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辜負祖父厚望,徐階連年寒窗苦讀。他以先賢焦伯誠為榜樣,勉勵自己。說起焦伯誠,可是松江府內盡人皆知的人物。洪武年間,他隱居在廣富林,晝夜讀書。往往夜里讀書至子時,然后入睡,卯時不到,又起床苦讀,以至于相鄰的農家,不用聽公雞啼曉,只須聽到焦伯誠朗朗書聲又起,就紛紛起床,準備早餐,然后下地干活了。焦伯誠苦讀的名聲傳開,受到知縣的表彰,得到知府的嘉許,直到上達太祖朱元璋。當時朱元璋剛登上皇位不久,百廢待興,人才奇缺,心想焦伯誠這樣的人物,正好可樹個榜樣,鼓勵全國的學子,勤勉讀書,為國效力。于是朱元璋便下旨征召焦伯誠到南京,親自接見,并安排焦伯誠參與主持禮部會試的工作。這是何等的榮耀!一介布衣,參與禮部會試的主持,這可是曠古未有之事!可是焦伯誠志在隱居,所以主持會試完畢,就想回到松江,繼續他的隱居生活。太祖皇帝呢,讓焦伯誠主持會試,目的是來個轟動效應,把“天子重英豪”的詩句,化為具體。目的既達,也就做個順水人情,把焦伯誠放還廣富林了。這樣一來,焦伯誠的苦讀佳話不脛而走,在全國的讀書人之間傳遍。焦伯誠就成了徐階心中的楷模。
隨著年齡的增長,徐階越來越發覺前賢的有些文章、教誨,不能全盤接受,而應獨具隻眼,有所取舍。教諭王文昌自從發生五神廟事之后,對徐階等三人督促更嚴,同時也鼓勵學生講講自己的心得,相互切磋,所以探討之風,在華亭縣學里也漸漸形成,而徐階也漸漸嶄露頭角。
一天,王文昌講解《孟子·盡心下》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篇時,讓學生們各自發表見解。多數學生的意見是,書本上的東西不能全信,認為“盡信書”的“書”是廣義的書籍,“不如無書”的“書”自然也是廣義的書籍,但徐階不同意。他站起來說:“盡信書’的書’專指《尚‘‘
書》這本書,‘不如無書’的‘書’是泛指所有的書。”徐階這么一說,引起了哄堂大笑。徐階不慌不忙說:“孟子在‘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之后,緊接著說‘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武成》是《尚書》中的篇目。可見前一‘書’指的就是《尚書》,說的就是《尚書》的記載不能全信。對《武成》,我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頁記載。”
“徐階之見,自相矛盾了。既然前一‘書’指的是《尚書》,那么后一‘書’也應指《尚書》。應理解為‘盡相信《尚書》,不如沒有《尚書》’。”同窗中一位衣著十分光鮮的同學反唇相譏了。
這時顧中立講開了。他說:“徐階的見解完全正確。《尚書》先賢們列為經典,經典也不可全信,那么其他書籍可想而知。就是這個意思。”
爭論時王文昌只是聆聽,突然冷不丁冒出一個問題,而且單挑徐階。王文昌說:“既然后一‘書’指的是所有書籍,你能舉例說明否?”
徐階應聲道:“《史記》載秦將白起夜坑趙卒四十萬,就不可盡信。
我華亭縣人口三十六萬余,誰有這能耐一夜之間坑殺乎?不免夸張了吧。”
縣學展開的這場學術探討,王文昌教諭沒有下結論。只是說對前賢的著作要敬重,沒有確鑿的證據,不要輕易推翻。但獨立思考是應有的讀書方法,自然也應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