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楊烈是一位慈善人士,那他肯定不會在洪災還沒有發生之前就不聲不響的拿出一大筆錢來幫助縣武裝部進行訓練。他會在洪災真正爆發之後,高調的捐贈出一筆錢來,幫助受災地區的一些普通人渡過難關。在這個過程中,楊烈能夠收穫的名聲,絕對要比事前做準備要多的多。
如果,楊烈是一個純粹的投資人,那麼他肯定不會拿出幾千萬現金來做一件明顯沒有什麼收益的事情。比如,以程紹輝的名義,向縣武裝部提供資助,推動全縣民兵提前進入到抗洪搶險的集中訓練當中。他會等著洪災發生之後,用最便宜的價格去購買他想要的一些資產。
如果,楊烈是一位純粹的官員,在提前預測到特大洪災將會發生的情況下,就算要組織或者推動抗洪救災訓練,那他的關注重點也只是在抗洪本身,至於組織集訓所需的費用以及是否有不良商販在其中牟利,這些都不是他要去關心和解決的。
正因爲上面的種種假設並不成立,所以楊烈需要考慮的問題變得複雜起來,這次只是承包竈臺的某些人中飽私囊這件事情,就讓他往深層次的方面想到了很多,很多。
與蔡紅軍私下見面後的當天晚上,各鄉前來參加集訓的民兵負責人、承包竈臺的個人、以及鎮上的大小餐館都接到了一份內容相同的通知。
通知的大概意思是說爲了減輕武裝部的後勤保障壓力,提高參訓人員的訓練熱情,從後天開始,縣武裝部將按照人頭給參訓民兵發放就餐劵,而拿到就餐劵的參訓人員,既可以憑劵在各竈臺換購喜歡的伙食,也可以幾個人合起來到鎮上的飯館點上幾個菜,甚至用不完的餐劵還可以在豔陽超市流動貨櫃換購其他物品。而鎮上的飯館憑著回收的餐券,就可以直接去武裝部的後勤財務站換取等面額的現金。
一個參訓民兵,一天的伙食標準是12元,換成餐劵一共是七張,其中紅色五元的一張,黃色兩元的兩張,藍色一元的兩張,綠色五毛的兩張。
除了參訓民兵,其他任何人沒有資格領取餐
劵,要吃飯就去自己花錢買!
負責向武裝部大院每天運送肉蛋蔬菜的大卡車繼續提供運輸服務,但不再是按照對應竈臺定量提供,而是以收購價格加上運輸成本後的非盈利價格賣給各個竈臺,這些承包竈臺的個人可以將回收的餐劵作爲等面額的現金使用,如果哪家竈臺覺得運輸隊提供的菜蔬肉蛋價格比集貿市場上賣的貴,可以不買,然後自行去集貿市場採購。如果哪個竈臺覺得這麼幹沒有油水可撈,也可以解除合同,把竈臺讓出來。
各鄉前去開會的負責人返回河堤將這個最新通知傳達到各個村的民兵負責人,各村負責人再將會議精神傳達給每一個民兵。當所有民兵獲知此事之後,不用說,絕大部分都很高興和鼓舞。一個人一天十二塊錢的伙食補助,那可是足足三大碗紅燒牛肉麪啊!
按照正常的飯量,三頓飯都吃飽,節省的人其實一天總共只需要花六到八塊錢,飯量大或者喜歡吃好的人,一般十塊錢也就夠用了。每天節省下來的餐劵,可以去豔陽超市流動貨櫃那裡換不少的好東西呢!
那麼,爲什麼不是直接發錢給參訓的民兵,非要弄個餐劵呢?這是爲了防止一些民兵只想著省錢,故意降低伙食標準,影響到集訓的效果。餐劵就是一些蓋了印章的紅紅綠綠的印刷紙,除了能吃飯,剩下的也就是去流動貨櫃換購一些東西,一旦集訓結束,也就沒用了。如果是直接發錢,不用想,一定有不少民兵每頓買兩、三個饅頭,就著醃蘿蔔乾就對付過去了。
而且,曉燕超市流動貨櫃那邊也不是敞開了回收餐劵,據說每個人每週最多隻能換購面值不超過三十塊錢的東西,平均下來也就是每個人每天至少需要用掉八塊錢的餐劵,不然多節餘下來的到了最後也是沒用!
過了一天之後,通知上提到的餐劵正式發放到了每個民兵手上,那些原本還想大撈特撈的竈臺對此毫無辦法,如果他們再不提高飯菜的質量,接下來他們可就要虧本了。因爲,鎮上那些大小飯館可是虎視眈眈的盯著河堤上那幾千張吃飯的嘴呢
!
那些承包竈臺的個人,在心裡咬牙切齒的暗罵,也不知道是哪個缺德玩意想出來餐劵這一招,簡直是抓到了要害上,就算他們可以用餐劵支付每天購買菜蔬肉蛋之後還有剩餘,可餐劵不是錢,除了去流動貨櫃那邊換東西,別的什麼也幹不了。當然了,你也可以選擇不幹,跟武裝部解除合同,到時候估計有的是人來搶。因爲就算承包竈臺的這些個人,每天沒有什麼別的花頭和油水,可每天的工資也是錢啊!
從利益分配的角度來看,楊烈想出來的這個對策,其實是通過擴大得利羣體的方法,一方面壓縮竈臺承包者非正當利益的攫取,一方面讓參訓民兵在伙食費的支配上具有較大的自主權,最後再引入鎮上的飯館和豔陽超市流動貨櫃作爲一種競爭,這樣形成一個較爲均衡的利益分配模式,使得集訓工作這個中心不會受到影響和干擾,而各方面的矛盾也不至於太過激化。
楊烈提供的幾千萬資助是源頭活水,這筆錢最終被分成了許多份,有的進了菜農的腰包,有的到了賣雞蛋的農戶手上,有的發給了民兵,有的到了個體戶帳上……總之,這些花出去的錢,雖然不像資本運作那樣見到高額的利潤,但也在創造價值,青河河堤兩旁那堆砌的整整齊齊的沙袋,就是最好的見證。
楊烈暗中插手民兵集訓伙食的事情,自然不會瞞著縣武裝部長孫國寧,老孫又把這事告訴了縣長段克發。段縣長聽完之後,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到底是財大的研究生,一張代餐劵就解決了問題,這樣能文能武的人才,縣裡實在太需要了!”
對於縣長的誇讚,楊烈暫時是聽不到了,他剛剛完成了一份關於在秦陽鎮建設綠色高新農業技術示範區的報告。當他把這份凝聚了他許多心血和思考的報告交到李家才手中時,李家才視若珍寶,認認真真一字不漏的看完,然後又像獻寶一樣的去了趙清平的辦公室裡,讓趙書記也跟著欣喜了一把。
趙清平對李家才說:“這件事要是弄成了,秦陽鎮上幾萬人會一輩子記得咱的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