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停戰協議》的簽定,使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沒有在戰爭中輸掉外交。而日本,則哀嘆:“這是日本帝國近代第一次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簽字!”
而最讓日本人傷心的莫過于觀戰的德國軍官在給國內發回的報告中稱:“日軍的戰術水平至多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
國際上比較公認的是日本損失了近20萬人的陸軍精銳部隊(包括死亡的以及喪失戰斗能力的)。精銳的第2、駐朝鮮步兵第19、第20師團全軍覆沒,重創了第1、5、6、16師團,其中第5、16兩師團士兵幾乎換了一輪,而第1、6兩師團僅以小部僥幸生存。
另外,第8國境守備隊、第1獨立守備隊也幾乎損失殆盡,還貼了一個戰車聯隊,但讓日本最難過的還是第6聯隊旗被俘。
海軍顏面也大損:龐大的聯合艦隊徒勞無功,反損失了一艘“出云”號裝甲巡洋艦,以及第17分艦隊全軍覆沒。雖然看起來損失遠比陸軍小得多,但考慮到中國對手的弱小,此仗仍然被認為是大敗。
高級軍官的傷亡也是空前的,有4位陸軍中將在這場戰爭中喪命,以至于日本報紙哀嘆:“大量高級軍官如此集中的傷亡是日俄戰爭后從未有過的!”這場戰爭讓日本的優秀指揮官損失殆盡,并提前中止了其借關東州、朝鮮的資源繼續侵略亞洲大陸的國家政策,在經濟上也同步打擊不小。
這次戰爭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士氣,打出了國威、軍威,洗刷了中國的近百年恥辱。人民軍也在實戰中得到鍛煉,在戰術上,將所擅長的包圍、穿插、伏擊、近戰、夜戰、圍城打援發揮得淋漓盡至。
同時,高漲的愛國熱情轉化成巨大的生產力,大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東北成為國家建設的總基地,使人民黨中國強化了工業化的基礎。
戰略態勢空前好轉。通過此戰,東北人民軍突入到漢江邊上,使中日軍事斗爭的邊境線從東三省向南移轉了近600公里,也結束了在境內被分割得支離破碎的防御局面,從而延伸了安全警戒線。
中日在東亞戰略態勢的大逆轉,也給東北經濟的繼續騰飛作了堅實的安全保證。此役使中國恢復了大國的國際地位,中國人也開始在世界上揚眉吐氣。
政治影響則是最大的收獲。西方觀戰團繪聲繪色描述了中國軍人的英勇,痛打已入白人之列的強國日本,對他們觸動頗大。
新加坡華人領袖陳家庚回憶說,朝鮮戰爭前他在歐洲旅行,到處遭受歧視,可是當中國出兵朝鮮并連獲勝利后,西歐海關人員一見華人都肅然起敬,陳家庚從此開始認真學習漢語。
所以說中國是大大地勝利了,這是無法換算的價值。
朝鮮戰爭的爆發,也給中國的重工業,特別是軍工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契機。都說戰爭是工業發展的催化劑,一點兒都不假。整個戰爭期間,中國的機器制造業增長了近一倍,國家的經濟建設雖然稍受干擾,但是仍然以年增18%的高速遞長,令世界刮目相看。
戰爭爆發第一年的1928年10月,中日財政收入突破了3倍差距的新紀錄,到結束的1929年8月,中國國民生產總值是日本的三倍,工業總產值則首次超越日本,達到同期德國的三分之二、美國的六分之一;
機器制造業是日本的2.5倍,發電量是其1.5倍。中國毫無懸念地全面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來自美國國務院的政策文件稱:“中國的岷起是亞洲新的時代的開端,我們應當時刻注意中國的政策以及對美國可能的影響。”
后來在英國外交部的解密文件稱:“沉睡的亞洲巨人已經蘇醒,在考慮亞洲政策時務必要關注來自中國的反應。”
蘇聯則對中國由經濟飛速上升而帶來的軍事力量上的增強表示了非常強烈的吃驚,并直接促使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產生。
這場勝利,對中國的國力的宣揚是不言而喻的:多年一直談不攏的關稅自主和治外法權,在這場戰爭后的第一次談判中就取得豐碩成果。由于最大的阻礙力量日本已經退出了這次談判,中國政|府順利收回了全部海關的控制權。
美、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甚至主動提出對上海、天津租界的現狀進行改革,首次明確要求本國僑民要遵守中國的法律,并撤銷了存在長達幾十年之久的終審法院。
民國政|府也不畏縮,提出將上海等原租界變為“經濟特區”的概念,以便讓外國資本繼續享受經濟優惠的同時,給中國的經濟發展作貢獻。
盡管主管財經的副總理張振鷲對于少帥層出不窮的新奇觀點已經不再感冒,但是乍得知這個之前聞所未聞“經濟特區”的經濟發展模式,還是極大地震撼了一把----在國家亟需外匯的時候,不急著把這些搖錢樹砍斷,而在“主權歸我,實行特別的經濟政策,吸納外資”的出發點下繼續保留帶著剝削性質的歐美經濟制度。
就這一點來說,“經濟特區”仿佛只是租界換了個名稱的吸金窟。
但是只有張漢卿才理解中國走這一步的高明和必要:資本家也是人,資本無利不起早。沒有利益的事情,怎么可能挽留直到吸引外資的注入?難道冀希望于資本家要做慈善家?追趕國外先進的工業國,陣痛是不可避免的。
而此時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經濟力量還很龐大,如果不加以善用和控制,許多行業剛剛起步的民族資本家是無法競爭過這些資本雄厚、實力超群的大財閥的。
此外,禁止外國資本投向內地和絕大部分保護性行業,又為英美國家長期在華形成的“門戶開放”政策直接沖突,不利于中國的和平崛起。
雖然勝了日本,張漢卿也不會狂妄到向各大國叫囂的地步。有了這種“經濟特區”,也可以將英美等國的在華經濟活動限制在這些地帶,在表面上不落口實。
張漢卿的聲望在戰后獲得了空前的提高,但是明智的,他并沒有因沾沾自喜。在他看來,這次戰爭的勝利并不能說明中國已經取得了對日的絕對優勢,恰恰相反,日本軍隊的頑強和海上力量的絕對優勢更加使他深深地感到威脅。
如果不是他沾了歷史的光,仗不會打得那么輕松。而且日本在歐美看來并不是一個真正的對手----它的工業底子太弱了,同樣它的資源劣勢也太明顯了,和擁有廣闊殖民地的英國遠不是一個等級的,更不用說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美國了。
想起后世中國一直宣講的目標“超英趕美”,在英國被打殘了的戰后60年后,以共*黨為領導的中國才第一次超越英國,頓覺得前途并不平坦,任重而道遠。
不過這次勝利,也能給東北邊境至少會獲得10年以上的安定。隨著關東州的收復,京畿門戶安全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日本在關東州苦心經營了20多年的“豐碩”成果,被人民政|府一把手得了去。
憑心而論,日本雖然在東北無止境地掠奪能源、資源,但對“關東州”卻是當作本國國土的一部分而苦心經營,這從正史上后來“滿州國”并不包含關東州即可看出。
日本在關東州建設了大量的廠礦企業,從大連到沈陽的“南滿鐵路”兩側密布著許多終日冒煙的煙囪,這一帶也被國外經濟學家稱之為“東方魯爾”,其經濟實力可想而知。東北本來就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現在又增加了“關東州”這支生力軍,如虎添翼。
朝鮮戰場上中國陸軍的酣暢淋漓,充分證明張漢卿著力發展裝甲部隊的戰略遠見。也是從朝鮮戰爭開始,全球主要陸軍進入了一個裝甲為王的時代,坦克的性能被進一步發揚。
在這個基礎上,張漢卿對陸海關系的平穩,基本上還是考慮到國家的長、短期需求。用布熱斯基在《大棋局》中的論調,陸權與海權的關系“不管戰略宣稱如何,總是從屬于地緣政治的判斷”。在中國國力還不足以陸海共同發展時,握緊一個拳頭打擊一個方向顯得尤為重要。
這是從與中國處境相同的德國身上學到的經驗,尤其是戰略大師俾斯麥的邏輯,讓張漢卿在前幾年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海軍的發展。
在軍事上與大陸政策相適應,俾斯麥主張優先發展陸軍。他認為德國需要強大的陸軍,而不是海軍,德國的命運取決于陸地而不是海上。
因為英國是世界海洋的霸主,如果德國優先發展海軍,必然會觸動英國的神經,英國將傾全力投入造艦競賽,而且即使是德國建設了一支龐大的艦隊,也難以突破英國的封鎖線,在戰爭中無法發揮其作用。
中國也一樣。發展一支強大的陸軍見效最快,并有能力向日本在中國的陸上勢力范圍提出挑戰,日本作為島國無法效仿也無力支撐其組建龐大的陸軍隊伍,其失敗是必然的。
不過日本的失敗不會太徹底,因為它有另外一個倚仗----海軍。從零起步的中國海軍面對已經成長為巨人的日本海軍,無論如何不會有勝算。
中國海軍與當初德國有著類似的使命:確保沿海城市免受進攻,打破封鎖以確保航運申通,防止敵軍登陸海岸;保護海外貿易,進攻敵國貿易。
其實對中國影響更大的,是這一仗打了一個持久的和平,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揚眉吐氣,萬里海疆和陸疆獲得了難得的安定;借著這股東風,多年來如哽在喉的上海海關問題、領事裁判權問題、以及與部分國家關于關稅的問題通通獲得了解決,這是戰前哪怕是最大膽的觀察家們也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