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看不見,也不看其他,我們來學習如何?”
剛剛從睡夢中清醒的李思特,看著其他各懷鬼胎的他們問道。
“下午的時候說太陽,現在你想說什么?”
楚云倚在座位上,斜眼看著李思特說道。
“比如中微子。”
李思特說道。
“你不是學習人工智能的嗎?這中微子也是物理,你人工智能數學一定要好的啊。”
楚云說道。
“當然知道一點,但更想知道有關它的歷史相關。”
李思特特別看著虛妄和五號說道。
“中微子是輕子族的基本粒子,不帶電荷,質量極小,可能是零和其他粒子之間只有弱相互作用和引力作用。”
五號說道。
“真厲害,不愧是五號。”
李思特朝著五號豎起了大拇指。
“如果我記得沒有錯的話,在1930年代初,在解釋β衰變中觀察到的反常現象時,已經指出需要有中微子。”
虛妄補充道。
“怎么說?”
吳剛問道。
“β衰變中的部分能量好像丟失了,量子物理學先驅之一的沃爾夫岡·泡利,認為需要一種新粒子帶走多余的能量。
然后,他把這種新粒子起名為中子。
他的見解幾乎沒有引起反響,以致中子之名實際上賦予了1932年發現的一種完全不同的粒子。”
虛妄說道。
“但是恩里科·費米重新記起了泡利的思想,當有人問他泡利的中子是否和新發現的中性粒子相同時,他開玩笑說,不,泡利的粒子不過是中微子。
從此中微子這個名稱就沿用下來了。”
虛妄說道。
“在那個年代中微子可是極難探測到的,但它們在核聚變反應中大量產生。”
五號說道。
“怎么說?”
楚云問道,
“那要從1956年監測到鷹國薩凡納河核反應堆溢出大量中微子而終于證明其存在。
要知道,泡利曾許諾給任何證明他所指的中性小粒子存在的實驗家一箱香檳酒,他十分愉快地兌現了他的長期諾言。
沒過幾年,約翰·巴科和雷·戴維斯就已經著手制定探測太陽中微子的計劃,中微子天文學這門新學科由此產生。”
五號說道。
“然后又發生了什么變化?”
楚云問道。
“從那以后,已經探測到超新星1987A的中微子,如果它們確實有質量,它們就是宇宙中暗物質的一部分。”
五號說道。
“這個問題,在1995年初的時候,鷹國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宣稱,有一項實驗表明中微子確實有質量,其數值為0.5~5電子伏,從而激起巨大興趣。
如果這些結果得到進一步實驗的支持,其推論將具有真正重大的宇宙學意義。
雖然每個中微子的質量如此微不足道,但宇宙中的中微子數量極多,每立方米空間大約有10億個。
它們加起來的質量將超過全部明亮恒星和星系的總和。”
虛妄說道。
“怎么統計的?”
吳剛問道。
“根據當年流行的暴漲理論預計,中微子在平坦宇宙所要求的總質量中將貢獻大約20%。
但這正是宇宙學家希望聽到的事情。”
五號說道。
“為什么?”
楚云問道。
“因為,如果使宇宙平坦所要求的全部暗物質都取中微子形態,那么星系就永遠不可能形成。
在宇宙年輕時期以接近光的速率在太空狂奔的中微子的撞擊下,原始氣體云中的任何不規則性應該早已被抹掉了。
然而,星系在天空中分布成鏈、團和纖維等形態這一事實強烈表明,它們是在大量所謂冷暗物質的引力影響之下形成的。
與中微子不同的是,冷暗物質由具有數十倍于電子的質量、但在太空緩慢運動的假想粒子所構成。”
五號說道。
“不過在科學家對膨脹宇宙中星系形成過程的計算機模擬表明,最接近星系觀測特征的模擬要求80%的冷暗物質和20%的熱暗物質。
而明亮星系只占宇宙物質的1%左右。”
虛妄說道。
“但是,洛斯阿拉莫斯的研究班子所用的方法是監測所謂一種中微子振蕩成另一種中微子。
中微子有三種,它們分別與電子、μ介子和τ粒子相伴生。
洛斯阿拉莫斯的實驗讓純μ中微子通過盛有200噸礦物油的容器。
μ中微子不能與礦物油相互作用,但電子中微子則能。”
五號說道。
“能詳細說明嗎?”
李思特問道。
“如果有些μ中微子變成了電子中微子,其中少數幾個將與礦物油原子中的質子相互作用而產生閃光,這些閃光將被礦物油容器周圍的探測器記錄下來。
結果和以上描述的完全一致。”
虛妄說道。
“這些實驗家們從發生率得出所涉及的中微子的質量為0.5~5電子伏。
雖然這個消息令人高興,大多數宇宙學家的態度卻是謹慎的等著瞧,至少也要等到其他實驗證實這些發現。
不過這一發現如果正確無誤,將是對宇宙和星系形成的標準理論的強有力支持。”
五號說道。
“如果你們現在說的是中微子,我好像記得也有中微子天文學這個課程,這跟中微子有什么聯系?
還是這是因為中微子,開展起來的學科?”
吳剛提問道。
“中微子天文學是利用對太空中微子敏感的探測器研究宇宙的學科。
所以你說的沒錯,的確是有聯系的,也是因為中微子才成立的。”
虛妄說道。
“這樣又有什么歷史故事?”
吳剛問道。
“我記得,中微子天文學始于1960年代,這要歸功于理論家約翰·巴科和實驗家雷·戴維斯的努力,他們設計了一個采用全氯乙烯中的氯監測太陽中微子到達事件的探測器。”
虛妄說道。
“然后呢?”
楚云問道。
“然后,在1965年開始運行的這個戴維斯探測器僅僅記錄了太陽中微子預期數量的大約三分之一。
不過,人們在談論這一發現的意義時,往往忽視了一個重要事實。”
虛妄說道。
“什么意思?”
吳剛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