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的殺聲,在河董城中響起,漸漸越來越響,將震耳的喊殺聲傳到城外。
城下的華烈部大軍,勒馬而立,望向城頭。在那裡,無數兇悍的大漢在互相拼殺,鮮血四濺,不時有人從城頭上跌落,在城下摔得半死不活,鮮血從傷口處流淌出來,沾染在城牆上面。
那是城中的女真人,已經開始了暴亂。作爲一直被契丹人欺壓的少數民族,女真人對於契丹人的忠誠可以忽略不計,而現在被華烈部大軍兵臨城下,若不投降,就是戰死和做奴隸的命運,這樣的事情他們絕對不願意做。
因此,在華烈部的密探進城,與他們商討共同對付遼軍的時候,女真人的首領立即滿口答應,並對華烈部的密探提出的讓他們加入軍隊,共同劫掠富裕的契丹人的提議,興奮不已,已經在幻想那些有錢的契丹人被自己搶光時的快樂場面了。
女真人在暗地裡迅速行動起來,相互串連,討論把契丹人都出賣給華烈部之後,自己能得到的好處。長期以來受到契丹人壓迫的憤怒在這一刻爆發,成爲將河董城中契丹勢力燃盡的烈火,讓城中所有的契丹人因此而落入萬劫不復之境。
在這些強壯的女真人當中,本來有許多人都被徵召爲守城民兵,在攻城之時,突然發動叛亂,從內部強行攻擊城門。那些一意防備外敵的契丹士兵猝不及防,只抵擋了很短時間,城門就被打開,看守吊橋的契丹士兵也被斬殺,絞盤扭動,將吊橋放下在護城河上。
城門中的慘烈廝殺,讓城外的華烈部戰士熱血沸騰,只在一聲令下之後,便縱馬狂衝,向著城門中殺去。
在城中,契丹士兵與女真人民兵已經殺成一團,在慘烈的戰鬥中,無數剽悍大漢被敵人斬殺,慘死於地,屍體橫積在城牆和街道上,悽慘異常。
但所有這些兇猛的各族戰士,都及不上華烈部的騎兵。當鐵蹄踏過吊橋,衝進城中時,大局便已定了。
如疾風般衝來的華烈部戰士,揮舞著鋼刀,重重地斬在敵人的頭上、身上,將所有擋路的異族都撞飛,踏在鐵蹄之下,聽著他們痛苦的慘叫聲,獰笑著揮刀,將那些穿著契丹軍服的敵人劈飛頭顱,縱馬向城中心方向馳去。
浩大的騎兵軍隊,狂馳入城,見契丹人便殺。而在腦後拖著大辮子的,只要不擋在大軍前行路上,鋼刀就會從他們的頭上揮過,給他們留一條活命。
整個城市,已經沸騰起來。所有能夠作戰的女真人都在拿著刀槍,四處逐殺契丹人,衝進他們的家裡,搶奪財物,將他們家裡的女人擄在肋下,拖回家中,作爲自己的戰利品和奴隸,以後不管是自己享用還是拿去賣錢,都是一筆穩賺不折的好買賣。
兇悍的騎兵大軍,在整個城市街道上縱馬狂馳,斬殺一切膽敢反抗的契丹人,將這座城池,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戰利品的分配,華烈部按照事先的約定,那些女真人搶去的就算是他們的,但是河董城的府庫,已經被華烈部的騎兵守住,任何膽敢闖到這裡來行搶的女真人,立即就被強悍的騎兵用亂刀砍死,不能從府庫中拿出一點財物。
這座城池,已經成爲了華烈部的地盤。裡面居住的居民,一部分成爲了華烈部的擁護者,在自願和半強迫的情況下加入了華烈部,成爲了華烈部的部衆;而另一部分,則成爲了這些部衆和原來戰士們的奴隸,服侍著他們,不敢再有反抗。
那些有能力反抗的契丹男子,都被抓去賣爲礦奴,到各處鐵礦、煤礦中揮灑血汗,支持著華烈部的工業產值迅速增長。
城池中,已經顯得有些空曠。但用不了多久,華烈部就會組織大量的移民填充到河董城裡,讓這裡的居民成爲鐵桿擁護華烈部的忠誠之城。
城內城外的女真人,在徵召令下,大批地加入華烈部的軍隊之中,一個個興奮地大叫著,希望能早一點出兵,前往搶劫附近的契丹人,讓自己的親族,也能過上好日子。
他們的親眷,現在還是居住在河董城的內外,卻已經嚴格按照軍戶制改編,在新移民來到之後,會被打散編入華烈部的部衆之中,接受阻卜人和漢人百戶的統管,被納入到華烈部的戰爭機制裡面。
羅大成勒馬立於河董城的街道上,看著戰後的城中滿目瘡痍的慘象,暗自沉思,考慮著河董城未來的走向。
這裡的女真人,是兇悍的戰士,可以納入自己的麾下,與契丹人作戰;但是這一座靠近遼國內境的城池,是否還是繼續他們的傳統,作爲放牧之地?
或者,應該派遣一些漢人家庭過來,在此地開荒種田,引導那些女真人也成爲農夫,如此一來,糧食的生產也有保障了。
但畜牧業也不可輕易放過,若是將所有草原都毀掉,生態平衡被打破的不利影響,將會是一個大麻煩。
或者有一天,華烈部建立法典時,生態平衡這一條,也應該明文寫在法典中吧。
……
河董城在女真人的內應中,被輕易攻破。四周的契丹部族,大都逃散,來不及逃走的,就被女真人的部族引領華烈部大軍,迅速攻滅,掠奪了大量財物和奴隸,並將大批阻卜和漢族的移民遷徙至此,在此地放牧,並準備開墾農田,種植糧食以供國用。
連戰連捷的華烈部大軍,氣勢如虹,兵鋒直指遼國內境,將大軍所到之處的契丹部族盡皆連根拔起,除非有部族預先投順,發誓加入華烈部中,作爲忠誠的部衆效忠華烈部,否則難免被擄爲奴隸的厄運。
而此時的可敦城,無數部衆聚集在一起,滿懷景仰地望著他們最敬慕的祭司薩滿,跪倒在地上,聆聽著她的教誨。
那是美麗的蒙依蘭,所有薩滿中地位最高的大薩滿,無數華烈部部衆敬仰的典範,聽著她發出的教諭,周圍的部衆,都不禁沉浸於宗教的虔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