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當初決定入主江南,就是想割據東南一隅,形成隋唐魏三足鼎立之勢,一旦成勢,就會牽一髮而動全身,若隋唐大戰,李密則兵發中原,從東面牽制隋軍,而如果隋軍攻魏,唐軍則從西面進攻河東和關內,逼迫隋軍撤軍。
這其實就是當年魏蜀吳三國的翻版,形成了三足鼎立,對峙局面很可能就會延續數十年,這是楊元慶絕不願看到的結果,所以他必須在唐魏尚未結盟之前,打破三國鼎立的趨勢,先滅掉弱勢一方的魏國李密,使三國鼎立變成兩強對決。
但楊元慶也知道,就算唐魏尚未結盟,唐朝也會看出隋軍攻魏的危險和隋軍兵力不足的機會,他們會不會抓住這次機會?儘管唐朝已經露出怯弱之態,可能性不大,但在這種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上,楊元慶不想冒任何風險。
他招募新兵十萬,用來鎮守河東和河北,而大將秦瓊率領十萬大軍進駐關內道,加上會寧郡盛彥師率領的三萬駐軍,從東西兩線兵壓關中,迫使唐軍不敢輕舉妄動。
這只是戰略,而從戰術上,秦瓊也使用了和楊元慶事先商議的計謀,打出了金邊赤鷹軍旗,這就意味著楊元慶本人也在關內。
十三萬隋朝大軍兵進關內,磨刀霍霍,直指關中,使唐廷承受著極大的壓力,但另一方面,隋軍的強勢威脅也緩和了李氏父子間的尖銳矛盾。
李淵和李世民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李世民擅自離京去了扶風郡。名義上是去練兵,實際上是掌控住了扶風郡的五萬精兵,使李淵企圖軟禁李世民,徹底剝奪他軍權的計劃落空。
李淵惱火萬分,他一方面命駐紮在潼關的李神通接管駐紮在馮翊郡的三萬精兵,另一方面李淵又連發九道金牌命李世民入京,但李世民就是置之不理。
眼看唐朝高層矛盾即將激化。而隋軍的強勢進駐關內卻又暫時緩和了這個矛盾,李淵改封李世民爲西路軍元帥,算是勉強承認了他對五萬軍隊的掌控。。。。。。
扶風郡雍縣。這裡是扶風郡的郡治所在,李世民所控制的五萬大軍,除了長孫無忌率一萬軍駐紮在大散關外。其餘四萬大軍全部駐紮在雍縣附近,而李世民也不住在縣城,而是住在軍營內,牢牢控制住這支軍隊。
白色的帥帳內,李世民負手站在一幅巨大的木雕地圖前,久久沉思不語,儘管他不在長安,但他還是能從唐風手中得到最新的,包括李孝恭今天上午送來的緊急快報。
把各種零零星星的情報串起來,李世民似乎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危機。只是他還有一些事情沒有想通,他需要把思路整理清楚。
這時,房玄齡慢慢走到他身旁,低聲道:“殿下是不是覺得楊元慶並不在關內,金邊赤鷹旗只是隋軍的虛兵之計。”
李世民點了點頭。沉聲道:“我總覺得蕭銑和杜伏威這個時候聯合進攻李密有點怪異,似乎他們行動和隋軍進兵關內道有什麼關聯。”
“殿下爲什麼會這樣想?”
“我在想,爲什麼蕭銑和杜伏威不怕唐軍襲擊他們後路?結果李孝恭那邊傳來消息,徐世績率四萬大軍駐兵新野縣,距離襄陽不到百里,這就讓我忽然想到。蕭銑和杜伏威進攻李密,其實是楊元慶的安排,所以楊元慶來替他們解決後面唐軍的威脅,那麼,楊元慶真正的目標其實不是唐朝,而是李密,是這樣嗎?”
“殿下思維慎密,令人佩服!”
房玄齡由衷的讚歎一聲,又道:“其實我也覺得蕭銑和杜伏威聯合攻打李密有些蹊蹺,因爲在上一次對戰中,杜伏威和蕭銑也同樣損失慘重,連輔公佑也陣亡了,這才兩個月時間,杜伏威怎麼可能緩過氣來,再次進攻李密,所以蕭杜聯合,其實並非是他們本心,而應該是楊元慶強制他們出兵的結果。”
經房玄齡這一說,李世民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不過他還是有不解之處,他一指地圖上的青州道:“我唯一想不通的是,既然楊元慶要打李密,爲什麼不先取青州,隔著一個青州,他怎麼從北面出兵,如果兵入彭郡,他難道就不怕劉黑闥從後面襲擊?”
房玄齡淡淡一笑,“這就是楊元慶的高明之處,迷惑李密,以爲楊元慶青州未取,不會攻打江南,可是他卻忘記了最關鍵一點,忘記了楊元慶是怎麼取高麗的。”
李世民一驚,他連忙在地圖上細看,從隋軍的潞河軍港畫一條路線出來,他不由倒吸一口冷氣,這時,李世民一切都豁然貫通了,蕭杜聯軍不過是個誘餌,李密真正的危險是在水路之上。
“不行!”
李世民當即立斷道:“這件事要立刻通知李密,讓他防範隋軍從水路進攻。”
房玄齡嘆了口氣,“殿下,恐怕是來不及了。”
“這。。。。”
李世民的臉上露出失望之色,他憂心忡忡道:“如果李密被滅,那隋軍在東面就沒有了牽制,下一步,隋軍必將全部包圍關中,先生,我們危在旦夕啊!”
房玄齡緩緩道:“或許還有一策,可以挽回大局,就怕聖上不肯。”
李世民略一沉吟,眉頭皺了起來,“先生是說。。。出兵中原?”
房玄齡點了點頭,“出兵中原,逼徐世績回撤,這樣李孝恭就能從後面進攻蕭銑和杜伏威,挽回李密的頹勢,或許李密就還能有一線希望。”
李世民揹著手走了幾步,他也知道這個時候很難勸服父皇,但情況危急,他無論如何要試一試。
“那我給蕭相國寫一封信……十萬隋軍進駐延安郡,令長安也十分緊張,目前整個關中地區有駐軍十五萬人,除了馮翊郡的三萬軍和扶風郡的五萬精兵外,長安城還有八萬駐軍,由李孝基統領,駐紮在灞上。
另外柴紹率領三萬軍隊駐紮在上郡和北地郡,隴西郡和河湟一帶還有兩萬駐軍,二十萬大軍分佈在關中周圍,將關中防禦打造如鐵桶一般。
這天上午,早朝散了後,蕭瑀便疾步匆匆向李淵的御書房走去,他是在昨天很晚才接到李世民的親筆信,在信中李世民提到楊元慶很可能會從海路南下,襲擊江都城,儘管李世民只是猜測,但蕭瑀也覺得這種可能性很大,以楊元慶喜歡走詭計的性格,他極可能會走這一步棋。
更重要是蕭瑀贊成李世民的觀點,東方的李密極爲重要,保持三足鼎立,將有助於眼前的格局穩定,這一點蕭瑀必須要向李淵說清楚。
蕭瑀一路快走,走進了武德殿,不多時便來到了御書房前,他對門口當值的宦官拱了拱手,“請替我稟報聖上,就說蕭瑀有急事求見!”
宦官點點頭進去了,片刻出來道:“蕭相國,聖上請你進去。”
蕭瑀稍微整理一下衣帽,也略略理順了思路,這才走進入了御書房。
御書房內,李淵正和太子商議春耕之事,大唐各地嚴重缺少耕牛和馬匹,地方官紛紛向朝廷求援,李建成的意思是,能不能暫時向軍隊緊急借一些馬匹,春耕結束後,再把馬匹還給軍隊,這讓李淵很是爲難。
畢竟十萬隋軍在北方兵壓關中,要他爲了春耕把軍隊馬匹借出,這個恐怕不妥,李淵想了想道:“關隴都是冬小麥,春天不必耕種,就把關隴的耕牛和牲畜集中送去漢中和巴蜀,保證那邊能及時插秧,你看這樣行不行?”
李建成道:“或許我們可以向西蜀的羌人買一些黃牛,解燃眉之極,父皇覺得如何?”
李淵想了想,笑道:“這倒也可以,如果能問他們買到一些馬匹,那是最好不過了。”
“兒臣可以讓蜀中官員試一試。”
就在這時,蕭瑀快步走了進來,躬身施禮道:“微臣參見陛下!”
“蕭相國有什麼要緊事嗎?”李淵柔聲問,他一直很看重蕭瑀。
蕭瑀不敢說李世民寫信給他,尤其李建成在場的情況下,最好迴避李世民,他連忙道:“回稟陛下,微臣昨晚考慮,蕭杜聯軍攻打李密,極可能只是誘餌,微臣可以斷定,楊元慶已從海路出兵,從背後攻打魏軍,陛下,魏軍危矣!”
其實李密的重要性,李淵也知道,衆人在朝會上討論過,有了李密在東方牽制楊元慶,隋軍不敢全力攻打唐朝,這一點已是共識,李淵也微微嘆了口氣,“就算如此,恐怕也來不及通報李密了,從長安趕去江都,最快也要二十天,那時戰役恐怕早已經結束了。”
“陛下,還有辦法挽救!”
“什麼辦法?”李淵似乎感覺到了什麼,他警惕地看了蕭瑀一眼。
“陛下,我們可以出兵中原,逼南陽郡隋軍退兵,這樣荊王之軍便可以從後面攻打蕭杜聯軍……不可能!”
不等蕭瑀說完,李淵便毫無商量餘地的搖了搖頭,“我放棄這麼利益才和隋朝才簽了協議,我絕不可能毀了協議,讓楊元慶再抓住我們的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