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7節 越河襲糧道

張狂此時親自統帥的“主力軍團”,其實是一個空架子。曹操在發現張狂的主力大多是民夫在充數的時候,便可以自由調動己方的主力。張狂的主力軍團已不足爲懼,若非其依靠白馬縣城進行據守,曹操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擊破張狂軍的大營。

不過,一道城牆,讓民夫與戰兵之間的差距被拉小了很多。曹操哪怕再自信,也不可能強攻下人數佔據優勢,又有城牆依靠的張狂主力。

除去了張狂冒牌主力的威脅之後,曹操手中一下子便擁有一萬大軍,能夠被抽掉出來自由使用。那麼這支萬人大軍,是用於向東擊退臧霸的襲擾,還是南下收復陳留比較好呢?

與荀攸好好的計較過一番以後,曹操發現這兩條道路都行不通。

臧霸部不過是趙國軍的一路偏師。哪怕能將其全殲,對兵力龐大的趙國軍來說,都算不上是傷筋動骨。而且,擊敗臧霸不難,難的是消滅此僚。以臧霸十多年游擊戰打出來的經驗,此僚跑路的功夫,堪稱天下第一流。臧霸只需往某處山區一躲,曹操手下再多出一萬人來,也未必捉得住他。

至於收復陳留?

這個提議差不多可以當做一個笑話。

之前孫堅一萬多大軍的強攻,都被趙國軍從陳留城下逼退。曹操如果決定進攻陳留,哪怕算上之前由曹仁帶出去的一萬人,可用的總兵力也不過兩萬左右。面對敵方上萬騎兵和數千精銳步兵的嚴陣以待,攻擊難度只怕還在打下張狂的主營之上。

曹操如今需要面對的,便是這樣一個處處需要兵力支援,卻又處處都難以一舉扳回戰局的情形。

就在這種一籌莫展的情形下,從袁譚那兒逃過來的謀士逢紀。給曹操獻上了一個大膽的計策。

要說逢紀也是鬱悶。他在袁紹手下頗受器重,可謂如魚得水。可是張狂一個突襲,便將袁紹逼到敗亡的邊緣。當袁紹傷重而死之後,權柄皆歸於田豐。逢紀這個潁川系的外人。自然便被排擠到一旁。

好在逢紀雖然失意,畢竟智略還在。張狂擊滅袁譚的時候。逢紀見機不妙,果斷逃離青州淄博,投奔曹操去了。而曹操正好也需要不少幫手,見逢紀來投。很高興的接收了他的投效,任命他爲一郡長吏。逢紀也由此再次得到了建功立業的機會,在郡中乾的風生水起。

逢紀既對張狂懷著刻骨的痛恨,自身的發展又取決於曹操的興亡,對付起張狂來,當然是竭盡全力。作爲海內知名的才智之士,經過一番冥思苦想。還真就給逢紀想出了一條風險不小的翻盤之計。

正如趙**的一首軍歌唱的那樣,所謂“擒賊先擒王”。張狂征戰多年,未嘗一敗,是趙國軍的精神領袖。要對付趙國軍。只要能夠擊敗趙公張狂,便能重重挫動對方的銳氣。

張狂據守白馬縣城,讓曹操空有精銳的兵馬,就是打不下來,卻並不意味著他沒有弱點。哪怕張狂麾下的“主力軍團”多是以民夫充數,畢竟人數擺在那裡。五萬多人每日要消耗的糧草,可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

想要供應五萬人的軍糧,必須有一個可靠的屯糧地。要不然,每天都從遙遠的後方運糧到前線,風險未免太大了些。

白馬城是前線,不適合用來屯糧。根據之前潛伏在張狂地盤上的細作,冒死送出的線報,曹操知道張狂大軍所需糧秣,都是來自距離白馬一百多裡地的黎陽。黎陽位於黃河以北,只要渡過黃河,便能夠很方便的將軍糧運送到白馬城一帶。

大約是由於黎陽與戰場隔了一條黃河,張狂派駐在此地督糧的軍隊,爲數只有四千出頭,而且多爲新兵。若是能夠一把火燒掉黎陽的糧草,那白馬的五萬多人可就要斷糧了。斷糧的軍隊沒有戰鬥力,曹操抓住機會,便可以趁機擊潰張狂大營,將張狂趕回河北。

接下來,若是運氣足夠好,能夠直接俘殺張狂本人,當然是最好的結果。就算這一點很難做到,向來有不敗名聲的張狂,被己方打的落荒而逃,也能夠讓整個趙國軍士氣大受影響。

這個計策若是成功,顯然戰略效果會很好。在擊破張狂大營之後,曹操的主力便可以被抽掉出來,與孫堅夾擊深入南方的趙國軍,以扳回戰略上的劣勢。因此在經過仔細考量後,曹操和荀攸都肯定了此計的可行,哪怕風險有些大。

但是,有一個難題難住了大家。那就是,如何才能快速的跨越黃河天險,從側翼進攻黎陽?

顯然,如果沒有想好渡河的方法,逢紀是不會貿貿然爲曹操獻計的。他十數年裡多次來往於黃河兩岸,又曾經專門研究過黃河的河工事宜,對黃河的水文變化可謂是瞭如指掌。至於逢紀所提出的渡河手段,其實也不新鮮。那種手段,叫做“浮橋”。

浮橋在中國運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文王時期。 《詩經.大雅.大明》記載:“親迎於渭,造舟爲樑”,便是描述當年周文王爲了迎親,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橋。不過,浮橋的架設速度,通常需要相當一段時間,這是曹操目前所不能拖延的起的。而逢紀經過仔細的考慮,提出了一個“一日浮橋”計劃。

根據仔細計算,逢紀計劃打造四條百丈長的鐵索,用於對浮橋的固定。而後,再事先準備好只能容納兩三人的小舟百條,兩丈長、半尺寬的木板一千塊,用於浮橋的鋪設。

此時,黃河春汛已過,卻還沒有進入夏訊,正是一年中水位最低的日子。在兩岸最狹窄處,河面的寬度也就百丈左右。只要行動夠快,先將鐵索兩兩接好,用小舟送到河對岸固定下來。再將加工過的小舟快速勾住鐵索,然後釘上木板,就成了一條臨時浮橋。

雖然這樣造出來的浮橋不能持久,但對曹操軍來說。只要能夠支撐大軍來回渡河兩趟。也便夠了。

完成這條浮橋,其實還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不能有敵人水軍的干擾。好在以黃河下游的水文狀況,容納不了大船行動。如果光是對上那些最多不過乘坐數十人的走舸,則一陣弓箭過去,敵人也就不敢靠近了。

曹操和他的謀士們仔細審查了逢紀的計策。發現可行性非常高,終於下定決心,執行這個計策。爲此,曹操立刻讓軍中工匠準備製造浮橋所需的材料,還派人到黃河下游己方佔領區去收集小舟。

這個計劃的要領,便在一個“快”字上。只要曹操的動作夠快,張狂幾乎就沒有阻止他的機會。

好吧。經過十天的精心策劃,趕在雨季來臨的前一天,曹操終於發動了奇襲黎陽的進攻。

八千準備停當的兗州精銳大軍,從白馬城東側迂迴一百里。來到黃河岸邊。按照事先的規劃,曹軍搭建浮橋的工作進行的極爲順利。就在第一場夏雨落下的同時,曹操一馬當先,踏上了剛剛趕修完畢的臨時浮橋。

好在夏季的第一場雨並不算大,持續時間也不長。渡過黃河之後,曹操不顧衣甲都被淋溼,指揮部下強行軍,直撲黎陽屯糧地。他很清楚,若是再下一場雨,幾日之後,黃河就會漲水。那座臨時搭建起來的浮橋,也許不用等敵人來拆,自己就先被黃河水給沖垮了。

所以,這一仗,是在與時間賽跑!

趙國所屬的黎陽城中,守城者是個名聲不大的年輕將領,姓孫,名禮,字德達,涿郡容城人。事實上,如果黎陽城的守將是個聲名赫赫的大將,例如於禁、關羽等,曹操還真的未必敢來截糧。

至於孫禮?

誰知道他是哪根蔥?

當然,曹操也不會因爲孫禮籍籍無名,就由此小看了他。天下人都知道,張狂以善於識人,能夠點化武將而著稱。孫禮能夠被張狂任命爲督糧官,顯然不是尋常人物。但是,無論如何,一個無名的孫禮,總比不上那些成名已久的大將有威懾力。

但是,孫禮真的是個好對付的嗎?

張狂點化孫禮之後,驚訝的發現孫禮的武力,居然不在殷罡之下。就算對上“萬人敵”,孫禮怕是也能堅持個一二十回合。

而且,曹操不知道的是,除了孫禮作爲黎陽的守將之外,張狂還爲黎陽配備了一員副將。這員副將在歷史上也是大大有名,曾經挫敗過擁有優勢兵力的諸葛亮的攻勢,守衛陳倉城池不落。

那位副將,便是防禦高手郝昭。

郝昭字伯道,太原人,今年不過二十一歲,比孫禮小一歲。《三國志》記載,在228年,郝昭守衛陳倉,諸葛亮率軍北伐,爲郝昭所阻,勸降不成,晝夜相攻二十餘日後被迫退軍。魏明帝因此封其爲列侯。

張狂對郝昭的印象,比對孫禮還要深一些。因此,在前年的武舉考生名單裡看到這兩人以後,他便對兩人使用了點化之術,將兩人提拔到親衛軍中。

而兩人在親衛中的表現也相當不俗,多次考覈中,兩人都獲得了遠超同僚的優秀成績。張狂心中大爲滿意之下,很快又將兩人下放到軍中,從佰長幹起。二人上頭有人,自身才幹有頗佳,一路升遷極快,在張狂今年出兵南下前,居然成爲軍中最年輕的仟長。假以時日,說不定二人又會成爲最年輕的校尉。

正是因爲知道孫禮和郝昭的本事,張狂纔會放心的將督糧的重任交給二人。而二人感念於張狂的提拔和信任,一心要將差事辦好。就算敵人都在黃河對岸,孫禮依然堅持將斥候放到二十五里以外的範圍去。因此,曹操的快速進軍沒能達成奇襲的效果,遠遠的便被黎陽城的斥候給發現了。

當斥候回報,城東二十里外出現兗州軍的消息時,孫禮和郝昭臉上露出的,不是擔心,卻是興奮。

“來得好!”

聽完有敵人來襲的消息,郝昭雙臂一擊掌,霍然起立。他向孫禮望去,大聲說道:

“孫仟長,這前陣可就交給額了吧!”

對於副手的主動請戰,孫禮自然不能拒絕。而且郝昭在防禦方面,的確有獨到的才能。有他把守前陣,與縣城形成掎角之勢,這是非常符合守城方法的。

於是,當曹操派出的先鋒軍夏侯淵所部來到黎陽城外的時候,有些驚訝的發現,黎陽趙國軍不但沒有因爲遇到襲擊而驚慌失措,反而極爲大膽的主動出城迎擊了!

ps:

書友flowwind有打賞,多謝了!

第34節 仙師滾滾雷第16節 爭權論朝堂(二)第39節 武夫做干城第34節 金毛現獅王?第11節 躊躇黃河岸(下)第64節 太行根基盛(一)第23節 黃巾密密鋪(上)第95節 兩軍鬥智勇(上)第55節 磨刀向東胡第3節 公孫憂何食?第30節 祖茂現崢嶸第22節 運籌謀千里(六)第32節 兩敗未俱傷!第34節 郭嘉說局勢(下)第6節 諸侯洶洶勢(四)第54節 劉表入荊州第11節 北騎若入口(上)第45節 孫袁皆受挫第16節 文丑亦兇猛(下)第12節 張合亦煩惱第47節 蠻夷顯心機第50節 奪權需威壓第51節 自當順人意(五)第70節 蠻夷輕節氣(下)第10節 躊躇黃河岸(中)第30節 祖茂現崢嶸第69節 漢軍展奇襲!第23節 黃巾密密鋪(上)第4節 劉虞心在帝第20節 美人猶奉侍(下)第55節 荊北新安定第37節 大刀速斬“羊”第34節 飛將非無敵(中)第70節 曹操平黃巾第56節 閹黨鳴輓歌(下)第52節 臧氏兩父子第53節 流亡亦強力第76節 王允攬大權第56節 董卓大起兵第16節 虎士癡未成(下)第54節 故王留胡族第35節 眭固獻大郡第20節 苦肉收軍心第34節 院後火起中第67節 袁術攻劉表第19節 伏擊成笑柄第三 卷終·此去經年第39節 彭城有曹氏第5節 諸侯洶洶勢(三)第26節 大漢病天子第2節 豎子安敢欺?(下)第62節 冀州強龍伺第35節 張狂行暗計(上)第16節 三英戰呂布(五)第11節 冀土奇襲諧(三)第53節 遺言藏真卜第23節 運籌謀千里(七)第78節 騎馬與砍殺第12節 張合亦煩惱第5節 公路何足道(上)第29節 宮掖藏殺機(上)第56節 李郭功皆高第44節 單挑拼一騎!第39節 武夫做干城第58節 聲東而擊西第4節 天子坐明堂(上)第41節 冀土意未寧(上)第38節 白波起亂戰(二)第23節 運籌謀千里(七)第3節 公孫憂何食?第38節 此是平生志第52節 臧氏兩父子第22節 二帥意自平(下)第38節 列人內有亂(下)第20節 三軍心未定(下)第34節 仙師滾滾雷第51節 迴天因無意(二)第1節 冥冥我是誰?第一 卷終·總被雨打風吹去第1節 冥冥我是誰?第14節 浴血豪強間(下)第54節 斷腕且避禍第64節 公孫破黃巾第70節 陳宮獻小計第1節 梟雄報新仇第3節 遊俠探可疑(上)第30節 強敵徐徐隨(下)第68節 孰料伏對伏第27節 談笑定軍機第79節 料敵暫爲停第34節 郭太託大事(下)第49節 陷地終有計(五)第75節 呂布遭暗算第四 卷終·離亂從頭說第57節 貳臣動干戈(上)第51節 自當順人意(五)第33節 郭太託大事(上)第50節 籌謀幕府間第6節 河北鏖戰烈(二)
第34節 仙師滾滾雷第16節 爭權論朝堂(二)第39節 武夫做干城第34節 金毛現獅王?第11節 躊躇黃河岸(下)第64節 太行根基盛(一)第23節 黃巾密密鋪(上)第95節 兩軍鬥智勇(上)第55節 磨刀向東胡第3節 公孫憂何食?第30節 祖茂現崢嶸第22節 運籌謀千里(六)第32節 兩敗未俱傷!第34節 郭嘉說局勢(下)第6節 諸侯洶洶勢(四)第54節 劉表入荊州第11節 北騎若入口(上)第45節 孫袁皆受挫第16節 文丑亦兇猛(下)第12節 張合亦煩惱第47節 蠻夷顯心機第50節 奪權需威壓第51節 自當順人意(五)第70節 蠻夷輕節氣(下)第10節 躊躇黃河岸(中)第30節 祖茂現崢嶸第69節 漢軍展奇襲!第23節 黃巾密密鋪(上)第4節 劉虞心在帝第20節 美人猶奉侍(下)第55節 荊北新安定第37節 大刀速斬“羊”第34節 飛將非無敵(中)第70節 曹操平黃巾第56節 閹黨鳴輓歌(下)第52節 臧氏兩父子第53節 流亡亦強力第76節 王允攬大權第56節 董卓大起兵第16節 虎士癡未成(下)第54節 故王留胡族第35節 眭固獻大郡第20節 苦肉收軍心第34節 院後火起中第67節 袁術攻劉表第19節 伏擊成笑柄第三 卷終·此去經年第39節 彭城有曹氏第5節 諸侯洶洶勢(三)第26節 大漢病天子第2節 豎子安敢欺?(下)第62節 冀州強龍伺第35節 張狂行暗計(上)第16節 三英戰呂布(五)第11節 冀土奇襲諧(三)第53節 遺言藏真卜第23節 運籌謀千里(七)第78節 騎馬與砍殺第12節 張合亦煩惱第5節 公路何足道(上)第29節 宮掖藏殺機(上)第56節 李郭功皆高第44節 單挑拼一騎!第39節 武夫做干城第58節 聲東而擊西第4節 天子坐明堂(上)第41節 冀土意未寧(上)第38節 白波起亂戰(二)第23節 運籌謀千里(七)第3節 公孫憂何食?第38節 此是平生志第52節 臧氏兩父子第22節 二帥意自平(下)第38節 列人內有亂(下)第20節 三軍心未定(下)第34節 仙師滾滾雷第51節 迴天因無意(二)第1節 冥冥我是誰?第一 卷終·總被雨打風吹去第1節 冥冥我是誰?第14節 浴血豪強間(下)第54節 斷腕且避禍第64節 公孫破黃巾第70節 陳宮獻小計第1節 梟雄報新仇第3節 遊俠探可疑(上)第30節 強敵徐徐隨(下)第68節 孰料伏對伏第27節 談笑定軍機第79節 料敵暫爲停第34節 郭太託大事(下)第49節 陷地終有計(五)第75節 呂布遭暗算第四 卷終·離亂從頭說第57節 貳臣動干戈(上)第51節 自當順人意(五)第33節 郭太託大事(上)第50節 籌謀幕府間第6節 河北鏖戰烈(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阳县| 庆安县| 景东| 佛学| 那曲县| 来凤县| 合水县| 兴国县| 龙胜| 新丰县| 申扎县| 新晃| 获嘉县| 瓦房店市| 东兰县| 曲周县| 池州市| 阿勒泰市| 荣成市| 犍为县| 陇南市| 定日县| 大名县| 博湖县| 区。| 乌拉特前旗| 彭阳县| 科技| 东宁县| 景谷| 岗巴县| 凯里市| 西充县| 固始县| 沧州市| 定州市| 改则县| 宜都市| 和顺县| 泾川县| 万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