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相的手指到陸錚,眾人不禁都是一愣。
還是衛國公最先反應過來,問說:“相爺的意思是說,這汪德蒲想要在結案的同時,還打算拉陸錚一把?”
右相點點頭,“不錯,他這個人,老夫最是了解,從來都是無利不起早,這一回,他這么積極想要結案,一方面雖說是為了大皇子,但另一方面,應該還是為了陸錚,或者應該說,是為了太子殿下。”
陸錚是太子手中一把鋒利無比的利劍,這一點,汪德蒲十分清楚,正因為清楚,所以才時刻想要斷掉這把劍,為大皇子除去一個心腹大患。
“可這些人視人命如草芥,拿普通人的性命不當一回事,實在可恨!”文國公面露氣憤,顯然十分為汪德蒲等人的做法所不齒。
右相聞言微微搖了搖頭,嘆道:“良知都可拋卻,又有什么做不出來呢。”
眾人一時間都沒說話。
良久后,太子才道:“既然相爺已經這樣說了,衍之,你還是莫要沖動,這件事你再不要出面了,后面的事情,孤會安排人做的,你不是準備往西北運送一批東西么,就先忙那件事吧。”
每年年節下,陸錚都會派人往西北運送物資,多是些吃食和藥材,西北鎮北軍可謂是陸家嫡系軍隊,陸家幾代人為此付出諸多心血,鎮北軍在陸家人眼中,不光是一支軍隊,更像是陸家的一份子。
這一點,太子心知肚明,但是,卻沒什么忌諱之心。
無論是陸家還是陸錚的忠心都是不需懷疑的,太子信任陸錚,也給了鎮北軍充分的信任。
若是自己人都不能信任,又何談什么大業?
陸錚知道太子這是轉移他的注意力,也知道大家都是為了他好,這件事確實不適合他再摻和下去了,因而,便拱手應了太子的話。
待商量妥當此事后續安排后,眾人便散了。
兩日后,案情終于有了“轉機”。
這還要先從一戶人家被盜說起,這被盜的,乃是鄴京城內首屈一指的富戶,這樣的人家,家里怎么也要養一些身手不錯的護院,可即便如此,這富戶家里還是遭了賊。
當然,這賊自然不是一般賊,乃是這幾年官府一直在追緝的江洋大盜。
按說若只是這樣,那這跟前幾日的兩宗命案也不該扯上什么關系,可偏偏就是這江洋大盜,昨夜夜盜富商府上之后,“不小心”被人發現了蹤跡,為求順利脫逃,竟當場殺了這富戶家中一名仆人。
富戶家中出了人命,當即便命人去官府告狀,等京兆尹衙門的人來了之后,就發現這仆人死的十分蹊蹺,遂叫人去通報刑部和大理寺。
刑部和大理寺的人很快到了富戶家中,一經查看,這富戶家里的這名仆人的死因死狀,竟然與蕭良和那名更夫一模一樣。
刑部和大理寺的人不敢耽擱,忙將此事上報給自己的上官,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連夜過來查看之后,確定這仆人確實如蕭良和更夫一樣,都是被人一刀斃命的。
寒夜茫茫,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腦子幾乎都有點兒轉不過來,叫他們撓頭了這么久的命案,就這么解了?
二人對視良久,才叫手下將尸體收走,然后,回去琢磨著怎么寫奏報。
原本以為的無頭官司竟然以這樣一種方氏解了,但是,德郡王妃會接受這個說法么?
不過,德郡王妃接受不接受,他們也管不得,案子到了現在,各項證據和線索都比較明顯了,今夜犯案的江洋大盜身上本就背著人命官司,以前也曾因為偷盜殺過人,所以,現在在京城又犯了命案也不是說不過去的。
怪只怪,他竟敢對皇親國戚下手。
次日早朝,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的奏報呈到了惠帝的御案上。
惠帝看后,勃然大怒,勒令京兆尹盡快抓捕這名江洋大盜歸案。
既然案子查清楚了,那抓人就不是刑部和大理寺的事情了。
德郡王對這個結果顯然很不能接受,但皇上金口已開,他縱有再多的不甘,也是沒有辦法。
太子一派對此表示了沉默,大皇子一派就更是什么都不說了,吵鬧了七八日,誰也沒想到,最后這個案子竟然以這種結果收場。
大概是為了安撫德郡王夫婦,惠帝特地下旨,破例讓蕭良以郡王身份下葬,不過,雖賜了封號,但卻并沒有封地。
這卻已經是德郡王請求過后的結果了,德郡王知道這應該就是惠帝的底線了,也不敢再多加要求,能給蕭良掙一個郡王爵位,已經是不容易了。
德郡王妃是不能接受這個結果的,在她滿心陰謀論的時候,有人告訴她,她所想的一切都是不成立的,兒子就是倒霉才被殺的,她能接受這個結果就怪了。
不過,不能接受也沒辦法,皇上親自下旨,她縱然有再多的不滿,卻也只能忍了。
既然案子告破,那蕭良的尸身勢必就不能再留著了,德郡王為了安撫德郡王妃,將那百年難得一見的陰沉木棺材讓給了自己的兒子,三日后,蕭良風光大葬。
但因為近了年節,為了怕皇上忌諱,德郡王并沒有聽德郡王妃的大操大辦一個月,只停了三日的靈,便將蕭良下葬了。
到此,這樁命案就算是徹底了結了。
但命案被破獲了,京里卻還是人心惶惶,那殺人的江洋大盜一日不被抓捕歸案,大家就一日擔心的睡不好覺。
不過,距離那富商家被盜后又過了三日,京里都是一派風平浪靜,再沒有命案發生,也沒有人家被盜,所以,大家的警惕心便又放松了下來。
年關將至,忙碌的年節氣氛漸漸沖散了兇殺案帶來的沉悶哀傷,很快,便到了小年這一日。
南詔小年有祭灶王的習俗,這一日,惠帝在宮中主持祀神,宮外的百姓們也在忙著祭灶王,掃塵土,永寧侯府一大早的,也忙開了。
不過,因為方氏“病了”的緣故,今年的小年祭禮,便由沈氏和宋氏共同操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