?
要知道漢家上一個有名有姓的國賊,是被迫跟著和親隊伍去了草原,並從此投身於匈奴單于賬下,成爲匈奴‘國師’的漢奸:中行(háng)說(yuè)!
作爲後世來客,劉榮更是明確知曉:奸宦中行說,是華夏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漢奸’。
甚至就連‘漢奸’這個詞,都是因中行說而出現,並自此成爲民族敗類的代稱。
那作爲‘漢奸’,尤其還是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垂名青史的國賊,中行說都做了些什麼?
爲匈奴人賣命、替匈奴人謀策,教會匈奴人統計牧畜、統籌草場規劃之類,倒還再其次。
真正坐實中行說‘漢奸’之名的,是這位被匈奴單于庭奉爲‘國師’的奸宦,對漢室——對自己的民族、國家,都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
在中行說躋身匈奴單于庭之前,漢匈雙方的往來,都是以長、寬各一尺一寸的木瀆作爲國書載體。
——這是太祖高皇帝之時,太祖劉邦與匈奴冒頓單于,於漢匈平城之戰後達成的共識。
結果中行說剛躋身單于庭,便向匈奴單于進言:漢匈雖結爲兄弟之國,但匈奴是當仁不讓的兄長,漢家不過是小弟弟;
哥哥和弟弟往來書信,怎麼能用同樣大小的國書呢?
於是,匈奴人發往漢家的國書,便就此變成了長、寬各一尺二寸大小;
擡頭開篇,也從‘匈奴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變成了狂炫酷拽吊炸天的: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問皇帝無恙。
如果說這,都還只是形式上的小動作,那中行說在現實意義上的所作所爲,更是傾東海之水,都難洗其國賊之名。
——自先帝,即太宗孝文皇帝三年,先帝決定與匈奴人決戰,卻又被濟北王劉興居的反叛背刺至今,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匈奴人對漢家發動的大規模侵襲,足有三次。
而這三次規模以‘郡’、兵力以‘萬’爲單位的大規模侵襲,其中有兩次,都近乎是中行說一手促成的。
對於這個奸宦,凡漢家之民無不恨之入骨,更恨不能寢其皮、食其肉!
和這樣的、真正意義上的國賊相比,晁錯這個‘國賊’,就有些讓劉德、劉淤、劉餘三人摸不著頭腦了。
“大哥是說,晁錯進《削藩策》,乃欲亂我漢家社稷,其心可誅?”
——老二劉德一向聰慧,卻也終不過是十幾歲的少年郎,即便隱約意識到了什麼,也只是流於表面;
···
“難道晁錯狗賊,竟是吳王老賊的細作?!”
——老三劉淤,一如既往的憨態可掬,語不驚人死不休。
···
“呃……”
“私、私慾太、太重……”
倒是老四,磕磕絆絆的道出寥寥數字,便惹得劉榮將筆一停,更擡頭撇了這個同父異母的四弟一眼。
在劉餘面上注視片刻,終還是再度在手中竹簡上寫寫畫畫起來,嘴上也笑道:“若不是口有吃的毛病,便依老四這天資,我鳳凰殿兄弟三人,只怕是要苦不堪言吶?”
“嗯?”
含笑一語,引得劉餘當即靦腆一笑,暗地裡卻也不由品味起來:大哥這話,是否有其他深意?
比如:要想保全身家性命,最好一輩子都口吃之類的……
對於劉餘心中所想,劉榮自是一無所知。
發出那樣一聲調侃,也絕對沒有敲打、告誡劉餘的意圖。
只笑著搖搖頭,又在竹簡上寫下最後一行字,劉榮纔將手中簡、筆放下,而後望向四弟劉餘。
“沒錯。” “晁錯此人,私慾太重。”
輕聲一語,劉榮便將目光從劉餘身上收回,稍呼一口氣,輕輕躺靠在了椅背之上。
“晁錯和賈誼,都是先太宗孝文皇帝元年,得先帝徵辟入朝的青年俊傑。”
“這二人和中大夫袁盎,更是同歲——先帝元年,這三人都剛及冠。”
“只是同爲二十兒郎,這三人,卻是……”
···
“早在先帝自代地入繼大統時起,宗親諸侯割據的問題,就已經是朝堂的心病。”
“但對於諸侯藩王,晁錯和賈誼二人,卻持截然相反的態度。”
“——賈誼在《治安策》當中,提出了推恩藩王諸子,遍封宗親諸侯子嗣爲王,以裂其土、弱其力、分其國的策略。”
“先帝雖然沒有當場採納,更不曾因此而讚揚過賈誼,但齊系諸王、淮南系三王,都是先帝採納《治安策》之後的產物。”
“而相比起賈誼這堂堂正正的陽謀,晁錯卻極是急功近利,於先帝年間便屢言削藩。”
“如果說,賈誼走的是循序漸進,溫水煮青蛙的路子,那晁錯主張的,就是以削藩逼反,而後武力鎮壓的猛藥。”
語帶追憶的道出這番話,劉榮沉默片刻,又緩緩搖了搖頭。
“賈誼,是真國士。”
“其老成謀國,甚至不亞於故丞相:北平侯張蒼!”
“作爲北平侯的得意門生,賈誼賈長沙,也可謂未曾辱沒師門。”
“反觀晁錯,滿腦子都想著如何復興法家,卻根本不知:食漢之祿,忠漢之事……”
···
“——食漢祿,而不以漢爲先,是謂:不忠;”
“——得先帝、父皇知遇、撿拔之恩而不思報效,是謂:不義。”
“前些時日,晁父來長安勸阻,終未能改變晁錯的決心,更不惜以死相勸。”
“——只顧私利,而迫使親長以性命相阻,是謂:不孝。”
“所以在我看來,晁錯此人雖有國士之才,然其不忠、不孝、不義,實難堪大用。”
“若非同樣急心於削藩,父皇恐怕也不會重用這樣一個人。”
說話得功夫,小院外,也終於出現先前那小吏的身影。
劉榮卻並沒有急於上前,而是含笑起身,一邊整理著身上衣袍,一邊語帶說教道:“你三人,往後都是要裂土而王,稱孤道寡的。”
“我接下來的話,你三人,一定要牢記於心。”
“——農夫禍國,不過一粟、一米;”
“——吏佐亂權,不過一鄉、一里;”
“然若有人身負治國之大才,卻不行之於正道,其禍國,便足以顛覆一國之社稷。”
“所以,日後做了藩王,一定要以德行、底線,來作爲判斷某人是否可用的首要標準。”
“爲人臣者,德行縱然可以有缺,但終歸不能全然沒有底線。”
“對於德行過差,又完全沒有底線的人,務必要慎之又慎。”
“尤其是那些德行很差、很沒有底線的同時,卻又極具能力、才華的人,寧可痛下殺手,也絕不可留其禍害人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