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可欣沒有想道,自己的二叔就那麼迫不及待的把他們掃地出門。她心裡明白,就光靠晉陽店那點產業,如何能養活大房所有的人。如果繼續留在趙府,趙陽還得給大房飯吃,這個臉趙陽還是要給,有了身份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名望。
趙衡只能閉口不言,他只是想把最後的選擇權,交給她。不過趙衡心裡還是希望留下,不光是懷舊情懷,更重要的是大房所有人的生存可以保障。既然自己的女兒選擇要店,也只能隨了她的心意。
“小梅,你去通知大房上下的所以人來。”趙可欣道。
“好的。”小梅沉沉的應道。
趙可欣回過頭對趙衡道:“父親,我把他們召集來,就是發遣散費,也不知道錢夠不夠。”
“不夠的話,我把孃家嫁妝和私房錢都拿出來。”趙可欣的母親田氏道。
“那怎麼可以?,壓箱錢是不動產啊!。”趙可欣急道。
“都什麼時候了,就不要吵了。女兒你就聽你孃的,哪怕是砸鍋賣鐵,也得對得起良心。”趙衡插話道。
趙可欣聽到父親都那樣說了,也就沒有再去爭辯。她也明白自己的父親是什麼人,不然的話,今天也不會淪落至此。
不一會的功夫,院裡就人滿爲患。趙可欣看著大房六十多號人直接開口道:“想必你們也清楚來的目的,我也就不多囉嗦什麼。我會一次性發給大家半年的薪水,當做遣散費,也不枉你們在趙府做出的貢獻。”
院裡的所以人都清楚,大家都是爲了討生活吃飯,這畢竟是一種很現實的問題。不過一次性能拿那麼錢,有的家丁還是開心,這年頭沒有人嫌自己錢多。
看著一衆人千變萬化的表情,趙可欣知道,屬於她大小姐的身份一去不復返。在康王朝,你無錢、無權,落敗註定是一種很實在的事。
天色註定暗下。屋子裡的小梅幾人,誰也沒有多敢說一句話。
“還剩下多少?”趙衡問道。
“剛好五十兩!”趙可欣平靜的道。
“小梅、小蓮、小桃,你們三人我也一併的遣散,我會把我存的一些嫁妝分給你們。我也想你們留在我身邊,但是現在的情況你們也知道。你們都還年輕,會遇到好的人家,這五十兩你們也分了吧。”趙可欣道。
趙可欣知道,自己不能那麼自私。雖然情分是情分,但是人家也是人,也要吃飯。放她們走是最好的結局,無論將來她們的結局是什麼,那都是命。她只是把要做的做了就行,太多的也沒再想。
“小姐,我們不走,也不要錢,只要能留在大小姐身邊就心滿意足。”幾女異口同聲的哭道。
聽到她們這樣說,趙可欣即是感動,又是愧疚。
“我不能那麼自私,你們還是拿了錢,各自奔吧!”趙可欣略帶顫抖的應道。
看到房間的哭的哭,紅眼的紅眼。趙衡就當場拍板,留下幾女。他心裡清楚自己的女兒離不開人的照護,何況小梅幾女的確想留,就私自做了這個決定。
聽到趙衡拍板,也沒有人反對。趙衡作爲曾經的家主,這點上位者的氣勢還是存在著。見自己女兒還想說一些什麼,也沒有給機會,直接擺擺手,表示自己明白她想說的。
什麼事情傳的最快,就是人家說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了。趙陽逆襲奪位的事情,成爲了晉陽縣的談資,就連忙得不可開交的縣丞林效奇,也收到消息。
發生這樣的事情,林效奇見怪不怪。雖然是自己在趙府得到了一些好處,但是不代表自己就插手,不符合自己爲官的利益,即便是幫忙,也會落人插手家事的笑話,這些他還是懂的。
薛立也聽到了這樣的事,不過他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在他的前世,發生這樣的事情還少不成?只是有一些擔心小梅。本來打算去趙府看看,但是手裡的事情太忙,也就不了了之,但是他知道,小梅一定會來。
李福是第一個知道消息的人,他也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只是沒想到趙二爺是這樣的人。不過李福還是聽到了一個好消息,這家店鋪還是大房的產業。還知道趙衡一家人要來店子住的事,其他就沒有什麼了。
李武就沒有什麼心機了,只是知道這個事情的時候,那嘴就沒有停過。老是跑到薛立的面前抱怨,把薛立煩得直翻白眼。
李福見事情忙得差不多了,就吩咐兩人把庫房的東西騰出,把不要的全部想辦法處理。李武一聽又要大幹,氣得直囉嗦,礙於是自己的叔叔,他就只能執行。“五間房應該差不多夠了。”李福心道。
小梅的東西不是那麼多,主要就是把日常用品帶走(包括被子)。小梅想到自己和薛立朝日相見,心裡就害羞,小心臟亂跳的。本以爲以後的見面機會少,想不到發生這樣的事情。也許對趙家是壞事,但是對於小梅個人說是大好事情,就連小蓮都時常打趣她。
小梅想到那天薛立對他說的話,她心裡滿滿的甜蜜。“看我來了咋收拾你,豬頭。”小梅內心嬌哼道。
知道自己即將離開自己生活十八年的地方,趙可欣心裡還是非常的難受。她既然選擇了,就一定會咬牙堅持下去,本已經風雨飄搖的父親,實在不好再讓他受到打擊了。
晚上吃飯的時候,李福就把明天家主入住的事情告訴了他們。薛立倒沒怎麼想,倒是李武那傢伙兩眼放光,薛立就知道這個傢伙心裡的算盤。
“哈哈我的春天來了!”李武自我認爲瀟灑的大笑道。
“你就不能消停一下嗎?”薛立對快發瘋的李武苦笑道。
“肯定是高興的。你又是不知道,那幾個丫頭,喲!水靈靈的。”李武留著口水道。
“你丫的就不能沉穩一些。看看你那樣子,口水都留出來了,可別嚇壞人家。到時候我看你,就只有就喝湯的份了。薛立搖頭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