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夢臣老弟,什么風把你吹到這來拉?”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正堂,桂良正一臉開心的迎接吳可這位不速之客的突然到訪,眉梢眼間都是掩飾不住的喜悅。
“哈哈,總理衙門這么大的牌子擺這這里,我要是不來拜拜碼頭,以后的日子可不好過啊!”吳可滿臉輕松跟著調侃了句。
“這話怎么說的,有我桂良在衙門里還有人給老弟你找不痛快不成?”
桂良雙眼圓瞪,裝出一副兇神惡煞的摸樣惡狠狠道,看得周圍的總督衙門官吏好一陣咂舌,沒想到自己老大跟兩廣總督的關系竟好到這份上。
“說笑了說笑了,兩廣地處南方沿海地區,與各國洋人打交道的地方多得很,以后也少不得要麻煩總理衙門的各位同僚!”吳可輕輕一笑沒接這話茬,抬眼望了一圈正堂里來來往往的官吏輕松轉移了話題。
桂良笑了笑也不說話,熱情的邀請吳可參觀新設的總理衙門內部,吳可欣然應允起身著著桂良向衙門后院說說笑笑行去。
總理衙門位于北京東堂子胡同,原為大學士賽尚阿的宅邸,于設立的同年改建。總理衙門的東半部為大清最早的外語教學機構京師同文館(今北京大學外語學院前身),西半部為各部院大臣與各國使節進行外交活動的場所。
總理衙門的成立也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朝廷認為同外國關系僅是“理藩而已,無所謂外交也”。俄國使臣來華,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國均由禮部接待辦理。
等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由兩廣總督專辦與歐美國家的交涉,特加欽差大臣頭銜,稱“五口通商大臣”。
咸豐十年《天津條約》簽訂后,各國在華設使館、駐使節。他們為了控制朝廷中摳,不愿意以“蠻夷”的身份同帶有封建社會衙門習氣的朝廷所轄外交機構“理藩院”打交道,同時認為地方總督無權處理涉外事務,多次要求建立專門機構對待他們這些列強使節。
1860年11月,英法聯軍依約從北京撤走,使恭親王奕訢大喜過望,在奏折中說:“該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猶可以信義籠絡,馴服其性,自圖振興”,勸咸豐帝“盡可放心”回鑾。
1861年1月,奕?再上《統籌洋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請求建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有效地辦理洋務和外交事務。奏折指出:“近年各路軍機絡繹,外國事務,頭緒紛繁,駐京以后,若不悉心經理,專一其事,必致辦理延緩,未能悉協機宜。”1861年1月20日得到咸豐帝批準。
這就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建立的原由和經過,基本沒費什么周章。吳可跟隨桂良參觀衙門里的一個個部門,對于總督衙門的權力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直屬機構有英國、法國、俄國、美國、海防五股,另有司務廳、清檔房、電報處等機構,下屬機構有同文館、海關總稅務司署,還管轄南、北洋通商大臣,選派出國公使等,也有自己的銀庫,可謂權勢滔天。
吳可進一步了解總督衙門各部門的職能以及職權范圍,在桂良的示意下都得到了滿意回復。
英國股主辦與英國、奧地利兩國交涉事務,兼辦各口通商及各關稅事務等事;法國股主辦與法國、荷蘭、西班牙、巴西四國交涉事務,兼辦管理保護教民及招用華工等事;俄國股主辦與俄國、日本兩國交涉事務,兼辦陸路通商、邊防疆界、外交禮儀、本衙門官員的考試任免、經費開支等事;美國股主辦與美國、德國、秘魯、意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時、丹麥、葡萄牙交涉事務,兼管海防設埔,保護華工等事;海防股主辦南北洋海防,包括長江水師、北洋海軍、沿海炮臺、船廠以及購置輪船、槍械、制造機器和置辦電線、鐵路、礦務等事。
司務廳主管收發文件、呈遞折件等秘書性質的事務工作;清檔房主管繕寫文件及保管檔案等工作;電報處主管翻譯電報等工作。
總理衙門還下設南、北洋通商大臣。
剛開始南北洋大臣為專職,由買,辦化的官僚薛煥、崇厚任職,后分別由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兼任。但是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與總理衙門在業務上的關系是平行的,只是在遇到疑難問題時,可與總理衙門咨商,由總理衙門備顧問和代奏朝廷。
朝廷一開始設立總理衙門時,又在其下設三口通商大臣駐天津,管理天津、牛莊(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煙臺)三口與外通商事務。
另外,道光二十四年(1844)設立的五口通商大臣(曾駐廣州、上海,管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對外通商、交涉事務),1861年也列于總理衙門之下,并逐漸擴大職權,增管東南沿海及長江沿岸各口岸,兼辦海防和其他洋務,實際成為南洋通商大臣。
總理衙門主要負責外交事務的執行而非決策,決策的權力主要掌握于皇帝(實際上是兩宮太后)以及軍機大臣決定,但因為此時負責的恭親王和文祥都具影響力的軍機大臣,因此其提案大多能獲通過。
而在1860年代在恭親王領導下,總理衙門在外交事務的處理上有較多的發揮,包括處理《天津條約》之后的善后事宜等等涉外事務。
吳可跟著桂良在總理衙門好好溜達了一圈,回到衙門正堂的時候,竟然一下子碰到了洋務派兩位旗幟性大佬,左宗棠跟李鴻章!
“季高兄你怎么來了?”
吳可很是詫異的問道,不過很快便反應過來一拍腦袋,不無自嘲道:“瞧我這記性,季高兄可是堅定的洋務提倡者,來總理衙門也不希奇!”
“夢臣你怎么也在這里?”
左宗棠好奇的睜大了眼睛,并不高大卻給人以強壯印象的身子也快步走了過來,一把抓住吳可的手猛搖了搖。
兩人是共事多年的老熟人了,從張亮基還在湖廣總督任上便開始共事,然后跟隨張亮基一起赴任河南,又同時跑到淮北擔任軍政要職,一直等到張亮基臨危授命擔任閩浙總督后才分開。
不過就算如此,他們之間的聯系也從沒中斷過,每月一到兩封書信往來已成常態,關系沒有因為距離的拉長而又任何冷淡跡象。
吳可在擔任兩江總督期間,與當時擔任浙江巡撫的左宗棠保持密切聯系,聯手對付太平軍的小部騷擾。
后來左宗棠改任福建巡撫,兩人之間的互動聯手才消停下來。而等到吳可調任兩廣總督,左宗棠跟著升任署理閩浙總督后,兩方之間的直接聯系又跟著密切起來,在軍事,政治,經濟,民生以及涉外事務上有許多合作。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福建也是山多水多田地少,是大清勞務輸出的主要沿海省份,與各國洋人打交道的機會一點都不比吳可少,在這期間深受歐美列強各種思想觀念影響,又直面感受列強船堅炮利的威脅,認為大清已經到了必須革新才能繼續延續下去的時候,響應此時突然興起的洋務風潮成為堅定的洋務派骨干之一,并且還不遺余力勸說吳可想把他也一起拉入洋務派陣營。
當然他受到的限制比吳可要大得多,不說福建早已不復兩宋時的繁榮昌盛,單單浙江軍權落于湘軍之手對他而言就是個不小打擊。沒了軍權就意味著他對浙江的掌握被嚴重削弱,根本就搞不到多少財政資金支援他的大搞洋務思想。
所以,老左對于吳可能在瓊崖發現巨型鐵礦,而且不聲不響就開始了大搞洋務羨慕不已,這次回京除了規定的述職程序之外,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爭取一干洋務派大佬的支持,調動各地富余資源開始他設想中的洋務浪潮。
不得不說,左宗棠在原本歷史上能成為同治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而且還立刻千古流芳的赫赫戰功,其膽魄見識都是這時代清人中的佼佼者。
抵達京城這么長時間了,吳可不可能沒跟左宗海會過面,會面期間為了將吳可拉上洋務派這艘戰船,可沒少向吳可兜售他的想法和理念。
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福建想要發展起來不能模仿內陸地區,兩宋時期福建的繁榮昌盛已經很好的給后來者指明了道路,想要發展福建唯一可行之路便是大力發展海上航運。
在此列強環侍之時,單一的海上商路很不保險,必須得有一支實力強勁的水師作為保障。
福建此時雖然也有水師,但那戰斗力真心不敢恭維,只能沿著海岸線在漁民跟前抖抖威風,跟洋人的軍艦一比好似壯漢跟前還沒長大的小豆丁,于是他便萌發了在福建搞船政的大膽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