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1節 政府改革

政府改革的事情,讓朱祁鈺在短短五年內仿佛變了個人一樣。對于這個已經進入了而立之年,正在向不惑前進的皇帝來說,五年的時間不算短,但同時也不算長。對于一個將征戰視為自己使命的皇帝而言,在國內的五年時間確實讓他覺得很漫長。不過,對于一個需要學習更多的治國手段的皇帝來說,五年的時間,卻又顯得太短了。

五年的政治改革中,朱祁鈺從學生變成了主導者,當于謙一步步的將治理國家的重任交給了皇帝時,朱祁鈺感到了很大的壓力。雖然,在知識系統上,朱祁鈺比于謙提前了幾百年,但是在管理國家的能力上,朱祁鈺仍然遠遠不如于謙。特別是在這五年的政治改革中,朱祁鈺已經深刻的體會到,做一個管理國家的皇帝要遠比做一個率軍征戰的皇帝更為困難。得天下容易,守天下難,這句話他算是徹底的明白了。要擊敗一個敵人并不難,但是,要保證不被敵人給擊敗,那就太困難了。特別是當這個敵人就是自己的時候,那就要戰勝自己,而戰勝自己,遠比戰勝其他的任何一個敵人都更為困難!

從本質上講,朱祁鈺是一個將征戰放在了首位的皇帝,在他的眼里,打天下就是一切,不過,他卻更清楚,如果打下了天下,卻無法守好天下的話,那么,打下的天下就沒有任何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是更大的拖累而已。他不得不強迫自己去學習守天下的本事,同時,也不得不強迫自己去熟悉該怎么將打下的天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五年的政治改革中,朱祁鈺做的事情遠遠不止為帝國建立一套更完善的行政與管理系統。從多個方面講,這五年中,朱祁鈺為帝國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在此之前,雖然明帝國的鐵騎已經征服了半個世界,但這也僅僅只是征服而已。要在征服之后保證今后的穩定與利益,那么就還需要做很多的事情,而僅僅是依靠軍隊的征服是永遠不夠的。當然,這一切還得從國內開始,只有一個穩定的,強盛的帝國,才是控制世界的基礎,所以,在朱祁鈺擬定治國方略的時候,將國內的穩定,發展等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政府改革是治理國家的基礎。早在平定了京城叛亂之后,朱祁鈺推廣新政的第一個措施就是改組政府,趁著那些反對新政的舊黨在叛變中都被鎮壓下去的機會,朱祁鈺手握兵權,首先就對舊的政府制度動手開刀,解散了六大部門,成立新的內閣政府,由十多個規模較小的內閣部門管理國家。另外,設置內閣總理,使原本只作為皇帝參謀機構的內閣成為了國家的最高行政機構。當然,這一來,除了內閣總理的權力得到了提高,成為了類似與之前的丞相之外,其他各部的大臣的權力都得到了極大的削弱,再也無力對抗皇帝,反對新政了!

從這里看得出來,朱祁鈺的第一次政府改革的目的是要鏟除新政的障礙,其中驅逐舊臣,重用新人,分化內閣大臣權力,這些都是為了保證以皇帝為核心的新政能夠在全國得到推廣。當然,地方政府的改革也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內閣政府在推廣新政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比如,在當時,為了能夠讓新政在政府中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朱祁鈺空出了很多內閣大臣的位置,只設置了副臣,也就是各部的副部長。而這些副臣都是朱祁鈺的學生,同時也是新政的堅定擁護者。顯然,由這些年輕人當權,為了對抗舊臣集團,他們必然圍繞在皇帝的周圍,借助皇帝的支持,鞏固自己的地位。

這些政策,讓朱祁鈺與年輕大臣們之間形成了一種類似于同盟的利益關系,皇帝將這些年輕官員當作了手里的武器與工具,反之,年輕官員則將皇帝當作了他們的靠山。兩者都配合,讓新政在十多年的時間里迅速的推廣,并且很快就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并且廣泛為百姓所接受,成為了帝國發展的最大動力!

不過,這種制度也有自身的缺陷,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內閣總理大臣的出現,實際上是讓帝國多了一個類似于丞相的人物,而相權與皇權本身就是矛盾的。在于謙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的時候,這個問題還不明顯,畢竟于謙并無奪權的任何想法,同時,于謙本人也是新政的擁護者,是皇帝的擁護者,他沒有任何理由要與皇帝爭奪對帝國的控制大權。不過,誰能保證在于謙之后,就沒有其他的“丞相”來與皇帝爭權嗎?

這個問題是顯而易見的,畢竟于謙已經老了,經歷了這十多年的風雨,他已經從一個意氣風發的中年人變成了一個老頭。再偉大的人,能夠戰勝所有的敵人,但是卻永遠無法戰勝時間,任何人在時間面前都會失敗。當然,于謙也不例外,他可以陪伴著年輕的皇帝走過最為艱苦的歲月,可以輔佐皇帝戰勝任何一個強大的敵人,但是當蒼老到來的時候,于謙也只能倒下!

可以說,當時政府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控制住內閣總理大臣手里的權力,不僅僅朱祁鈺這么想,于謙也是同樣的想法。歷史上對于謙的評價很多,所以也就不多說了。在兩人都認識到,如果內閣總理大臣的權力過大的話,這對帝國的穩定將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因此,兩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用了兩個重要的辦法。

一是再次改變政府結構,通過新增加部門來削弱內閣總理大臣對各部門的影響。當然,其中有一點是沒有改變的,那就是各部門的部長除了接受內閣總理大臣的直接領導之外,還直接向皇帝負責。換句話說,內閣總理大臣并沒有辦法直接控制內閣的各個部門,在內閣大臣都有權力向皇帝提請奏章,以及稟奏國務的情況下,內閣總理大臣實際上就成為了被皇帝安排在了內閣中的大管家,如果內閣總理大臣想要與皇帝爭權的話,那么他首先考慮的就應該是怎么去對付下面的那些大臣,以及繞過皇帝對內閣的控制。顯然,這本身是不可能的,因為不管是誰,絕不可能控制所有的內閣大臣,皇帝也不例外。顯然,這一辦法實際上是加強了內閣政府的權力平衡,在增設了更多的部門,更加細化了各個部門的權限之后,任何人在內閣中都無法擁有絕對的控制大權了。

二是改變內閣總理的任命,監督辦法。以往,內閣總理是由皇帝任命,然后在貴族議院走了個表決的過場之后,就可以上任了?,F在,朱祁鈺取消了貴族議院在這一事上的權力。內閣總理直接由皇帝任命,并且直接向皇帝負責。作為交換條件,朱祁鈺將罷免與彈劾內閣總理大臣的權力分了一半給貴族議院,即貴族議院有權力提出罷免與彈劾內閣總理的議案。該議案在議院通過之后,將直接呈交給皇帝,經皇帝批準,就能罷免內閣總理大臣。當然,如果皇帝愿意的話,也可以直接罷免內閣總理大臣,并且任命新的內閣總理大臣。而這么做的目的,除了將內閣總理完全變成皇帝在內閣政府中的大管家之外,還有一層意義。那就是,將議院完全設置成為了內閣的監督機構,內閣總理大臣也將受到議院的監督!

采用了這兩個辦法之后,內閣總理大臣的權力實際上受到了更大的限制,而且其在政治上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梢哉f,于謙是帝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位內閣總理大臣。在他的那個時代,帝國的內閣總理大臣,實際上就是帝國的二號元首。這雖然與帝國當時的情況有一些關系(沒有太子,也就沒有副元首),但這也是皇帝對于謙的信任所產生的直接結果。顯然,在于謙之后,絕對沒有第二個內閣總理大臣還能夠得到皇帝的完全信任。比如,朱祁鈺在親征的時候,就將帝國的的所有權力都交給了于謙,這需要多高的信任?顯然,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殊的歷史人物決定了這一特殊的現象,而在此之后,就絕不可能出現類似的事情了!而朱祁鈺這次通過兩個主要的手段來限制內閣總理大臣的權力,實際上,就是要為于謙的離任做好準備。當時,皇帝才三十六歲,而于謙已經有六十多歲了,顯然,這個皇帝最為依賴的助手不可能陪伴他走完這一生,那么,于謙離任之后,自然需要有一個更為有效的手段來約束內閣總理大臣!

如果看得更深一層的話,這次的政府改革本身還是為了強化皇權??梢哉f,在第一次政治改革之后,內閣總理大臣已經成為了皇權的最大威脅者,或者說是約束皇權的最大力量。顯然,在于謙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的時候,這個問題并不存在,因為他本人就是皇權的擁護與支持者??捎谥t之后,問題就沒有這么簡單了。新任的內閣總理大臣必然是年輕官員,顯然這些有新思維的年輕官員不一定會繼續支持皇權,特別是在資本經濟大規模發展的時候,資本家已經成為了帝國政府中的主宰力量,為了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如果在皇權與資本發生了沖突的時候,顯然,這些資本家的代言人就不會衷心的擁護皇權了。因此,在無法保證今后的內閣總理大臣能夠擁護皇權的情況之下,唯一的辦法就是限制內閣總理大臣的權力,削弱內閣總理大臣的影響力,以此來保證皇權!

當然,要鞏固皇權,僅僅是依靠削弱內閣總理大臣的權力是不夠的。從政府改革的各個政策來看,比如擴大政府規模,限制官員經商,清查官員資產等等政策來看,這些其實都是在鞏固皇權。不過,也正是如此,才導致這次的政府改革困難重重,五年時間,也許還僅僅只是個開始而已。而且,從這次改革一開始,就遭到了眾多人的反對,特別是其中對政府官員的兩點限制,更成為了爭論的焦點。

一是限制官員經商,這是朱祁鈺堅決要完成的改革任務。寡頭商人集團能夠在帝國造成那么大的危害,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這些商人在政府中有代言人,因此他們可以控制一些政府官員,從而為自己牟取高額利潤。而這種官商勾結的現象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了,顯然,這對新的資本經濟是沒有半點幫助的。朱祁鈺在政府改革的初期就提出了這一點,即任何人在成為政府官員的時候,都得放棄一切商業活動。為此,朱祁鈺甚至讓錢廣入專門成立了一個官員委托基金,由該基金委托管理官員的財務。當然,這個政策本身是好的,不過在當時卻直接涉及到了官員的基本利益,因此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即使最后朱祁鈺強行推廣了這一政策,甚至不惜辭退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官員,不過,真正完善這一制度,恐怕還要等到數百年之后了。

二是清查官員資產。這是個讓所有人都頭痛的問題,廉潔的官員并不擔心,不過,又有幾個官員能夠做到真正的廉潔呢?而通過南昌案,廣東案(柴氏家族案),朱祁鈺對貪污官員是深痛惡絕的。當然,因此而引發的大案并不少,甚至在朱祁鈺下令凍結所有官員在銀行的存款,并且動用帝國警察部隊開始徹底清查官員資產的時候,還有不少的官員因此而自尋短見呢!

不管怎么說,朱祁鈺在國內用了五年的時間來改組政府,這一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這也是鞏固帝國基礎的必要措施。如果沒有一個完善的,高效的,廉明的政府,那么就沒有辦法推動帝國發展。當然,在更大的程度上,朱祁鈺實際上將政府當作了自己手里的工具,沒有好的工具,怎么來構建他理想中的帝國呢?

第29節 大洋風情第15節 皇帝的婚禮第56節 摧枯拉朽第70節 顧成林的婚事第27節 大工業第38節 騎兵火力線第11節 引導第18節 楊天奉來報第25節 西行第49節 大展神威第41節 越后大捷第30節 一潰千里第38節 大軍圍城第63節 炮轟伊斯蘭堡第67節 真正的實力第34節 軍神真面目第57節 整合浪潮第25節 掩殺第32節 整軍勵馬第1節 第五重騎兵軍第50節 不完全的勝利第18節 驚迅第19節 姻盟第2節 初次交鋒第1節 捷報連連第37節 越后之戰第36節 收買第57節 整合浪潮第62節 系鈴解鈴第19節 權柄第15節 憤怒的也先第46節 胡志的奇跡第37節 新年禮物第40節 天下第一店第38節 皇帝的恩賜第29節 大洋風情第9節 決死之戰第28節 華僑航海家第3節 惑敵第13節 戰爭債券第17節 保險公司第73節 前進的步伐第3節 大軍北上(一)第6節 新朝第39節 日本使臣第42節 軍械革命第46節 上野泥潭第25節 橫掃南洋第10節 朝廷改制第37節 最后的戰斗第37節 新年禮物第6節 新朝第4節 戰爭警報第31節 驚世寶藏第36節 緊縮防線第21節 兵逼宣府第63節 美酒與棍棒第65節 騷動第59節 奧斯曼艦隊第58節 圍困第17節 臨陣倒戈第80節 炮轟倫敦塔第66節 毒計第44節 主動迎敵第49節 開學第29節 大王子第46節 賭徒第1節 軍紀第29節 全面反擊第47節 日本的雪第35節 陣前博弈第10節 日本王第9節 大軍出發第31節 意料之外的難題第5節 對策第30節 血色沙漠第11節 血海中的江戶城第32節 皇帝的戰爭宣言第11節 引導第36節 圍攻德里第54節 增援第44節 頑固的敵人第39節 時間差第36節 商業聯盟第44節 寶藏之城第12節 經濟大臣第40節 天下第一店第59節 萬炮齊鳴第33節 秘密警察頭子第1節 將軍請辭第18節 暴亂第34節 南征北伐第1節 宣府振兵(二)第24節 情致第17節 開拓者第2節 狡猾的阿巴克第56節 偷襲青梅城第42節 軍械革命第8節 王室斗爭第8節 海上戰神
第29節 大洋風情第15節 皇帝的婚禮第56節 摧枯拉朽第70節 顧成林的婚事第27節 大工業第38節 騎兵火力線第11節 引導第18節 楊天奉來報第25節 西行第49節 大展神威第41節 越后大捷第30節 一潰千里第38節 大軍圍城第63節 炮轟伊斯蘭堡第67節 真正的實力第34節 軍神真面目第57節 整合浪潮第25節 掩殺第32節 整軍勵馬第1節 第五重騎兵軍第50節 不完全的勝利第18節 驚迅第19節 姻盟第2節 初次交鋒第1節 捷報連連第37節 越后之戰第36節 收買第57節 整合浪潮第62節 系鈴解鈴第19節 權柄第15節 憤怒的也先第46節 胡志的奇跡第37節 新年禮物第40節 天下第一店第38節 皇帝的恩賜第29節 大洋風情第9節 決死之戰第28節 華僑航海家第3節 惑敵第13節 戰爭債券第17節 保險公司第73節 前進的步伐第3節 大軍北上(一)第6節 新朝第39節 日本使臣第42節 軍械革命第46節 上野泥潭第25節 橫掃南洋第10節 朝廷改制第37節 最后的戰斗第37節 新年禮物第6節 新朝第4節 戰爭警報第31節 驚世寶藏第36節 緊縮防線第21節 兵逼宣府第63節 美酒與棍棒第65節 騷動第59節 奧斯曼艦隊第58節 圍困第17節 臨陣倒戈第80節 炮轟倫敦塔第66節 毒計第44節 主動迎敵第49節 開學第29節 大王子第46節 賭徒第1節 軍紀第29節 全面反擊第47節 日本的雪第35節 陣前博弈第10節 日本王第9節 大軍出發第31節 意料之外的難題第5節 對策第30節 血色沙漠第11節 血海中的江戶城第32節 皇帝的戰爭宣言第11節 引導第36節 圍攻德里第54節 增援第44節 頑固的敵人第39節 時間差第36節 商業聯盟第44節 寶藏之城第12節 經濟大臣第40節 天下第一店第59節 萬炮齊鳴第33節 秘密警察頭子第1節 將軍請辭第18節 暴亂第34節 南征北伐第1節 宣府振兵(二)第24節 情致第17節 開拓者第2節 狡猾的阿巴克第56節 偷襲青梅城第42節 軍械革命第8節 王室斗爭第8節 海上戰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兴县| 定州市| 中江县| 淮阳县| 定襄县| 博罗县| 福海县| 咸宁市| 横山县| 双辽市| 玉山县| 尖扎县| 绍兴市| 开化县| 常德市| 金溪县| 乳山市| 宁津县| 宿松县| 开鲁县| 疏附县| 张掖市| 哈尔滨市| 沈丘县| 延吉市| 七台河市| 黄山市| 正宁县| 安顺市| 徐州市| 台东市| 临沧市| 德兴市| 漾濞| 舞钢市| 和平区| 安仁县| 沅江市| 浦江县| 安岳县| 肃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