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翼的烽火很快燃燒了起來,曹洪和曹仁帶著各自的騎兵只是奮力地將自己手中的火把投向了袁軍的大營,他們要的只是混亂和擊潰的戰果。??現在最大程度的攪亂袁紹軍心就是他們要做的,曹仁回過了頭,看向了身后遠處已然崩潰的袁軍騎兵,他知道張頜做出了選擇,一個屬于真正軍人的選擇,現在的他心里一定很痛苦吧!曹仁不自覺地想道,但是很快他就回過了神,現在他是在戰場上,打敗面前的敵人才是他要做的事情,“全軍突入!”曹仁大喝道,身邊的親兵立刻吹起了號角。
袁紹軍的營壘搭得并不好,因為他們沒想過在兵力上處于絕對劣勢的秦軍會主動攻擊,所以營盤側翼并沒有特別注重,只是一些簡單的木柵欄罷了,對于曹仁軍他們胯下的那些烈馬來講簡直就是和簡陋的小矮墻差不多,隨便一勒馬韁,就縱馬跳過去了,這些真正大秦鐵騎所擁有的戰馬并不是曹操賣給袁紹的貨色,中國原產馬種,在黃河流域被大加開發以后,就已經逐漸退化,所以漢武帝才會發動汗血馬戰役以改良中原馬種,不過中國的馬種體形小、耐粗飼、基數龐大,即使漢武帝千里遠征帶來的“汗血寶馬”也就是現在的中亞阿克哈 —塔克馬(直到現在也算形貌神俊,耐力速力出眾的優秀馬種),希望以此改良騎兵用馬,可惜因長期封閉的蒙古馬系地遺傳過于穩定,這種良馬對中國馬種未產生影響。??而自從西漢消亡以后,東漢雖然一直保持著騎兵數百年,但是馬種的整體頹喪卻是不可避免的。
因為在戰馬的選育上漢人始終是弱項,與歐洲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熱衷品種培育的風氣不同,中國(包括北方游牧民族)對馬種的培育相當隨意,缺乏遠見,從未訂立譜系。??導致不少良馬的基因流失,特別是由于中國以農業立國。??對馬匹地類型的需求以挽為主,由此騎兵用馬大多是挽乘、乘挽型,真正地騎乘種少之又少,而兩漢滅亡以后,中原就幾乎再沒有什么良種馬,就算是到了后世的唐朝,也要靠引進的阿拉伯馬來和突厥作戰。??換句話講雖然中國也擁有本國較好的馬種(本國騎乘種)如三河馬(產于呼侖貝爾草原)和伊犁馬(產于新疆伊犁),但是和中亞和歐洲的著名馬種比較還是落后的,不過此時歐洲的羅馬以重步兵聞名,對于馬種到還未像幾百年以后那么熱衷,而同時代地波斯帝國從某種意義上講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戰馬,阿拉伯馬,不過很顯然,曹操的到來讓這一切都變了樣。??當年他去了北地以后,就開始致力于培養完全專屬于中國的頂極戰馬。
雖然中國北方固有的蒙古馬種耐力強,但是蒙古馬的速度和負重卻稱不上優秀,不過幸好此時北方的馬種還并未完全退化到讓曹操絕望的地步,至少在北方地那幾年,他開始為馬匹鑒別種類。??將最優秀的戰馬良種給挑了出來,形成原始馬種,同時用重金購買大宛純種馬來進行培育,而且他還曾經通過西域引進過一匹純種阿拉伯馬來配種,在完成了對北方尤其是鮮卑的征服以后,曹操甚至派人去更北邊找到了卡巴金馬(高加索優秀的山地馬),來完成大秦名馬的第一代,這種馬匹繼承了蒙古馬的吃苦耐勞、阿克哈—塔克馬地驚人耐力、阿拉伯純血的強健筋骨、卡巴金馬(高加索優秀 山地馬)的靈活機敏,外形高大神俊,健壯、長頸高揚、步輻伸展流暢。??對韁繩反映靈敏。??是大秦現役戰馬中最優秀的,曹操為其起名為烈。??當然這種馬匹裝配的部隊并不多,現在大秦騎兵所用的大集群戰馬就是培育這種戰馬的附屬品,和這種馬比較,它們只是在負重和沖刺力上欠缺,至于耐力和速度到是相差無己。??現在曹仁他們騎乘的就是這種戰馬,別說是袁紹軍營的這種矮墻和那一點點的陷坑,就算是在高一點,這些戰馬也能輕易地馱著他們跳過去。
突入營盤以后,曹仁他們開始四處投擲火把,此時袁紹地軍營里,也有部分地步卒開始在各自營官的帶領下組成了陣勢,開始抵抗,他們等地是身后弓弩手的集結,現在他們不過是用人命來拖延曹仁他們,給自家的弓弩手機會來組成箭陣,雖然袁軍用的弓弩和大秦的不能比,但是只要是百步內,還沒有漢弩射不穿的鎧甲。??只是一個合格的弩手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培訓,而且需要陣列來形成覆蓋射擊,不然其功效要大打折扣。
可以說,營盤內各式各樣的障礙和狹小的地形限制了大秦騎兵的發揮,不過曹仁本就不打算在這營盤里和袁軍死戰,他只不過是要制造混亂,同時逼得那些袁軍士兵無法及時地去撲滅火勢罷了。??所以在鏖戰了一刻之后,見袁紹軍的弩手集結在了一起,他果斷地下令撤退了,操控著胯下的烈馬,他們就像來去于自家庭院一般退出了袁紹軍大營。??而在右翼的另一端,曹洪也干著相同的事情。
不過對于袁紹軍大營的士兵來講,他們的災難才剛剛開始,留守大營的張繡無法放任火勢蔓延,只能讓部分士兵去救火,但是這樣的舉動無疑讓整個大營的局勢更加地混亂,曹仁和曹洪也并不是玩玩就算的主,當他們帶著騎兵撤出袁紹軍大營以后,立刻派出了斥候互相定下了計劃。
曹仁和曹洪各自留下了一半軍馬到了遠處隱藏了起來,而他們自己則帶著人馬沿著袁紹軍營盤的兩翼突向了前營,似乎是要從后方對袁紹的本部兩萬騎兵發動攻擊。??知道大秦騎兵的這一舉動后,張繡再無辦法只有親自領大軍出擊,希望能夠阻止曹仁和曹洪對袁紹本軍的夾擊。??不過他想不到的是,曹仁和曹洪的本意就是要逼袁紹的步軍出來,在狹小的營盤里,騎兵的優勢是無從發揮的。
就在曹仁和曹洪分別率軍走后,袁軍大營被吸引走不少兵力和弩機手以后,先前潛藏著的大秦騎兵又從兩翼沖進了袁紹軍的大營,這次他們的主要目標就是張繡留在營盤里用來防御的弩手。??由于張繡帶走了不少的弩手,所以相對地留守大營的原軍弩陣要弱了不少,而且大秦在裝備一項上,弓弩可以稱得上是最強,尤其是歷經研究的連弩,在短距離的殺傷和密集程度更加是強悍到讓人難以想象,現在營盤內的,雙方的機會均等,畢竟百步之內,不管威力如何,至少大家挨上以后的結果都一樣。
兵力的銳減讓袁紹軍大營護衛弩手的步兵也少了不少,現在大秦的連弩就和袁紹軍的弩手互相比射著,雖然在人數上袁紹軍大營的弩手還是比較占據優勢,但是武器上的距離卻決定了勝負,至少袁紹軍的弩手們一次只能射一支箭,雖然他們的裝填速度要快,但是秦軍鐵騎的連弩一次可以射出二十支箭,在形成的箭幕密集程度上他們根本不是對手,而弩箭必須形成大規模的區域攻擊才能體現它的價值,那就是無差別的攻擊,只要是范圍內,就是殺傷距離。
至少在瞬間的攻擊密集度上,袁紹軍完敗,而且秦軍利用他們胯下馬匹的速度抵消了袁紹軍弩手的持續射擊優勢,只要一波攻擊完成以后,秦軍鐵騎絕不戀戰,他們立刻用最快的速度撤出袁紹軍的大營,退到遠處,裝填連弩箭支,準備下一輪進攻,而袁紹軍大營的弩手們顯然不敢跨出大營與秦軍交戰,在野地里,他們只會被機動力強勁的秦軍狠揍,而且一旦被秦軍抓到機會,攻破他們的陣型發揮出騎兵沖擊力的優勢以后,等待他們的就是滅亡,所以誰也不敢出去,只是小心戒備,等待著秦軍的下一次攻擊,有的時候武器性能也決定了戰術,馬匹的優良也可以左右一場戰爭。
其實對于袁紹大營的軍隊而言,他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雖然在人數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但是他們的皇帝帶著最精銳的騎兵出戰,而留守大營的主將張繡又接著帶領大軍出營,而留下的武安國不過是個莽夫,對于兩翼受到的這種騷擾,他根本毫無辦法,而且現在他更是被后營張頜的猛攻纏得分不開身,也就是說留守側翼的袁軍根本就無法接受到有效的戰爭命令,他們只能在各自營官的帶領下進行抵抗,于是在這種拉鋸式的弩弓對決中,他們在大量損失著優秀的弩手和士兵,卻毫無辦法。
在經歷了那次慘痛的教訓以后,大秦的士兵和軍官們開始嚴格地按照曹操和軍堂本部所制定的原則進行訓練,他們將西漢時的正統作戰方式當做了教條之一,那就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避免白刃戰,盡量地使用弓弩去殺傷敵人,按照西漢時的騎軍作戰方式,只有在用弓弩消滅了接近六成敵人以后,方可以發動沖鋒,徹底擊破敵軍,當然有些戰斗是無法避免的,而他們也絕不會吝惜自己的生命,但是眼下袁紹軍的作戰素質簡直差到了極點,根本就是任他們使用這種戰術以做打擊,那么他們也是絕對不會放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