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自認爲是哲學家的白癡,用一腦袋漿糊思考出來說“婚姻裡沒有對錯”。以往我就受了這種理論的毒害,認爲“難得糊塗”,對前妻的無理取鬧步步退讓。但最終我通過親歷明白:靠這種鴕鳥方式處理婚姻,絕不可能有好果子。
美國有位資深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探索愛的本質: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用“婚姻裡沒有對錯”對待婚姻,就是逃避問題,必然令你付出更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多的痛苦。
還有一些自作聰明者,一見到失敗的婚姻,就迫不及待地妄下斷語:“肯定雙方都有錯,一個巴掌拍不響。”
其實這大錯特錯。有位哲人說過,經營好一樁婚姻,必須兩人共同努力;但破壞掉一樁婚姻,一個人就足夠了。
斯科特·派克醫生在他的書中,分析了兩種病態人格:“神經官能癥患者爲自己強加責任,患有人格失調的人卻不願承擔責任。與外界發生衝突和矛盾,神經官能癥患者認爲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癥患者卻把錯誤歸咎於旁人。心理學界有一種公認的說法:神經官能癥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者卻讓別人活得痛苦。”
我的前丈母孃是典型的人格失調癥患者。她懶惰寄生、遊手好閒,都是在逃避責任;而把我爲前妻找工作說成是她爲我作犧牲,把她敲詐“撫養補償金”未遂說成是她深明大義,都是試圖把過錯歸咎於旁人的表現。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丈母孃嚴重的心理疾病必然會給前妻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斯科特·派克醫生分析道:“患有人格失調的父母,爲孩子樹立的是反面的榜樣。他們的病情,也會影響到婚姻、交友和事業。他們不肯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導致人生問題重重。”
與一個人格失調者結婚,無論我如何努力,都會孤掌難鳴。
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當某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獲得滿足之後,就會轉而追求歸屬感與愛的需要,並把它作爲自己生活的中心。如果不這樣,他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異化感。
愛的快樂包括兩方面:一是“接受愛”,二是“付出愛”。一個心理健全的人能從這兩方面都得到快樂,缺乏任何一種,愛都不能帶來持久的快樂。
我爲前妻付出愛時並不痛苦,相反極其快樂。我改變了愛人的命運,這讓我產生了極大的成就感,並陶醉其中。
但我的愛並不完整:體會不到“被愛”的快樂。這種需求長期未被滿足,我越來越懷疑爲前妻付出是否值得。
前妻其實也不幸福。她能體會到“被愛”,但體會不到“付出愛”的快樂。愛給她的體驗仍然不完整。
我一直無法理解,爲什麼我爲前妻付出了那麼多,她卻對我薄情寡恩。
斯科特·派克醫生指出:過分強烈的依賴感,多是來源於童年時期——患者父母缺乏愛的能力,且將不幸延續給下一代。只想獲取卻不願付出,心智就會永遠停留在嬰兒期,這隻會對人生構成限制和束縛,只會給人際關係造成破壞,而不會使情感走向完滿,也會使捲入其中的人跟著遭殃。
一貧如洗的家庭,逃避責任的母親,卑微怯懦的父親,陰盛陽衰的家風,這幾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前妻成長過程中深受“匱乏型動機”的影響,這會導致自私、貪婪、物慾、消極、依附、匱乏愛。
然而我的家庭教育也非完全健康。老媽這個人,心理也不太正常。她終日辛勤勞作,卻往往越俎代庖,習慣於包攬本不該她承擔的責任。她寬厚無邊,不敢理直氣壯對人提要求。同時她也要求我承擔一些生拉硬扯來的責任,不停地要求我做這樣那樣的犧牲。
但以往,我並不懂得老媽的心理是不健康的,而是和傳統看法一樣,把她這種自討苦吃並樂此不疲的唐僧主義看做“深明大義”的美德,並且跟著她學了很久。
老媽的這種思想來自於我外婆的教育。我的外婆是位深受封建禮教影響的大家閨秀,識文斷字、知書達理。然而,她在那個時代得到的教育,幾乎全是四書五經、三綱五常那套東西,外婆全盤接受並傳給了老媽。
老媽是幸運的,因爲她遇到了我老家老爺子。老爺子這個人,一生頭腦清醒超脫,嫉惡如仇卻從善如流。我的祖父是國民黨高級文官,也是個非常標準的舊時代知識分子,而且,再從祖父上溯三代的祖上,全都是讀書人。所以,老媽和老爺子這種門當戶對的婚姻,決定了兩人價值觀基本接近,他們一生難以發生什麼重大分歧。
天下絕大部分母親都比父親更細心,所以我們弟兄幾個從小到大,一直被老媽那套唐僧哲學潛移默化。尤其是我,因爲是家裡的老幺,老媽對我格外疼愛,給予我的唐僧式教育也就格外的多。這導致我個性偏軟弱,多謀卻寡斷。與前妻的婚姻那麼痛苦,可我居然能忍那麼多年,承擔那麼多原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原因就在這裡。換了別人,怕是她的那些臭毛病裡任何一條,都可能導致她早早被踹掉,而不會和我一起時這樣,最終發展成個一無是處的“全才”。
責任,並不是承擔得越多越好。斯科特·派克醫生就認爲,人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承擔過多的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會導致一個人失去平衡,最後崩潰。
而受父母之間那種自覺自願、溫馨和睦的關係模式影響,我也不喜歡夫妻之間誰調教誰,誰壓著誰。所以,我一開始就對前妻不設防,真摯而投入地愛她。
以我的這種個性,如果遇到一個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對方能夠自我約束,我就能跟人家做到舉案齊眉。
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但這世界上有幾件事,無論你有心還是無心,你都無法做到一個人說了算——比如,你的生死和你的婚姻。生死在於天,這個好理解;還有個婚姻,很多人不理解,總以爲通過個人的努力就能獲得圓滿的婚姻,你的婚姻不圓滿是因爲你自己沒有做好。
其實不是,婚姻的主體是夫妻兩人;一個人再怎麼用心,哪怕把自己作爲一個生物人的潛能全部發揮出來,什麼都不幹而只用于思考婚姻,也不過解決婚姻內的50%的問題。更何況,普通人根本就不可能發揮出全部的潛能。如果夫妻二人中有一個對待婚姻態度很輕浮,那麼婚姻就不可能圓滿。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個個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那麼,幸福的家庭相似在何處?
幸福家庭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尊崇著夫妻相處的正義。那就是:相互珍惜,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愛護,相互支持,相互欣賞……
都是互相的,沒有單方面的。
如果夫妻雙方遵循這些“相互”,那麼還用擔心這樣的婚姻不幸嗎?
可惜太多的人並不懂得並遵循這幾個“相互”。有不少人,把婚姻理解成一場博弈,抱著“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心態,把婚姻看成一場“誰統治誰、誰戰勝誰”的搏鬥。遇到這類人,假如你遵循那幾個“相互”,就變成了單方面的奉獻者,在與對方的相處中會受到很大傷害。就好比你張開臂膀去擁抱一個人,而這個人卻捅了你一刀。
前妻一開始就把婚姻理解爲一場博弈。在老蟻后的先天遺傳以及後天慫恿下,前妻一步步試探我的底線。我的自律反而給她造成了“這個人沒脾氣”的錯誤印象。
在我的婚姻中,前妻在我們發生爭執時常說一句話:“我是弱者,你得讓著我。”
因爲是弱者,從實力上對決是沒有勝算的,又不想靠德行操守贏得對方的尊重,那麼只有虛張聲勢,靠精神上的折磨和上的禁錮來壓服對方,於是產生了攻擊性。堅守德行操守是需要剋制自己、約束自己的,對於習慣於索取的人而言,那太沒勁了。
當代中國,到處都存在一些失去了女性溫柔天性、渾身上下充滿攻擊性的男人婆,一碰就跳,原因就在這裡。
但是遺憾,貪婪也是人性的一個弱點。得寸進尺、一心想佔據心理強勢的男人婆們,往往不懂得見好就收,而是繼續胡攪蠻纏博弈下去,總有一天就玩出火了,到那時整個世界都會顛倒過來——也不是顛倒,而是在沒有溫情的海水遮蓋後,雙方力量對比的水落石出——那就傻眼了。
但離婚戰爭不同於一般的戰爭,離婚中沒有勝利者,只有兩敗俱傷。國外很多研究表明:離婚給當事人帶來的心理創傷,能持續5~15年,還會殃及無辜的孩子。
所以,假如你發現你所愛的那個人其實是在和你博弈,而你又不是一個婚姻博弈論的信奉者,那麼請立即離開他(她),否則,未來很多年以後你將追悔莫及。
他們之所以把婚姻理解成博弈,根源就在於“文明的衝突”。
美國有個叫亨廷頓的人,在他的著作《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以及因爲這些差異產生的利益衝突,是導致全世界戰爭不止、衝突不休的根本原因之一。
世界上的衝突如此,家庭內的衝突何嘗不是如此?
有句老話,叫“門當戶對”。以前我把它理解成了一種陳腐的教條,以爲有了愛與寬容,什麼門第之類的腐朽觀念完全都不能阻擋。但經歷過十年折磨後,我纔算明白了,“門當戶對”這句老話可不是隨便說著玩的,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對婚姻的一個總結,也是我這類以身試法的人,用痛苦和壓抑換來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