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X李世民 129 使奸
129 使奸
在突利的指點下,雙方的侍衛分別給他和長孫順德奉上一張弓和三支箭——那三支箭里卻有一支是去掉了鐵鏃的箭頭——,還在額頭眉心之處以朱砂點了一個小圓點。
眾人見他有這許多古怪的要求,正不明所以,又見他一擺手上弓箭,朗聲說道:“我們就只比三箭,看誰能率先把去掉了箭頭的那一支箭射中這里……”他往額頭眉心處那朱砂圓點虛指了一下,“……誰就算贏。射中身體其他部位,或者是以沒去掉箭頭的其它兩支箭射中額頭眉心,都不算贏。”
眾人聽罷,這才稍稍明白突利的用意:他這是既要有沙場實戰打斗的效果——甚至是比實戰更難,因為實戰之中只要能射中敵方身上的要害部位就能取勝,這里卻非命中額頭眉心那一小點都不算是贏——,但又不能當真傷了對手——他這樣規定只能用去掉箭頭的那一支箭來射中額頭眉心,則那一箭即使命中了也會因為箭頭是鈍的而不能插-進腦殼里去。當然,其余兩箭還保留了箭頭,雖然雙方是抱著比試而非真的沙場對敵的心思來對陣,不會故意以那帶著箭頭的兩箭去射對方的額頭眉心,但這兩箭當真射在身上其它要害部位,也是足以致命的。這樣就還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沙場實戰打斗的兇險,算是盡可能逼真地模擬出實戰之時所需具備的精良箭術——不但要射中對手,還要避免被對手射中,而且要防避的不僅僅是額頭眉心之處,還要確保身上各處要害都不被射中。
眾人見他如此“用心良苦”的安排,暗暗點頭之余,卻也暗暗的警惕:看來這突利王子雖然是臨時“換馬”,以自己代替那所謂的親隨上陣,又臨時把向著靶子放箭的比試方式改為模擬沙場實戰打斗,但他仍然是更有備而來的一方,仍然是更胸有成竹的一方,恐怕他真的是在箭術之上——至少他對自己是深信不疑的——實力更強的一方啊!
只是事已至此,明知對方把局都設好了,自己一方也無法不按著他們的安排一步步地踏進去。唯有指望長孫順德這的確算得上是“箭神”長孫晟的半個傳人,能代表全體千牛備身、進而代表全體的大隋宮廷侍衛,憑著過硬的實力,戰勝對手,維護千牛衛、乃至驍果軍的榮譽!
場上眾人無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萬眾矚目,都聚焦在長孫順德身上。只見他一手挽弓,一手執箭,臉容沉靜,鎮定如恒,確實頗有臨危受命的大將之風。
突利和長孫順德分別坐在兩匹馬上,各自退開到相距百步之遙的地方(按:古代的“百步”大致上相當于現代長度單位計算的70米),彎弓搭箭,同時瞄準了對方。他們二人都在右手四根除拇指之外的手指的三處指縫之間夾著那三支羽箭——這樣就省去射出一箭之后再從背在身后的箭囊里抽出另一箭所要耗費的時間,也就能更快地搶在對手瞄準自己之前發箭,才更有機會率先射中對方——,其中去掉了箭頭的那支箭都夾在最下方之處。
兩人瞄準了對方,但一時之間誰都沒有搶先發箭。這第一箭可以說是最關鍵的,因為以現在三箭都夾在指縫間的情況而論,一箭發出,幾乎是馬上就能緊接著發出第二、第三箭,片刻便可決出勝負。第一箭發得好不好,往對方身上哪個部位射去,才能使對方只顧得上閃避,從而延誤了發出第二箭的時機,再進一步使最后那決定輸贏的第三箭也無法趕得上發出而只能被動地承受自己的攻擊呢?他們這場上比試的二人心中正急速地盤算著這些,場外圍觀的眾人也各自作著猜測,焦慮萬分地靜候著他們的實際行動。
終于,兩人手上的弓弦幾乎是同時響起“嗖”的一聲,兩箭分別從二人的弓箭之上迸射而出,直向對方急奔而去。
所謂“快似流星,急如趕月”,二人之間雖然相距有百步之遙,但這個距離對弓箭而言完全是眨眼可至。眾人其實是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的,只覺眼前一晃,突利手上的箭矢竟已“嗒”的一聲輕響射中了長孫順德的額頭眉心!眾人不由得“啊——”的驚叫起來,只道突利竟敢當著在場有上萬之眾的隋室宮廷侍衛的面,以帶有鋒銳無比的箭頭的利箭射向長孫順德的額頭眉心。
在這一瞬之間,他們只顧得上震驚,根本來不及感到憤怒,也更加沒時間去細想,為什么突利如此膽大包天——他應該知道,即使以他是突厥王子之尊,但明明是他自己立下了規矩,只能用那唯一一支去掉了箭頭的箭矢去射對方的額頭眉心,他卻上來放第一箭就違反了這規矩。他這樣做雖然是可以一箭射殺長孫順德,但在場是大隋這邊人多勢眾,又是占著道理,一怒之下不把他、乃至他帶來的一眾親隨斬成肉醬、為長孫順德報仇雪恨那才怪了。
然而,眾人也隨即見到,長孫順德被那一箭命中額頭眉心之后,只是被那一箭的沖力撞得往后仰了一下頭,那一箭并沒有插-進他腦殼里去就已經跌落下來,他頭上一點都沒受傷,更不要說會有性命之憂了。眾人見此異狀,那“啊——”的驚叫在尾音之處已轉作“咦——”的一聲。上萬對眼睛定神往跌落在地的箭矢看去,這才注意到那分明是一支已經去掉了箭頭的箭矢——原來,突利第一箭就已經把去掉箭頭的那一支箭射出,憑著攻其無備而一箭中的,命中了長孫順德的額頭眉心處畫上的朱砂圓點!
眾人再回頭看向突利,卻見他輕扭腰肢,不費吹灰之力便避開了長孫順德向他射去的第一箭。
大家怎么也想不到這場比箭竟然才發了一箭就已決出勝負,一時之間都怔立當場、作聲不得。到底長孫順德是當事人,最早醒悟過來,怒不可竭的伸手一指突利,喝道:“你使奸!”
突利臉上卻掛著那自進入這毬場以來就一直都有的悠然自得的笑意,慢慢地垂下執著弓箭的雙臂,道:“我怎么使奸了?”
“不是說好了比三箭的嗎?你怎么不按規矩,第一箭就已經放出去掉箭頭的那支應該是第三箭才放的箭?你是乘我不備才能射中我的,你這不是使奸,還能是什么?!”
突利卻仰頭哈哈大笑了起來:“什么不按規矩?我可只記得自己說過,誰能率先把去掉了箭頭的那一支箭射中這里……”說到這里,他又重復了一次剛才那個往額頭眉心處的朱砂圓點虛指一下的動作,“……誰就算贏。但我有說過去掉箭頭的那支箭一定只能作為第三箭射出的嗎?”
眾人聞言,又是一愣,細想突利剛才的陳述,確實并沒有這樣的規定。可是他剛才以一手執三箭之時,把去掉箭頭的那一支箭放在最下面,難免是會讓人誤會他的意思是先發兩箭帶箭頭的,最后一箭才以去掉箭頭的那支命中對方的額頭眉心。
長孫順德聽他如此“狡辯”,自然只是更加氣得胸膛之處起伏不定:“你……你……”連說了幾個“你”,卻都氣得一時之間說不下去。
突利見他如此氣急敗壞之色,臉上的神色卻是越發的悠然自得了:“怎么?你還是覺得我是使奸贏你的?你還是覺得不服氣么?你怎么就不想一下,如果你的箭術真的遠勝于我,又怎么會避不開我這射向你額頭眉心這一箭,又怎么會讓我如此輕易就避開你射向我的那一箭?要是我真的是以沒有去掉箭頭的箭矢射向你的額頭眉心,你早就腦漿迸裂、死于非命了,還能像現在這樣活蹦亂跳的在這里跟我討價還價?我以去掉箭頭的箭矢射出第一箭,已經是對你手下容情,你不知好歹,反倒埋怨我是使奸?”
眾人聽他如此辯解,心頭又是一凜,忍不住想:他這話雖然還是有狡辯的成分——長孫順德就是想著他第一箭不會是去掉箭頭那一箭,又想著保留了箭頭的箭矢不會射向額頭眉心,這才被他打了個措手不及——,但突利的第一箭即使是射向長孫順德的身體其它部位,長孫順德事前也同樣不能想到那一箭是射向何處,也只能是看到箭矢射出之后的方向來作判斷,然后閃避躲開,以免受傷。這么說來,突利第一箭射向他的額頭眉心雖然是出乎他意料之外,但如果他的觀察、判斷、閃避是足夠迅速的——或者反過來說,如果突利這一箭發射得不夠急快——,這一箭還是不能射中他的。相比之下,長孫順德發出的第一箭,突利卻是輕松一閃就避過了,那就說明要不是突利的觀察、判斷、閃避足夠迅速,要不就是長孫順德那一箭發射得不夠急快了。
總而言之,雖然突利這第一箭確實是有使奸的成分,但若非他無論是在發箭、還是避箭這箭術之道上的攻守兩方都做得比長孫順德更好,是絕不可能如此一箭便已勝負立分的。也就是說,這一場比箭,贏的確實是突利,而長孫順德則確實是……輸了!
后記:
1、長孫順德當然要輸給突利的啦~~否則偶家世民寶寶怎么有上場的機會給楊表叔翻盤咩~~So,長孫順德你命苦不要怨政府,誰叫你不是這小說的主角?你箭術再了得都只能是做一塊給世民寶寶登臺的踏腳石的啦~~爆!
2、話說兔兔太心急鳥~~以為突利“挑戰”大隋的千牛備身,一上來就會挑選了世民寶寶跟他斗~~其實那個時候誰知道世民寶寶的箭術厲害呢?(柴姐夫倒是知道滴~~但他不在場嘛~~)這是從情理邏輯上說~~而另一方面從寫小說的技巧來說,也不宜讓真正能解決矛盾的主角那么早就出場滴~~主角都應該是“壓軸”的嘛~~一早出場的肯定都是炮灰級的小人物哦~~爆!
各位從這幾章里體會到寫小說的技巧了嗎?
一方面的小說技巧,就是要作充分的鋪墊,如脂硯評《紅樓夢》時所說的“草蛇灰線,伏筆千里”——這小說里從很早的時候已經開始為世民寶寶的箭術高超打伏筆、作鋪墊鳥~~最早的時候是楊表叔見世民寶寶肩寬胸大,問他怎么能長成這樣子,他就回答說大概是因為他自小習練弓箭,時常需要做擴胸的動作所致~~然后此前寫柴姐夫陪他在這毬場里練習騎射之術,兔兔說那幾篇是偶用來HC世民寶寶滴~~這只是原因之一啦~~其實還有兩個用意:其一是需要寫些具體的事例來表現柴姐夫對世民寶寶很好,這樣寫一件具體的小事可是比反復嘮叨上十遍“柴姐夫對世民寶寶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要有用得多,更能給予讀者深刻的印象~~其二就是為這里作鋪墊,有了那處的鋪墊,讀者對世民寶寶的神射之技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就不會覺得這里的描寫太過突兀~~雖然小說要講究懸念,但“意料之外”必須以“情理之中”為基礎,否則只是一味地為制造意料之外而扭曲劇情,那根本就不算是什么好的懸念鳥~~
另一方面的小說技巧,就是劇情的展開不能太心急,為了解決矛盾就一下子把主角推到前臺去~~這樣節奏會顯得太急,也顯得矛盾太容易解決,懸念的效果就差鳥~~而且,先讓小角色上臺充當炮灰,試圖解決問題卻慘遭失敗,這樣才能烘托出后來成功地解決了矛盾的主角的厲害,也有利于把矛盾激化、尖銳化,將形勢推到更緊急的境地才讓主角順理成章地“閃亮登場”~~
總之,現在絕大部分的年紀小的網絡寫手,是完全不懂、也沒學過、可能也不屑于學習這些繁難而又沉悶的寫作技巧滴~~所以寫出來的東西就顯得很小白——這可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她們)沒有豐富的社會、人生的閱歷,也就沒有一顆厚重的心,這是“道”方面的欠缺;也因為在寫作技巧的“技”、“藝”方面完全是一竅不通、甚至是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