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上海堡壘》的首映式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從滿帶著笑容從放映廳走出去的觀眾的臉上記者們就可以直接讀出來這樣的消息。
托馬斯覺得自己壓力巨大,他覺得即使是講的中國的故事,這部電影到了美國大概也能夠獲得成功,保守估計,上億票房達不到,五六千萬不成問題。宣傳力度加強的話,上億也不難。
特別是他知道,這部電影春日是一定會引進的,說不定成本已經收回去了,北美版權是純利潤,因此談判的壓力會很大。
好在在來之前高層已經把談判的條件定得非常優厚和清晰了,他覺得完成任務壓力不大,壓力在于如何漂亮地完成任務。
“沈先生,我們是老朋友了,大可不必把場面搞得這么嚴肅。”托馬斯在看到黑壓壓的大一片人坐在談判桌后面頓時覺得壓力巨大,“也不用這樣正式,咱們不能在餐桌上談嗎?要知道,我懷著對中國美食的最大熱情來到中國的。”托馬斯這樣說道。
“托馬斯先生,”沈正輝也有些無奈,“這個,我只是一個導演,要和你真正談的在場的先生女士他們才是投資商的代表。”
“但是也不用這么多人吧!”托馬斯努力表現出自己被震撼的樣子,“我覺得人少比較好談一點。你的電影非常好,我還沒有祝賀你。”
“謝謝。”沈正輝站起來和同樣站起來的托馬斯先生握了握手。
托馬斯對著所有人說道,“我能請投資方派出一個或者兩個代表來和我談嗎?”
大家的目光集中到了王安萍的身上。
王安萍撇嘴。“你們商量一下,派一兩個人和沈導演一起去吧。”她站起身來,“我才沒有興趣呢!”
“安萍姐,你這說什么話呢!”當場就有人站起來,然后各方面唧唧咋咋亂成一團。
托馬斯對著沈正輝做了一個邀請的手勢,“我能單獨和你說幾分鐘話嗎?沈先生?”
沈正輝站了起來,“請你理解,”他說道,“這部片子的投資方太多了,你知道。光是掛上名字的副導演。這部電影就有二十五個。”
“我完全理解,呵呵。”托馬斯回應道,于是有一個機靈的翻譯就領著沈正輝和托馬斯先生到了隔壁的小會議室,這邊的大會議室便臨時被一幫投資方用來討論開會了。
沈正輝知道這位翻譯是過來旁聽的。不過他不介意。因為說的事情應該和《上海堡壘》的發行權無關。
果然。做下來之后,托馬斯首先恭維了沈正輝,稱贊他的能力超過了好萊塢的絕大多數導演。僅僅呆在亞洲地區實在是太可惜了。
“我覺得還不錯,日本人很喜歡我的電影,上一部電影剛剛創下了日本的電影票房紀錄。”沈正輝回答道,對于這種程度的恭維大可不必放在心上,雖然聽起來是很好聽就是了,“票房成績不錯,我的壓力也不大。”
“恕我直言,”托馬斯說道,“好萊塢才是您最佳的施展才華的地方,日本雖然是全球第二大票房倉庫,但是北美的容量比它大得多,誠然,您在日本和亞洲地區能夠取得上億美元的票房,但是如果是在美國導演同類的片子,我覺得一定可以贏得十倍的票房。”
一旁的翻譯都要發傻了,十倍的票房,那就是十億美元嗎?
沈正輝看了一眼翻譯,“你太夸張了,我可不是詹姆斯?卡梅隆。”
“好吧,十倍聽起來是比較夸張,但是五六倍絕對沒有問題,周星星導演的好萊塢處女作就收獲了2.5億美金,我覺得你肯定不比他差。”
“周導演是一個天才的演員和導演。”
“是的,除了脾氣不太好之外。”
“但是他能夠賺錢。”沈正輝回應道。
“對,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更希望和您本人合作的原因,您更能賺錢。缺乏的只不過是一個更大的平臺,我們愿意提供這個平臺給您。”托馬斯認真地說道。
“您太夸張了,說起來我不過是特別擅長使用副導演罷了。”沈正輝聳了聳肩膀。
輿論界對于自然不可能是一面倒的贊譽之聲,作為商業導演,批評他的電影缺乏藝術性和人文關懷對他似乎沒有什么打擊力,于是一個觀點應運而生,沈正輝作為半路出家的導演實際上沒有什么才華,他的電影之所以能夠拍得這么受歡迎,完全是因為他有很強力的副導演,因此沈正輝的作品與其說是他的作品,不如說是他的副導演的作品。
這個觀點首先在網絡上流傳,并且伴有對沈正輝的作品的副導演的分析。因為沈正輝使用的副導演太狹窄了,宮本和陸陽以及袁翔仁一一上榜,加上一票有著輝煌履歷的大陸導演,倒顯得沈正輝的作品中副導演星光熠熠。
托馬斯顯然搜集材料的時候聽過這個傳聞的,聽到沈正輝這樣說他便笑起來,“您想反擊這個謠言嗎?”
“no!”沈正輝搖了搖頭。
托馬斯有些無奈,“我搜集過你的這部電影的相關資料,他似乎是一個大背景的故事,也就是說除了《上海堡壘》之外,還有《東京堡壘》、《紐約堡壘》、《新德里堡壘》、《倫敦堡壘》等等,您有興趣讓《紐約堡壘》也在熒幕上實現嗎?”
他緊接著又補充道,“哥倫比亞對于投資一部這種場面的大制作非常有興趣,我們可以做一個兩億美元的計劃,當然,春日方面也可以入股。”
沈正輝搖了搖頭,“我暫時對拍攝同類型的電影不感興趣。我想休息一下。”他說道,“預定中有《東京堡壘》的計劃,不過這要看《上海堡壘》在日本的票房,即使投拍,《我也不會再執導《東京堡壘》,大概會把它交給我的副導演。”
“您對到好萊塢執導沒有興趣?”繞了一圈,托馬斯驚愕地發現自己居然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了,一時之間驚詫莫名,雖然他知道沈正輝一定非常矜持,但是在面對好萊塢的橄欖枝對方居然完全不動心。這簡直讓他覺得不正常。
“哥倫比亞早就有和您合作的意向。只要您愿意,哥倫比亞對您的任何一個拍片計劃感興趣,無論投資是多少。”他心急之下開始發大招。
“托馬斯先生,您不用著急。”沈正輝微笑道。“我們可以再等等。看看《上海堡壘》的票房再做決定。我可以保證我本人對于好萊塢非常感興趣,哥倫比亞是我們合作的首選,但是眼下談合作的話。我真的還沒有具體的計劃。”
“你的意思是我們要先談好《上海堡壘》的合作嗎?”托馬斯問道。
“當然不是,《上海堡壘》的投資方和發行方都不是我,我只能代表我自己參與談判,這是投資方的要求。”他說道,“具體的條件不是我提出來的,也不是由我和您談的。”
隔壁大會議室的吵鬧也結束了,中影、保利作為發行方各派了一個代表,同時王安萍作為投資方的代表來參與和哥倫比亞的談判。看王安萍的表情,她似乎對于具體的談判沒有興趣,談判的主力在中影和保利這兩家專業人士身上了。
托馬斯似乎沒有興趣將談判曠日持久地拖下去,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對沈正輝的信心,他直接提出來四千萬美金的版權買斷方案。這簡直是驚天動地的價格,不要說投資方的真實投資有沒有三億,就是有三億,四千萬美金也足夠他們把成本撈回來了,剩下的都是賺的。談判的中方代表們都不淡定了,這直接超過了他們談判的底線。
于是談判不得不暫時中止,托馬斯先生回酒店休息,中方這邊繼續開會。
沈正輝沒興趣摻和這件事情,但是被王安萍拖著作為關鍵人物還不得不參與到一幫二代中的溝通中去。大家都對于哥倫比亞如此上道驚愕不已,同時對電影如此賺錢感到震驚。他們的真實出資不過一億多一點,贊助的費用折入了電影的制作費用,所以如果四千萬賣掉版權,其實就相當于利潤150%地回本了。這電影在國內的票房還沒有算呢!
于是沈正輝又被征詢,到底是買斷劃算還是再試著談談票房分成的協議?
連一臉淡然的王安萍都私底下問他,“你覺得哪種賺的更多?”
“哥倫比亞既然愿意出四千萬買斷那么他們肯定是覺得賺錢才買的,”沈正輝回答道,“當然,也不排除他們要給我這樣一個面子好騙我到美國去給他們拍片子。”
“你就扯吧,你值四千萬?”王安萍剛剛說完就自我否定,“你說不定還真的值四千萬。”
沈正輝翻了翻白眼,“你們可以直接和別人提分成的事情啊,看看他們答不答應啊!”
王安萍點了點頭,“這個倒是,如果我們一邊熱的話,也沒什么意思。”
結果是哥倫比亞堅決不同意分成的提議,亞洲片基本上就沒有這樣干的,哥倫比亞可不愿意自己開這樣一條口子。談判自然是漫天叫價,落地還錢,中方自然也不是什么話不說就答應了,雙方扯來扯去,最后哥倫比亞同意收購價格再提高三百萬,到了四千三百萬美元。于是談成了。
此時國內《上海堡壘》已經上映一周了,這部片子特別吸引上海的觀眾,上映7天在上海取得了三千萬的票房,要知道全國的票房成績不過一億兩千萬,這就是說,上海就貢獻了四分之一的票房。不過上海人民也有理由喜歡這部片子,把它基本上就是上海的宣傳片,無論是東方明珠塔、南京路還是上海外灘外的航母艦隊,整個上海完全融入到了影片的背景之中,毫無違和感。上海人民以自己成為背景而感到驕傲,當初動畫片電影在上海的票房也是最高。
而當哥倫比亞四千三百萬美元購買了該片的北美發行權和春日一億人民幣(按照成交可能的最高價格宣傳)的消息同時爆出,對于該片的票房又起到了足夠的推波助瀾的效果。國內的電影人,包括幾位拿獎宗師級人物,老前輩都得了紅眼病,提起《上海堡壘》就是羨慕嫉妒恨的心情。
張導演雖然《英雄》賺足夠了錢,但是他所受的刺激比其他人都大。三億人民幣的投資,光海外版權就賣出去四億多,眼下第一周票房就超過了一億,《英雄》輸得太遠了。
果不其然,憑借著良好的口碑,《上海堡壘》第二周票房繼續保持一億人民幣的高水準,各個投資的紅二代開始祭出了政策影響的大招,開始組織集體觀影,不僅僅是各大院校和黨政機關,連國企、事業單位也紛紛買集體票觀看,于是連著好幾周,電影院始終是人滿為患的狀態。
這樣的情況,也讓托馬斯對于北美地區的發行越發地有信心了,雖然他此行的一大重要的任務他并沒有完成就是了。托馬斯覺得這是導演的矜持,他想來想去,覺得通過春日這個通道間接邀請沈正輝比較好,畢竟哥倫比亞和福田光美說過無數次這件事情,而福田光美在口頭上已經答應了,沈正輝遲遲不去美國,大概是因為事情耽誤了。托馬斯通過自己在中國的關系很容易就弄清楚了他所要知道的《上海堡壘》拍攝的內幕,一幫領導的子女投資的產物,沈正輝大概是迫于關系不得不幫助他們賺錢從而耽誤了去美國的行程。托馬斯準備用這個理由來向公司高層解釋,為什么他沒有拿到沈正輝到美國拍片的合同和承諾。
中國火熱的電影似乎激發了領導們的某根心弦,中國加入wto之后,電影業也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只不過有一個很長的過渡期,高層很早就看出來了如果不在過渡期內發展起來國產電影業,屆時自由開放的電影市場,遍地都會是國產電影公司的尸體。所以張導演的大片和沈正輝的略顯出格的《上海堡壘》才會如此順利。不過當2002年的電影市場開始顯現自己膨脹和發展的潛力的時候,有些領導又多了別樣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