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他們進了山坳,山坳里有個小小的村子,大概三十幾戶人家,倒是顯得甚是清靜。曾仲亮的同學見狀也不由微微驚訝的一把,緊緊是一山之隔,一面是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城鎮,而另一面卻還又些人家住著土房。
在周圍一些緩坡上,是村里人辛辛苦苦開墾出來的良田。山坡地自然顯得有些貧瘠。莊稼的長勢不是很好,地頭的莊稼,就跟一棵棵略顯高大微微泛黃的雜草似,中間稍好,大概還能有些收成。
這也是沒有辦法,都說靠山吃山,可是要是到了比較貧瘠的山嶺呢,你吃什么,只得開墾幾畝薄田,來維持生計。人們不懂呀,不知的哪里可以種莊稼,哪里不能,于是就找有樹生長的地方毀林開荒,結果呢,有些即使樹木生長的良好的土壤,莊稼卻是無法生長,這地就被廢棄掉了,植被一破壞,那大風一吹這沙塵立時就起來了。
隨著樹木植被的破壞,林地樹木儲備水分的能力自然也就沒有了,這樣一來土地反而越發貧瘠,漸漸的就給沙化掉了。而那些土壤肥沃一些的地區呢,人們看到了好處,開始欲求不滿,漸漸的林地銳減,沙塵開始蔓延。
也不要埋怨那些本分的老實人,他們也要活著呀,也要生存,若是家家都稱個幾百萬,誰還會跟那些山林過不去呀。要說他們破壞的又如何敵得過那些亂砍亂伐,在木材上牟利的商人,這些商人只要一句話,那樹木是成片成片的倒。
沙塵暴說白了,就是大自然對人類貪婪的一種報復手段。同學見狀不由略顯驚訝的看向了曾仲亮,曾仲亮只不過是回以一個微笑。同學指著山坡上的田地說道:“這地種不起來,還可以打獵呀。”
同學不了解情況,曾仲亮卻是清楚的很,因為他經常登山,幾乎對周邊的地形地貌了如指掌。這山林里,哪還有什么獵物可打,即便是見到極致兔子那就不錯了。
聽到同學的話,曾仲亮看著山坡上零零散散的田地樹木,平靜的說道:“在這里打獵,要是放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或許還有點戲,現在?”
說著曾仲亮不由搖了搖頭。誰說不是呢,不懂節制,過度的開發自然資源,總會有用光用凈的那么一天。現在講究排場,到哪個大飯店一點就是什么山珍海味,而且還吃不了多少,說白了,就是要個體面排場,甚至有些東西都吃膩了,見到沒反胃就不錯了。
這樣的體面還真是不敢恭維,就是不知道到他孫子或者重孫什么的那一代,會不會看見一根蘿卜絲,都會當成人間的極品美味(因為所有的動植物都吃光了,有根蘿卜絲,還不知道是花多少個億買來的呢)。
而他們的排場,恰恰縱容了那些利欲熏心的人。這些眼中除了錢還是錢的人,看到了利益,開始大肆的濫捕濫殺。禽流感什么的那都是小事,等到哪一天,人們把野生動物吃干凈了,那就真的離滅絕不遠了。
同學望著田地山嶺,不知在想些什么,忽然扭頭看著曾仲亮一臉平靜的說道:“走我們還是先去登山吧。”
說著徑自向前走去,曾仲亮見狀稍稍愣了一下,便跟了上去。二人就這么并排前行。突然同學扭頭問道:“你說幾十年或者幾個世紀之后,一只螞蟻一只蚊子什么的,會不會變成國寶呀?”
曾仲亮能說什么呢?說不會,還是說會?說不會就現在這勢頭,保不齊還真有那么一天。若說會吧,可是現在已經有些覺悟比較高的人意識到了后果的眼中性,充當了保護野生動物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的先鋒志愿者。
曾仲亮只好含糊不清的答復道:“這誰說的準呢,到時來看看不就清楚了。”
同學聞言一時沒反應過來,不解的看著曾仲亮說道:“什么回來,回到這里嗎?”
曾仲亮聞言笑了,不由打趣道:“你幾十年后回來看看我信,可要是幾個世紀就……”
同學聞言哈哈笑了,隨即說道:“你是不是看鬼片看多了。”
曾仲亮則是看著同學神秘一笑道:“這神神鬼鬼的,誰能說的清,也能弄明白。”
同學聞言立時來了興致,情不自禁的接口道:“怎么弄?你不會是說死了以后就清楚了吧。”
曾仲亮聞言笑道:“對頭。”
同學聞言也笑了。看著不遠處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曾仲亮的心理也隱隱有著一絲擔憂。要是因為人類,所有的動植物都滅絕,這個世界就徹底毀滅了,而劊子手就是始作俑者的人類自己。
你想呀,如果沒有昆蟲,沒了飛禽走獸,花草樹木如何能夠授粉,那自然就沒有了果實種子。大多數花草,只有五六個月的存活期,到時就真的再也張不出來了。
有人也許會說,那就留著昆蟲,留下昆蟲是錯,到時昆蟲沒有節制的大肆泛濫繁殖,草木啃食一空,一樣是白搭。或許有人會說那就留些有用的。那什么是有用呢?蝴蝶可以傳粉,但是他們的幼蟲卻是要啃食植被。
蜜蜂能夠傳粉,卻沒有疏松土壤消減腐葉尸骸的能力,蒼蠅是很煩人,但是它的幼蟲卻是地地道道的清道夫。蟑螂可恨吧,在自然界里卻是同樣扮演著清道夫的角色,以避免花草樹木的瘋長。
有人還或許會說那把蟑螂都消滅了,不是很好嘛。好?好花草樹木能生長多久,大地里的營養資源是有限的,所有植被一起瘋長,資源用光了它們怎么辦,能做的大概就只有等死了。
而且蟑螂體型較小,能夠進到一些動物無法抵達的縫隙,從而讓資源不至于輕易浪費掉。大自然中存在著千姿百態的生靈,自然有著他們存在的道理。
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因為絕對的極端,是無法生存的。這大概就是老祖口中所說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最好的詮釋。
節制是美德,同時也是最好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