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涵一行是六天後回到鄉下的,不知是不是因爲有王府的幾個護衛還是別的什麼緣故,總之,一路很順暢。
尹嬤嬤在謝涵家住了一天,次日一早便回了幽州,她出來也有些時日了,委實放心不下家裡的朱泓。
而謝涵在送走尹嬤嬤之後,也跟著張氏去了一趟謝耕梅家,謝耕梅於半個月前生下了一個男孩。
這是謝涵第一次正式去親友家做客,也是她第一次走進真正的農家。
謝家雖然也是農家,可如今的生活條件比一般農家好太多,且謝家的房子是才蓋沒兩年的青磚大瓦房,家裡也有幾個做粗活的婆子,還有好幾百畝地佃給了別人,因此,謝家算得上是小地主了。
可單家就不一樣了,單家倒也是一個大家庭,單勇兄弟三個均已成親,因父母健在也沒有分家,一家十幾口人全擠在一處低矮的院子裡,謝耕梅一家五口,不對,是六口,一家六口住在西廂房,屋子倒是有兩間,可屋子裡除了兩張大炕幾乎就沒有別的空地了,唯一的傢俱是炕尾的幾個箱子。
謝涵萬萬沒想到自己唯一的姑母竟然住在如此逼仄破舊的地方,當即眼淚便落了下來。
依她的意思是想出銀子給謝耕梅蓋一棟大房子讓他們搬出來,可張氏不同意,說是謝耕梅沒有分家,單給她蓋房了她也不能一家子搬出來另住,那樣會被人詬病的,視爲不孝。
而單家之所以拖著不分家,一方面是因爲老人在,老人一般都喜歡兒孫滿堂;另一方面則是因爲謝耕梅。
他們知道謝家早就今非昔比了,謝耕梅時不時地帶著孩子回孃家打點秋風,單家多少也能借上點光,因爲每次謝耕梅回去都不空手,且每次回去的東西基本有一半進了單母手,更別說謝耕梅帶著孩子們回孃家住的日子還能給家裡省不少嚼用呢。
不然的話單家這麼大一家人想要脫貧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時間長了張氏也不傻,養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外孫女自是沒有意見,可想要她掏銀子養單家那一大家子是不可能的,因此,她現在能做的也就是在農閒時把謝耕梅和幾個孩子接來打打牙祭以及每年給孩子們做幾身新衣,別的她做不到。
從單家回來,謝涵仍有點悶悶不樂,好在沒兩天樑茵來了,和張氏吳氏一起拿著李榆和新月的庚帖去了一趟附近的觀音廟,回來後張氏是一臉喜色,說是兩人的八字也很相合。
於是,很快樑茵回幽州後很快便遣了冰人前來,納采、問名、納吉,六禮很快完成了三禮,新月的親事就算是定了下來。
拿到聘書的那一刻吳氏也樂得合不攏嘴,不管怎麼說,新月的夫家是正經的官宦人家,出手也大方,給的定禮不比杜家的少,且新月的夫婿也是一個知道上進的。
因此,吳氏一掃那些日子被鄭氏壓制的鬱悶,走路也帶起了風,見人就笑,恨不得宣揚得全村都知道新月找了一戶官宦人家。
謝涵沒有心思去關注吳氏鄭氏之間的明爭暗鬥,她在謝耕梅出了月子之後打發文福和陳武去了一趟單家,把謝耕梅和幾個孩子都接了過來,直接住進了謝涵這邊,順便把張氏也接了過來。
這天,謝涵正領著謝瀾和英子幾個在後花園玩耍時,只見司寶跑了來,說是李家來人送節禮了,張氏讓謝涵過去一趟。
“李家派誰來的?”謝涵隨口問了一句。
她知道李榆五月份得去燕州參加院試,應該是沒有時間來鄉下送節禮的。
“是二小姐的夫婿。”
謝涵一聽覺得有點蹊蹺,忙緊走幾步去了外院,只見李榆正和張氏還有謝耕梅幾個坐在堂屋的高幾上說話,張氏和謝耕梅的臉上均有點憂色。
“出什麼事了?”謝涵顧不上和李榆見禮,先問道。
“也沒什麼大事,是我母親託我來轉告你們一聲,說是前些日子邊境那邊又出事了,我母親的意思是左右你們在幽州城裡有房子,不如都搬過去大家住在一起我們也安心些。”
“邊境出事?這麼快?”謝涵微微擰了擰眉。
她記得上一世是這一年冬天韃靼人鬧事,顧霖過來巡視,沒幾天便病倒了,回去之後躺了不到一個月便走了,消息傳了出去,韃靼人才開始大規模地進犯,單方面挑起了戰事,逼著大夏不得不迎戰。
可現在纔是夏天,怎麼就開始鬧事了?
“邊境線那邊越來越多的村子開始修建城堡,韃靼人急了,這不,眼看著我們就要夏收了,他們又開始打上了我們的主意。”李榆說道。
謝涵一聽沉默了。
她知道李榆的父親是千總,對戰事肯定比別人要清楚得多,而且如果不是情形不好的話,樑茵應該不會讓她搬到幽州城裡去住。
“可我們這離幽州還有上百里路呢。”張氏問道。
她是不想搬去幽州,她去的話吳氏鄭氏肯定也得跟著,這一大家子住在一起肯定鬧得謝涵也不安生,還有,謝沁的婚期定在了八月十八,也就三個多月的時間,這個時候跑去幽州,用不了兩個月還得回來,何必折騰?
“母親說了,凡事以最壞的情況去做準備總好過臨時抱佛腳,母親說表妹讀過的書多,懂得的道理肯定也多,母親讓表妹三思。”李榆看向了謝涵。
三思,這多半是樑茵的暗示。
樑茵想必也是聽說謝涵帶了一筆豐厚的銀子回鄉下定居,有心人隨意一打聽便知道,銀子、田地、莊子、鋪子謝涵都有,也就是說金銀細軟外加糧食,這些不僅是韃靼人的目標,也是山匪的目標。
雖說這村子裡有一座村牆護著,可光有城牆沒有人懂得守護也是不行的,只能擋擋那些不入流的山匪盜匪,遇到真正的軍人肯定是守不住的。
“知道了,麻煩表哥回去告訴表姨娘一聲,我會好好考慮她的提議的。”謝涵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