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6月7日,WH市一個高考的考場中。
考生們或是奮筆疾書,或是抓耳撓腮,而坐在中間的一名穿著樸素,氣質不凡的男生卻是端坐在座位上,看著干凈的試卷發呆。
男生名為葉揚,WH市DW縣一戶窮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秀,此刻他內心正做著非常激烈的思想斗爭:如果自己全力以赴去考試,考上一個好的大學絕對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不行,自己不能這么做,父親是老實的工人,母親待業在家,這些年家里為了自己讀書早已是負債累累,而今父親更是臥病在床急需錢醫治,自己怎么忍心再給他們增添任何負擔? 罷了,罷了,以后有機會,再來圓心中的大學夢吧。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葉揚一心不想再讓父母為自己操勞,索性放棄了高考這次機遇,他已經打定了主意輟學去打工掙錢,讓父親治病,至于大學,只能寄希望于以后還有機會再上了。
這樣想著,葉揚心中反倒釋然了,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起了覺。
閉著眼睛趴了一會,卻怎么也睡不著,他抬起頭四周掃視了一眼,一個他斜后座的女生引起了他的注意:白皙的面龐,精雕玉琢的五官,三千青絲扎在腦后,更顯朝氣,不失為一名難得一見的美女。女生此刻正皺著瓊鼻,猶豫如何下筆。
葉揚見此不由得會心一笑,女生此時的模樣和他那調皮的表妹極其相似,頓生憐愛之意,也好,就幫你一把,也免得浪費了我這優秀的成績。 葉揚開始奮筆疾書,所有的題目讀一遍答案都了然于胸,一個小時候,他完成了整張試卷,但他所有的答案并未寫在答題卡上,而是工工整整地答在題目的旁邊,然后他撕下草稿紙的一角寫到,“接答案,把試卷換過來?!?
然后小心地將紙條扔給了女生,女生看到紙條時愣了一下,四周看了看,發現斜前方的一名男生正微笑地看著他,心中好奇,難道是找我要答案?抄我的還不如自己亂寫,不過看那男生的樣子也不像是不學習的人啊。 雖然這么想她還是打開了紙條:接答案,把試卷換過來。他要給我答案? 女生抬起頭看向祝揚,發現他果然正在小心翼翼地將寫滿答案的試卷對折。 女生想了想也寫了一張紙條扔給葉揚。 葉揚接過一看:“為什么幫我?我是林冉,是不是認錯人了?”
葉揚苦澀一笑,“沒有認錯,我是葉揚,我想你也不認識我,只是我已經決定不上大學了,但我不想三年學來的知識全部浪費,剛剛見你皺眉苦思,反正我考多少分也沒有意義,不如幫你一把,我的答案,最少可以幫你考到 600 ?!睂τ谧约旱某煽內~揚還是相當自信的。 寫完又扔給了林冉,這回林冉沒有再說什么,用嘴型說了一句謝謝,然后也照著祝揚的樣子將試卷折疊,然后和葉揚的寫滿答案的試卷交換了過來。 林冉很感謝祝揚,因為她確實什么都不會,但葉揚所說的最少幫她考到 600 分她也不怎么相信,既然能考這么多干什么不去上大學呢?
看他的衣著,難道是因為家境?這樣的話對他豈不是太不公平了! 再一看葉揚,已然又趴在了桌子上。 林冉不知思考了一會什么,狡黠一笑,低下頭開始認真地抄答案。 除了作文,其他所有的題目林冉基本上都是照著葉揚寫的答案抄的,越抄越心驚,越抄越心驚,林冉驚異地發現,這個男生的答案的答題模式完全是跟老師所說的高考最佳答題模式一模一樣,語句之間銜接也是極為巧妙,林冉感覺,就是標準答案恐怕也不過如此了。 看著葉揚的背影,林冉不禁對這個干凈的男孩產生極大的好奇,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此后的一天半,葉揚都是一進考場就開始寫試卷,但他從不在答題卡上寫答案,而是將答案寫在試卷上,遞給林冉,然后自己就睡覺,一連考了兩天,葉揚交的都是白卷,而林冉的試卷全都密密麻麻地寫滿了葉揚給的答案。
她也曾寫過紙條問他為什么直接放棄這么好的上大學的機會,按理說他這樣好的成績上一個好大學完全沒有問題。 葉揚并未很明確地告訴她原因,只是含含糊糊地糊弄過去。這更加引發了林冉的好奇心,她決心考完之后一定要找葉揚問個明白,如果他有什么困難一定要盡力幫助,不然自己也無法安心接受這憑空得來的答案。 6月8日下午五點,隨著一聲玲響,為期兩天的高考終于結束了,幾家歡喜幾家愁,但所有人都感覺一陣放松,考前那如山般沉重的壓力頓時無影無蹤。
在出考場的路上不時有幾個同學關切地問葉揚考得怎么樣,葉揚都是笑著說還好。看著三五成群的結伴去嗨皮的考生,心中說不清作何感想,有一絲遺憾,有一絲解脫的快感。 他深呼吸了一口氣,正準備回賓館時,突然聽到身后一聲悅耳的呼喊,“葉揚,等等。” 葉揚回頭一看,林冉?
葉揚轉身,有些詫異地看著眼前亭亭玉立的少女,“是你?”
林冉甜甜一笑,“怎么?很驚訝么?謝謝你給了我那么多答案?!?
葉揚微微一笑,“沒什么的,只是順便而已?!?
“走吧,一起去吃頓飯,我還有些問題想要問你呢?!?
“我得回賓館啊,一會得跟大部隊一起回家?!?
“哎呀,你這人……說你什么好呢?別人都是撿著便宜賺,你倒好,送上門的便宜都不要。走啦,再說你不是要找工作么?在這留兩天,我幫你找,正好也盡盡地主之宜嘛。”
葉揚微微一愣,看著打扮時尚,清純漂亮的林冉,想了想,自己的確是很需要一份工作,于是點點頭,“那好,我先回賓館去拿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