妯娌二人剛送走了周江寧,碧堂居里大丫鬟四兒便尋了過來,回稟徐婉寧道:“夫人,大爺讓您快點回去,他剛接到聖命,說著過幾日要去南邊抗洪,說是有事急著要跟您商量呢。”
徐婉寧一聽這話, 看向了一旁的靜姝,忍不住嗔著她道:“瞧瞧你這張嘴,是不是開過光,方纔在平陽那裡你剛唸叨這事,這事就來了。”
說著,徐婉寧別了靜姝匆匆的趕回了碧堂居。
李顯也剛從衙門回來, 徐婉寧見了他問道:“這次何時出發?”
李顯回道:“大約大半月後罷。”
徐婉寧一聽還有半個月呢,忍不住抱怨李顯道:“這不還有些日子呢嘛,來得及打點的, 你作甚這麼急三火四的催著我回來。”
李顯自顧斟了一盞茶,吸了一口,回道:“不知怎的,自從接了旨意後,我這便是覺得心神不寧的。”
徐婉寧回道:“南邊一到雨季便要鬧洪災,你這又不是第一次奉旨抗洪了,難道這趟差事比以前的更難嗎?”
李顯放下茶盞,回道:“那倒也不是,這次我只是奉命督建水利。”
明帝坐於主位,曹皇后與明帝並肩坐於側位,帝后二人正醉心的聽著樂師們演奏,突然,一演奏古琴的小伶工突然從琴內抽出一把匕首,直直的奔向明帝,嘴裡嚷嚷著:“狗皇帝,你將我們招進宮來,卻不寵幸,害人不淺!”
歷來,抗擊外敵、賑災這兩樣是最能體現一個人能力的事務,如今明帝突然將這差事交給了太子,這對晉王黨來說,無疑是個不利的信號。
晉王冷也忍不住跟著抱怨道:“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刺客分明就是那曹後一手策劃的苦肉計,偏生父皇這般好糊弄,原本說好的讓我去抗洪,被曹後這麼一攪和,這美差居然落到趙璧頭上去了,真真兒的可恨。”
徐婉寧冷哼著道:“去年二弟平叛西北聖上便命晉王跟著去領功, 這次治水, 又命晉王去, 呵呵,聖上還真疼這兒子, 這是想方設法的爲他積累威望啊,我看呀!這太子的儲位,早晚要不保。”
一切發生在電石火花間,還未待殿內侍衛護駕,曹皇后便捨身護在了明帝身前,她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爲明帝擋下了利刃。
叱吒後宮多年的孟貴妃終於覺察到了,年近四十的自己在明帝心中的地位再不如從前,美人遲暮失去帝心的危機感讓孟貴妃終日寢食難安。
今日是曹皇后的壽辰,白日宮內大擺筵席,晚上,明帝則留在椒房殿陪著皇后聽曲兒。
孟貴妃爲此找明帝哭鬧了數次,但明帝始終沒有動搖,就連以往與她信誓旦旦的說要改立儲君的事也未再聽明帝提及。
明帝是個容易心軟的人,他聞言心中大爲感觸,拍著皇后的手道:“皇后待朕情深意切,倒是朕很多時候對不住你了。”
殷紅的鮮血染紅了鳳袍,那小伶工見狀,咬破了嘴裡含著的劇毒蠟丸, 便是當場自盡了。
因爲那伶工當場自盡,這場行刺雖然在內宮掀起了一陣風波,但終究是因爲當事者死無對證而不了了之了。
一時間, 請太醫、排查刺客,椒房殿內鬧騰了整整一夜。
最讓人始料未及的便是明帝命被其冷落了好一陣子的太子趙璧爲督領,奉命去南邊抗洪賑災。
曹皇后深情的看向明帝,嘴角勾出一抹溫柔的笑意,緩緩回道:“正所謂‘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父妻’,臣妾是陛下的妻子,爲陛下做什麼都是應當應分的。”
皇城深宮內。
徐婉寧聞言,回道:“這差事你以前也做過,應是有經驗的, 只是不知這次治水聖上命誰總領呢?”
李顯微微嘆了口氣道:“聽聖上的口氣應該是讓晉王督領。”
說著,晉王便湊在孟貴妃耳畔,壓低了嗓子將自己的打算說了一遍。
但帝后的感情卻是因此大爲改善,前朝後宮的風向也跟著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孟貴妃心裡的怨氣只會比兒子更盛,她冷著臉子道:“你父皇是怎樣的人你又不是不知,現下抱怨又有什麼用,還是抓緊想想法子罷。”
她和她的兒子,不得不開始緊鑼密鼓的籌謀著了。
孟貴妃找來晉王,教導他道:“母妃在你父皇心目中本來就已是大不如前,曹後這賤人又詭計多端,偏你父皇是個耳根子軟又好糊弄的主兒,現下他被曹後迷惑了住,恐怕咱們要另做打算纔是。”
孟貴妃聽了,臉色微變,斷然拒絕道:“這可不成,此事可是關係著鎮國公府,上次曹後的事咱們可要引以爲戒,這鎮國公府咱們能拉攏來最好,若是不能也要繞著走,可莫要招惹。”
索性曹皇后並沒有傷及要害,並無性命之憂。但明帝也因著她這般舉動而大爲感動,他坐在曹皇后牀前,拉著她的手道:“皇后爲朕擋刀,此等壯舉,讓朕甚爲感動。”
晉王眼珠子一轉,冷笑著道:“法子倒不是沒有,曹後不是想借此讓太子出風頭嗎?那咱們就讓她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李顯如今已是工部尚書,官居正二品。
晉王說服孟貴妃道:“母妃真是婦人之仁了,上次曹後招惹的是李陵,自然弄得一身晦氣,這次咱們利用的是那大房的李顯,母妃且放心,他怎能與那李陵相比,況且這事兒,兒臣自會做得滴水不漏,便是如何也不讓他們查到咱們頭上就是。”
孟貴妃尤不放心的回道:“這可干係到幾萬生命,若是一個不小心東窗事發,咱們可不是全完了,便是你父皇也包庇不住咱們啊。”
晉王回道:“正所謂無毒不丈夫,不過是幾萬條賤民而已,成大事者,豈會在意這些小節,此事若成,趙璧必然徹底倒臺,我定要放手一搏纔好。”
孟貴妃聽了兒子的話,她咬了咬牙,下定決心道:“那便依你所言罷,只是千萬要謹慎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