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地球上華語樂壇一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愛國歌曲,而且在流行樂壇裡面,絕對是數一數二的愛國流行歌曲,說起其成就和價值,以及影響力和傳播廣度,在所有的愛國流行音樂裡面,或許只有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和《大中國》可以和其媲美了。
《中國人》是劉德華演唱的歌曲,由李安修作詞,陳耀川作曲,涂惠元、江港生編曲,收錄於1997年行的專輯《愛如此神奇》中。
1997年,該曲獲得香港電臺年度十大中文金曲,1998年,該曲獲得香港tvb最受歡迎國語歌曲金獎。
《中國人》創作於1997年,是劉德華爲慶祝香港迴歸創作的。香港迴歸結束了百年飄零,香港人也終結了無以爲根的生活。舉國上下無不爲之歡慶,是對香港未來的期待和祝福,也是對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期許和冀望。在這個萬衆矚目的時刻,劉德華的一曲《中國人》可以說來得恰逢適宜,正應了那句話:“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在這個特殊的時刻,這樣特殊的歷史節點,《中國人》這歌拉近了億萬中國人的心,凝聚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脈。
同時,當年劉德華更是因爲這一歌獲得了國家領導人至高的讚許和鼓勵,希望他能把這種精神傳揚下去,多爲國家唱這歌。
所以這歌在當年唱遍大江南北的時候,對於還是初中生的李悠揚的衝擊也是無比巨大的,不止他一個,還有其他的同學,當時老師們上課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會時不時的留出一點課堂的時間,選同學上講臺,不是答題,而是展現自己的才藝,進行強化心理素質訓練。
當年的李悠揚很喜歡這種上課方式,所以他也經常被老師選中上臺表演,而他一旦上臺表演,幾乎唱的最多的就是這《中國人》,不止是他,其他同學要是上臺來唱,十個得有八個唱的都是這《中國人》,並不是說別的歌不會唱,或者說別的歌都不愛聽,但是很神奇的,在平常的時候大家總會哼哼當時正在流行的吳奇隆的《追風少年》、《一路順風》,或者也是劉德華的《忘情水》和周華健的《花心》等等,但是隻要上了講臺,開始要演唱的時候,總會不自主的就開始唱這《中國人》。
李悠揚也問過別的人,爲什麼也要唱這歌?其他同學有的說我就是想唱這歌,而另外一些則也是很奇怪,爲什麼會唱?可能是因爲畢竟站在講臺上面向所有人會有些緊張,但是唱《中國人》我卻不緊張,也不怕自己會唱不好。
而這又是爲什麼?
若干年之後,李悠揚才漸漸的似乎明白,畢竟是誰,只要是中國人,唱這歌的時候都會感到自豪,而在這種自豪之下,對於一個歌者來說,纔是最放得開,一點也不害怕自己是否能唱得好,因爲,不管唱的好與不好,有一點是不會變的,那就是,大家都是中國人!
.........
時過境遷,這《中國人》終於被李悠揚在這個世界唱響,而唱響之後人們的反映又是什麼呢?
imcs聯賽就在這《中國人》當中結束,同時,轉眼又過了一星期,誰都沒想到李悠揚會在他承諾的1oo歌的前五當中,拿出這樣五,其實是六具有民族情懷的流行音樂,但是在這之後,這樣一組歌,其影響力和傳播度一下子就顯而易見起來!
這六歌一面按照之前的規定,各家職業歌手旋即開始各自試唱各自錄音,並上傳到網絡進行網絡角逐,決出在李悠揚他們這種demo版基礎上再豐富,再細化,最終產生正式演出版的專唱授權歌手外,就是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只要有華人的地方,或者很多歪果仁這一陣子都在唱這樣幾歌!
同時,各大網絡媒體和最具影響力的電臺電視臺以及傳統報媒雜誌都紛紛對這幾歌迫不及待的出各種美譽和評價!
.......
音樂中體現著一個民族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音樂的變化也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展變化.音樂是民族情感的血脈,是文化意志的靈魂。它如同語言一樣,具有很強的民族性,
縱觀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和文明背景,中國的傳統音樂美學思想,深受儒、道兩家的哲學思想的影響:儒家重中庸,講究中正平和,在音樂上主張“中和之美”;道家重境界,強調無爲,在音樂上主張“大音希聲”。
這正是我們古典審美意識的基礎,即有情感而不狂放,有**但卻含蓄。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對中國音樂的營造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音樂以含蓄、淡泊、空靈爲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一個美好的意境可以給欣賞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帶來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昇華。
其實,李悠揚的這五demo,不,應該是就算是demo,其他歌手想要去越也極爲困難,或者根本不可能越的五歌,《大地》、《農民》、《把根留住》、《藏龍臥虎》,還有這震驚中外,讓民族精神再次昇華的《中國人》!五歌連在一起,就恰到好處,甚至完美的表達出中國獨有的民族魂!讓我們在世界上再一次的震撼聲!
——《華語音樂週刊》,華人世界第一音樂讀本《李悠揚專刊》特評
同時,作爲世界上最牛逼的音樂賽事,也是這個世界華語樂壇所有歌手多少年的夙夢的《世界流行音樂節內刊》,更是行特刊對這五歌進行了專門的點評,而且評論的內容真的是很有意思。
此時,李悠揚手中正好就拿著這樣的一本月刊,在清晨陽光的沐浴下,站在他們位於康城的別墅的大平臺上,靜靜的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