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宋兵操典’先發下去,大家回去好好看看,若是有其他的意見或者建議盡快提出來,我們在一起商量與探討。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完善,日后我大宋所有的軍隊都要按照這本‘宋兵操典’進行訓練,所有的將領也都要按照‘操典’上的軍容、軍紀嚴格要求自己,我們要帶出一支無敵之師以橫掃天下,今日我們先商量下眼下軍隊的重組和獎賞問題。”趙昺一臉微笑的對著眾人說道。
本來都在津津有味的看著“宋兵操典”的將領們紛紛抬起頭,目帶希冀的望著趙昺。
雖然“宋兵操典”里關于軍紀、獎懲制度、軍容軍貌、操練方法以及簡易的兵法都寫得非常的詳細,里面很多東西甚至都是他們沒有見過聽過的。
但是相比趙昺所說的最后一句話,此時“宋兵操典”的內容雖然吸引人,但是軍隊的重組和獎賞更讓在場的將領們關心。
原先臨安城內軍隊不多,加上李虎后來趕到的一萬八千步兵總共也就只兩萬四千余人,而今天一下子多出了五萬元軍,臨安城內的總兵力也一下子達到了七萬余,這已經算是一支大軍了。
而此時的重組關系到每個將領的職位以及前程,是以底下的將領們都豎起了耳朵,認真的聽起來。
“各位有什么好的建議嗎?”趙昺依然微笑著問道。
底下一片安靜,趙昺巡視了一邊底下的將領,見無人肯提出建議,于是開口說道:“既然諸位愛卿都比較靦腆,不肯提出建議,那么朕就直接宣布了:今日巴雅爾肯棄暗投明,帶著五萬元軍將士投靠我大宋,朕心甚慰!但是朕要的是一支永遠忠于我大宋,敢戰能戰想戰的精兵,所以對這五萬人,朕的想法是按照他們自己的心意來,愿意留下的朕熱烈歡迎他成為我大宋無敵之師的一份子,不愿意留下的發些盤纏讓他們回去,而至于他們是回自己的家鄉還是直接回去元軍當中朕不加干涉,而此事就交由甘愛卿去辦。”
趙昺此言一出,底下眾人尤其是巴雅爾心里頗為震撼,自古以來對待投降的人要么全部殺掉,要么就是打散安排于各軍中,很少有發盤纏讓其自行回去的做法。
謝枋德立即站了起來,出言勸阻道:“皇上,此事不妥,若放任投降的元軍離去,萬一他們又回到元朝軍中,我們豈不是放虎歸山,日后這些虎若反咬我們一口,豈不失算?”
趙昺卻搖了搖頭,說道:“謝愛卿的想法朕明白,但是朕有不同的看法,昔年諸葛孔明對孟獲七擒七縱,是何等的心胸與氣度,而也因為此孟獲最終才完全降服蜀漢。朕今日敢放了這些人,若他們再回到元軍當中,朕來日就一定會將其再次俘獲,直到完全臣服于朕為止!”
霸氣,何為霸氣?趙昺此時的話才叫真正的霸氣。
在場的所有將領都被趙昺的霸氣所折服,尤其是巴雅爾,看向趙昺的目光中充滿著敬畏與崇敬!
甘天龍站起身對趙昺行了個不太標準的軍禮,說了句“屬下遵命”。
其實在“宋兵操典”成書以前,趙昺就曾多次與甘天龍商討過書中的內容,也曾教過甘天龍這種新式的軍禮,雖然甘天龍并不以為這種軍禮比拱手禮更為隆重,但是趙昺堅持,他也只得跟著學了幾遍,此時行了出來多少還覺得別扭。
但是底下的將領們卻覺得頗為新鮮與好奇,而這個軍禮對于他們這些常年征戰,手上時時拿著刀槍的人來說,這種單手而行的軍禮卻顯得簡單易行。
趙昺也站起身給甘天龍回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微笑著對眾人說道:“剛才大家也看到我與甘愛卿所行的新式軍禮,大家回去就可以教你們下面的將士們練習,日后軍中將取消一切跪禮,只要行這個軍禮就行。另外關于軍隊重組問題,具體等甘愛卿將所有愿意留下來的人員數字和名單統計出來后在做安排。而關于獎賞,岳定北、劉東、楊西風你們三人將我們到臨安后所有將士的功勞統計出來,改日朕在論功行賞。今日就到這里,大家都回去休息吧。”
趙昺本想今日就將軍隊給安排好,但是還有很多事情都沒有統計出來,總不能在那里瞎安排,在加上這兩天大家都非常的疲勞,是以匆匆的說了幾句便趕回帥帳休息去了。
第二日一早,甘天龍就將人數全部統計上來,看著滿眼通紅的甘天龍,趙昺暗暗的點了點頭。
手底下能有這樣努力做事不辭辛勞的屬下,趙昺感到很欣慰與感動。趙昺看了看手中的統計名單,疑惑的問道:“只有三千人愿意離開?”
甘天龍興奮的答道:“回皇上,這三千人都是些老弱病殘,他們自覺在軍中日后也很難獲得軍功,才主動提出離去的。剩下的四萬七千人都自愿留下效忠皇上與大宋。”
趙昺點了點頭,笑著說道:“那太好了,我們現在正是缺人之際,有了這四萬七千人,我們就可以成為一軍,日后加以訓練,定能成為我軍的中堅力量。不過這些人還得甘愛卿你多做做思想工作,像昨晚的憶苦思甜會可以多開開。”
“‘憶苦思甜會’?皇上這個說法好,以后臣定當加倍努力,爭取早些將他們的思想全部轉到我們大宋這邊。”
“嗯,現在人員多了,你們政治參謀部也要多招募些人,朕允許你從這些降兵中優先挑選。另外你們政治參謀部以后要一分為二,一部為政治部,主管就叫政委,主要負責軍中的思想建設和軍紀作風建設,另一部為參謀部,主官叫參謀長,主要為日后行軍打仗做好參謀。這兩個部門都由你管理與統籌。”
“臣遵旨。”甘天龍激動說道。
“還有一事也是迫在眉睫,你要盡快招募些會醫術的人,成立軍醫部,并配些常用的解毒療傷藥隨軍帶著,以防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