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恢的大軍,果然不愧是與赫連勃勃周旋過年的的秦軍勁旅,他們到達郿后,很快就擊敗了姚諶所領的守軍。
這一場戰斗算是就此打出了雍州守軍的威風,關中遂由此震動。隨后,扶風太守姚俊、安夷護軍姚墨蠡、揚威將軍彭蠔等一批各地守軍,紛紛向姚恢投降。
忠于朝廷的姚裕和輔國將軍胡翼度,此時雖還在灃水西岸駐防,可他們卻兵微將寡,實力不足,而長安城內的文武百官也都普遍搖擺不定。
由目前的局勢上看,姚恢的造反大業似乎已經勝利在望了。
事實上,姚恢此次攻擊郿城,得到的只是一場無關緊要的勝利罷了,他浪費的卻是最寶貴的時間。
姚恢此時的地理位置在五丈原西面,他與長安還隔著扶風郡、始平郡和京兆郡,相隔將近三百里地。而剛拿下蒲坂,生擒了姚懿的東平公姚紹,則在接到姚泓的緊急詔令后,立即率輕騎回援長安了。
姚紹的部將姚洽、司馬國璠等,也率步卒三萬,晝夜兼程地搶在姚恢之前趕到了長安。
等到姚恢的叛軍終于到了長安城西北方的靈臺時,卻意外地發現,姚紹所率的大軍已經擋住了他們前往長安的路。
至此,姜紀向姚恢建議的輕取長安的妙計宣告失敗,后者對姚紹這個救火隊員的實力當然不會不知,于是雙方各立大營,就此對峙起來。
此時,弘農太守尹雅逃回了潼關,在潼關鎮守的撫軍將軍姚贊,便將防守潼關的眾人交給了他,他則率領潼關的大部分守軍回援長安。
姚泓親自迎接姚贊,執手哭道,“元子不能夠發揚光大德義,引導統率群臣屬下,以至于禍起蕭墻,變亂出自同胞兄弟,既對上有負于祖宗,又無顏見各位叔父。姚懿先謀逆而滅亡,姚恢又帶領部眾在內反叛,該怎么辦呢?”
姚贊拍著他的手背安慰道,“姚懿等敢于稱兵犯上的原因,諒必是由于臣等大意軟弱,沒有防止遏制的方法。臣和大將軍不消滅這個叛賊,就無顏再來見君上!”
姚恢的大軍在靈臺與姚紹對峙,后秦國各路勤王大軍卻在不斷趕來,姚恢叛軍的氣勢也由本可直搗黃龍的一枝獨秀,變成了被各路大軍包圍的孤軍。
后秦國的鎮壓姚恢叛軍的力量在不斷壯大,此前投降姚恢的各地守軍,以及追隨他的將士們當然都看在眼里,他們當然也開始考慮著另一條路。
事實上,后秦國國主姚泓并沒有如姚恢口中的無道,當初各地的守軍紛紛投向姚恢,也不過是為了投機倒把而已。
這些人是很容易變成墻頭草的,因為他們追逐的并不是什么正義而是大勢,可大勢并非一成不變的。
比如說姚恢叛軍的處境,便由數日前的風生水起,變成了四面楚歌!
而再一次“認清”局勢的大將齊黃等人,無不向朝廷的平叛軍投降。
后秦軍統帥姚紹欣喜地看著局勢的變化,當他認為局勢再不可逆轉時,立即對各路勤王的軍隊發出了命令,他們則對姚恢的叛軍發起了總攻。
姚紹親自率領后秦國最精銳的部隊,對姚恢軍的正面發起了進攻,姚贊則率軍繞到姚恢軍陣之后,與姚紹一起對他們實施前后夾擊。
早就人心惶惶的叛軍經受不住這樣的重擊,頃刻間全軍崩潰。
至于叛軍首領姚恢,則和他的三個弟弟一起被斬殺,得知這個消息的秦主姚泓痛哭失聲,命以公禮將他們安葬。
姚恢的叛亂結束之后,姚紹進位為太宰、大將軍、大都督、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鋮,并進封魯公,姚紹的原爵位東平公則封給了姚贊。
姚泓先派將軍姚驢增援蒲坂,胡翼度進駐潼關,隨后姚紹和姚贊率領步騎兵共五萬人也前往潼關抗敵,姚紹就此稱為后秦軍對抗東晉軍的全軍總司令。
《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
潼關,古稱桃林塞。
傳說在上古時代,巨人夸父逐日不得,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失落在今天河南靈寶到陜西華陰一帶,化為了一片茂密的桃林,桃林與桃林塞因此而得名。
真正作為軍事要塞的潼關,可能始建于東漢,在函谷關被廢棄之后,成為連接關中與關東的第一要沖。它北鄰渭水與黃河的交匯處,南依險峻巍峨的秦嶺。
在這高山大河之間,有一塊東西寬約四里,高約百丈的天然臺地,被稱為麟趾原,因其大部份位于潼關城塞之南,又稱南原。麟趾原頂面較平坦,但它的西、北、東三側均是陡峭絕壁,是極適于駐軍的天然險要。
由于千萬年來的風雨侵蝕,原面碎裂,被沖刷出數條深溝,成為關中與關東之間來往的天然交通要道。
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也是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
而在這個時代,潼關的關城座落于麟趾原上的楊家莊與寺角營之間,正常的商旅如要過關,先要從閿鄉進入長約十五里,車不方軌的黃巷坂到達遠望溝口,再順溝澗逆勢登上麟趾原,進入潼關關城;然后再下關沿關城西面的金溝北行到達渭河南岸,再沿渭河河岸西行才算進入關中。
其整個經路就像一個倒放的“幾”字,其中的遠望溝、金溝溝底與麟趾原原面的落差都高達百尺米,中間又極狹窄,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
就在后秦國內姚恢叛亂、姚紹帶領各路大軍回關中平叛之時,晉軍原本有一個攻破潼關的最佳時機,但晉軍卻沒有把握住這次機會。
俗話說,不幸有千千萬萬種,而幸福卻只有一種。
可現在,晉軍的這次失策,倒似乎與姚恢的行動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簡單而言,就是晉軍的第一路大軍在進攻潼關時,也沒有集中優勢兵力,而是實施了分兵,特別是檀道濟和沈田子進入河東之后,又分了一次兵。偏將茍卓率領數千人進攻匈奴堡,卻被后秦的寧東將軍姚成都擊敗了,這也是晉軍的兩次北伐中的第一場敗仗。
檀道濟對蒲坂的進攻也不順利,后秦國新任并州刺史尹昭據城死守,輕裝前進,缺少攻城裝備的晉軍一時也攻打不下。
更讓王鎮惡、檀道濟等人大失所望的是:那個姚恢實在是太不爭氣了,竟然都沒堅持半個月就被滅掉了!
也因此,當姚紹和姚贊所領的五萬大軍增援潼關之時,晉軍原本可以輕易拿下潼關的戰機也就轉瞬即逝了。
姚驢的援軍渡過黃河,出晉軍側后,與尹昭的蒲坂形成表里之勢,夾擊攻城的檀道濟軍。
檀道濟只好修筑野戰工事,深溝高壘,堅守不戰。
沈田子見晉軍已把進攻戰打成了防御戰,蒲坂其實已成雞肋,便勸檀道濟道,“如今看來,蒲坂城堅池深,守軍也不弱,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攻下來的。一定要強攻,只會白白損失士卒,正好給守軍拖延時間的機會,我軍不如干脆不管它,揮師南下,先拿下潼關。和蒲坂相比,潼關才是通往關中真正的咽喉要地。現在王大將軍已經到了潼關,但他兵力單薄,形勢孤危,難于獨自攻取,如果不能速戰速決,讓姚紹將潼關的防務安排妥當,那就更難對付了。我們只要乘姚紹新到,立足未穩,迅速攻下潼關,則姚紹也將無能為力,而蒲坂的尹昭、姚驢部隊,更將不戰自潰!”
檀道濟的想法與沈田子一致,于是放棄了蒲坂,迅速南下,準備與王鎮惡部會合。
后秦軍大都督、大將軍姚紹得知檀道濟和沈田子所部南渡黃河,并由潼關而來的消息之后,隨即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應對方案,——主動出擊,在檀道濟和沈田子軍與王鎮惡所部勝利會師之前,利用人多勢眾的優勢在黃河南岸給他們迎頭一擊。
姚紹的主意雖有些大膽,但并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反對。
正月二十九,姚紹只在潼關留守兩萬守軍,便親自率領四萬秦軍主力,氣勢洶洶地向剛渡過黃河的檀道濟和沈田子所部逼來。
當太陽落下最后一抹余暉時,姚紹率領的四萬后秦軍到達目的地,與檀道濟和沈田子所領的剛剛下船的晉軍只有兩里之隔。
遠遠看著兩里外正在安營扎寨的晉軍,姚紹胸有成竹地笑道,“傳我號令,今晚一定要盯好他們,并讓將士們做好隨時出擊的準備,如果發現敵人一旦大規模返回船上,立即回報!如果他們選擇背水一戰,咱們明天一早就對他們發起總攻!”
憑著開闊的地勢,姚紹相信,自己所領的主力部隊以將近敵人三倍的兵力,將他們擊殺在河岸問題不大。
畢竟,姚紹從走上戰場到現在,至今未嘗一敗!
檀道濟和沈田子顯然也沒想過,姚紹竟親自率領四萬大軍前來攔截自己,還是在己方剛下船之時。
如今,擺在他們前面的或許只有兩條路可選。
一是倉皇坐船回到對岸,這樣的結果很可能會受到姚紹軍的銜尾追擊,最后到底會有多少人喪生,實在無法預料。
二是背水一戰,以一萬五千的兵力大破姚紹所領的四萬大軍,就此一戰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