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征服東夷,納入華夏版圖,李陵平等待之,只須坐等民族融合便可。
而東夷聯軍戰敗,大商抓獲的俘虜,李陵不能放虎歸山,而是仿效我革命先烈進行俘虜轉化,然後挑選一部分忠誠大商的東夷戰士,與商軍混編,鎮守被分割而成的五十多個小國。
剩下的大部分俘虜,李陵帶回了朝歌,編入了軍隊,一部分納入朝歌守衛軍,另一部分分散到各地總兵之中,俘虜轉化後進行混編。
當然,李陵也祭起了先烈們的另一殺手鐗,那就是政委制度。
這樣便能解決俘虜太多,大商內部政局不穩的問題,讓西岐不能趁“虛”而入。當然,欺負俘虜轉化,從打仗開始便進行了,已經有不少東夷族戰士加入大商軍隊中,而且表現的不錯。
因爲大商相對東夷來說國力強盛,人民富足許多,加上李陵一視同仁的待遇,以及立功封爵的保障,這些東夷籍戰士,對大商還是非常忠心的。
不過養軍太多,損耗國力,增加人民負擔。在古代,養軍隊,別說軍餉、賞賜,就只光是吃,在沒有化肥農藥的年代,是不夠吃的!
最常見的說法是十夫一兵,就是說在本土作戰的話十個農民就能養一個兵。同時還有一個說法是三夫一兵,就是說出徵作戰的話,每增加一個士兵就需要三個民夫負責後勤補給。
如三國時期,唐末藩鎮割據時期,都是十夫一兵的徵兵比例。平時期佔的比例就更小,有的都不到百分之五。
李陵當然不想增加人民負擔,他採取精兵+民兵相結合的政策。
《孫子》雲:“兵貴精而不貴多!”
曹操也是如此,地盤小的他,早期也是以精兵政策打天下,最後打下半個中國。三國時代人口比商朝多多了,李陵更要施行精兵政策了。
但是,“雙全難敵四手”,“亂拳打死老師傅”,精兵規模小,人數少了,不能以一當十,還需要輔兵來彌補這一補足,那便是民兵訓練制度。
大商的軍隊改革,已經按照秦國的軍功封爵制度施行了,而軍隊的架構與訓練,他也要仿照秦國精銳+“更卒”制度,秦國就是靠如此,以一國之力戰六國,纔打得天下的。
所謂更卒,類似民兵,就像現在的韓國,全民皆兵,連明星成年後也要服三年兵役才行。在韓國:韓國對男性實行徵兵制,20歲至30歲的男性公民必須服兵役,兵種不同,服役期限也不同,但期限最短的兵種也需要服役24個月。
大韓民國國軍各軍種兵役長度爲:陸軍及海軍陸戰隊24個月,海軍26個月,空軍28個月。“蓄意拒絕服役者”會被判刑監禁。
不過也有例外:對於身體檢查未合格者、體育或學業成績有特殊表現者、一些取得國外永久居留權且未在國內停留超過一年者可免除兵役。
如果上了大學,一般會在大二的時候辦理休學,然後去當兩年兵,接著回來繼續完成學業。也有人選擇畢業後考研究生,但研究生讀完後也必須服役。
只有那些有嚴重疾病或者爲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才可能減免兵役。服役期間訓練和日常生活都極爲艱苦,而每月的津貼摺合人民幣只有約180元左右。
泡菜國的兵役制度,韓國男藝人也無法逃避,這是韓國娛樂圈最恐怖的“潛規則”,在至少2年的兵役期間,韓星們星途之路勢必會有影響,所以很多男星都是對兵役深惡痛絕,想出形形色色的藉口來逃避兵役。
宋承憲、韓在石、張赫三位明星通過購買病人尿液裝腎病逃避兵役,被稱爲“腎病三人黨”。
宋承憲在事情敗露後,親撰公開信給韓國傳媒,信中承認一切,並公開向支持他的影迷道歉:
“由於入伍後,演藝生涯便要中斷兩年,有可能從此沒有機會拍戲,所以經過一番掙扎後,我做了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我深感抱歉。”
並說:“我樂於承擔後果,所有問題將遵從國家安排,如果依家需要我服兵役,我一定會去。”他受此事困擾而每晚失眠,體重急降了兩公斤,後來和權相佑商量後,終於作出這個決定。
有關人員透露,宋承憲爲了逃兵役一事感到非常自責,想到可能因此令演藝事業摧毀,便更加痛苦;但他的影迷獲悉事件後,對於宋承憲勇於承認錯誤,非常支持和同情。
後因宋承憲認錯態度好,又及時進了部隊,而且服兵役期間表現良好,也慢慢得到了大衆的諒解。
話說遠了,回說李陵施行後來秦國的“更卒”制度,於每年秋收完畢時,令各地徵召十四歲以上男丁,輪流集結後以爲更卒,然後進行“半月演兵!”
“古人云,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翻譯成白話就是:若不加整訓就驅趕他們上戰場的話,肯定會導致“覆軍殺將”的大敗,是在送他們去送死。
或者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平時多流汗,打仗少流血!”
四等不更爵位以下,都要參與“半月演兵”,包括普通14週歲以上男丁、公士、上造、簪嫋。
士,在商、西周、春秋爲貴族階層,多爲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後,逐漸成爲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
這裡的公士,與士人不同,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一級,即最低一級。有此爵之民,仍須服役,僅身份略優於無爵之人。他的來歷:“言有爵命,異於普通士卒,故稱公士也。”
上造,二等爵位,只高於公士。他的來歷:“造,成也,言有成命於上也。”上造之爵,可得兩宅地,配三頭牛,蓄隸兩人。
簪嫋:讀zan?niao,“駕駟馬者其形似簪,故曰簪褭也。”簪,用來綰住頭髮的一種首飾,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別在頭髮上,如簪子。此爵位,可在人髮髻、馬上加絲帶爲標誌。
“按照秦國制度,每個縣每個月百餘更卒受訓,春夏秋三季更能達到兩三百。一年下來就是兩千,整個南郡十八個縣,如此算下來,就有近四萬人,秦國有二十多個郡,那就是近百萬人!”李陵心裡算計之後,不能不令人倒吸一口涼氣!
他這下總算知道,秦國是怎麼懟贏長平四十五萬趙軍,又如何調用二十萬、六十萬大軍滅楚的了。
都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戰無不勝的百萬秦軍,就是由他這樣螻蟻般微小的更卒、士伍組成的啊!
話說,秦國的更卒制度是秦國強盛的一大原因之一,而更重要是商鞅變法,讓秦國最終走上了強、更強、最強的輝煌道路。
商鞅變法之前,秦最初的領地因爲在今天陝西省,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因此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
秦國是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嬴姓趙氏,據《史記》記載,秦、趙王室同出一祖,“秦之先爲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爲氏。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爲趙氏。”
上古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到戰國姓氏逐步統一,而一般以氏作爲單一的姓氏。秦、趙皆爲嬴姓趙氏,戰國末演變爲“姓趙氏”,故秦始皇當叫趙政而非“嬴政”。
後世出於誤解叫秦始皇爲“嬴政”。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奸臣趙高,也是嬴姓趙氏,和嬴政是親戚關係。
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養馬之功,將他們分封在秦,作爲周朝的附庸,讓其繼續嬴姓的祭祀。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爲諸侯,秦始建國,佔領了被戎人和狄人佔領的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因爲它地處偏僻,所以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纔開始改變。
秦國在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關東齊、楚、燕、趙、魏、韓這六個大國。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比關東各國晚了很久。
如魯國“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國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後186年。可是這時,秦國已使用鐵製農具,社會經濟發展較快,這不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產生過程,而且還引起社會秩序的變動。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下令廢除人殉的惡習。次年又遷都棟立。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徹底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秦孝公任他爲左庶長,開始變法。
這個變法說的太簡略了:“商鞅自魏國入秦,秦孝公任他爲左庶長,開始變法。”
其實商鞅變法前,秦國過得太屈辱了,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東敗於晉,西辱於戎”,所以才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