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何許人也?陝西人也。好久之前,我就想講一講他,伏筆都埋了好多次了。之前在《宋代的學渣與考霸》之中就簡單一提,此時此刻,他閃亮登場。他是學渣中不甘心失敗的典型,換句話說,他是當時客觀意義上的學渣,但是張元本人在主觀上並不認同他自己是學渣,他覺著自己很有本事。
那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簡單來說,就是張元刻苦鑽研的東西科舉不考。
我們之前說過科舉考什麼,在那個時代,科舉,尤其是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其次是策論。
我們來看一下張元學什麼,張元主要學習歷史地理,業餘時鑽研一下兵法,還略微懂點算命,這倒是跟策論沾上了一點邊,可是與詩賦基本無關。
這種情況之下,你想考上,那纔怪!於是張元在考中秀才之後就一直是原地踏步走,止步不前。
張元的心中是很不甘的,時間長了,就由不甘轉變爲不屑,最終轉變爲對科舉、對大宋的極大不滿,而促成這個轉變的人,正是范仲淹。
張元是很有才氣的,也很有抱負,他行俠仗義,自恃武藝高強,總想幹出一番澄清天下的大事來,比如說,流傳到現在的,是他的一首詩的殘句:“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一位偉人就特別欣賞這兩句詩,還把它化用到自己的詞作中,這詞叫《念奴嬌·崑崙》,那句話是“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張元喜歡吹笛子,而且尤其喜歡吹鐵笛,還特別喜歡在夜晚一個人走夜路的時候來個笛子獨奏。根據民間傳說,他還下水斬殺過蛟龍,多次爲民除害,在羣衆中風評很好,按照道理來說,這樣一個人應當順風順水、大展宏圖纔是,可是,他偏偏是考運不濟、命途多舛,活得異常艱辛。他被小人欺負,被同鄉中自認爲比自己差卻考中舉人進士的人瞧不起。
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一次又一次的考試,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使得這個本來打算在科舉道路上皓首窮經的張元變成了一個火藥桶,只要有引線,有火苗,有時機,就會爆炸。
誰也不會想到,歷史竟然是這樣:李元昊就是那根引線,范仲淹成爲了點燃引線的火苗,而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就是張元絕好的時機!
張元與好朋友吳昊以及呂昌燃(小說虛構,其他三人在歷史上真實存在)以及一個無名氏(並非真的沒有名字,而是名字失傳了)關係很好,而且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窮秀才,這令他們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喜歡玩劍並且行俠仗義,於是他們自稱“西北四劍客”。
他們常常一起暢談軍國大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可是,這四個人的命運卻因爲范仲淹發生了改變。
歷史有時候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這偶然性中,也有必然的成分。
偶然性就是范仲淹恰好不喜歡張元,而必然性是范仲淹細細思考後必然不喜歡張元,而且范仲淹認爲張元這樣一個人志大才疏,多一個少一個真的無所謂。
范仲淹來到了延州,他成爲了西北地區炙手可熱的一位封疆大吏,如果能夠得到他的舉薦,或者說在他的幕府中任職,這也許是美好人生的開始。
張元和他的朋友們自然是不願意放棄這個機會,他們聽說范仲淹禮賢下士,沒有官架子,就想方設法,找機會拜謁范仲淹。
范仲淹也是來者不拒,接見了他們,然而卻對他們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這個結論,極大的影響了這些人人生的走向。
那接下來,張元和他的朋友們又將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