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沐心中大石終于放了下來,讓滎陽鄭氏聽崔尚號令,對自己來說,并無實際的損失。
可讓李沐不解的是,鄭觀音做出如此讓娘家讓步的承諾,她真的有把握說服滎陽鄭氏嗎?
仿佛看出李沐心中的疑問一般,鄭觀音道:“我兒是否疑惑,為娘十一年沒有與娘家聯絡,是否還能說服鄭氏?”
李沐赦然應道:“是。”
鄭觀音輕嘆道:“看來沐兒對世家傳承不甚了解。”
“還請母親指點孩兒。”
“世家傳承,若無嫡子及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曾、玄以下亦同此。”
“先父是嫡長子,與鄭之桓的父親是同母兄弟,當初本該是先父繼承家主,卻因玄武門之變及罪,坐失承嗣的資格,先父因此郁郁而終,這才由鄭之桓的父親繼承。”
鄭觀音喟嘆道。
“如果鄭之桓沒死,為娘確實沒把握說服鄭氏。不過如今鄭之桓因罪被殺,而為娘已經被朝廷冊封為息王妃。如此一來,家主的傳承便可回到先父一脈,該由家兄繼承家主之位。”
李沐問道:“母親的意思是,鄭之桓因罪被殺,他的嫡子嫡孫便沒有了繼承的資格。”
“是。”
“這么說,孩兒的莽撞,反而歪打正著了?”
“是。”
李沐笑了起來,道:“這么說來,舅舅便是下一任鄭氏家主?”
“論理,該如此。不過,先父一脈,這些年被壓制,加上鄭之桓子孫眾多,事情必然會有反復。好在,為娘聽聞崔尚有意與我兒聯姻,同時有掌控五姓的野心,于是將計就計,答應了崔尚,手書一封,讓其轉交家兄。如此一來,崔尚必會幫家兄順利繼承家主之位。”
李沐聽完,心中兩個字,佩服。
原以為鄭觀音是為了幫助自己而答應崔尚,不想,鄭觀音不顯山不露水,借力打力,既示好了崔尚,同時為她的大哥鋪平了繼承家業之路。
看來世家的女子確實厲害,而能做太子妃的世家女,更是厲害。
這會兒,李沐倒是有些好奇,自己那個名義上的妻子,會是怎樣的存在。
“母親心思慎密,孩兒受教了。”
鄭觀音見李沐領悟迅速,心中也贊孺子可教。
“至于皇帝那兒如何交待,還得你自己想轍。”
“孩兒會想出應對之法的。”
“去崔家納采之事,我兒以為選誰去合適?”
“這……。”李沐一時想不出合適的人選來,如今自己貴為嗣王,這提親之事,關乎顏面,自然不能隨便選人過去。
可朝中重臣要么不合適,要么是敵對者。
最關鍵的是因為與崔氏聯姻之事,需要保密,不以宣之于眾。
這樣一來,所選之人便須在自己的親信中選擇了。
可自己的親信基本上都不合適這種說媒提親的兼職。
李沐為難起來。
鄭觀音道:“既然我兒沒有合適人選,那為娘替你做主了。”
“母親有人選?”
“如果家兄順利接任家主之位,以我兒舅舅、滎陽鄭氏家主的身份上崔家提親,如此想來應該不失你嗣王的身份。你意下如何?”
李沐聽了,覺得很合適,“孩兒聽母親的。”
此事說定,鄭觀音轉變話題道:“五姓世家養望數百年,不是想鏟除就能鏟除的。沐兒就算有日可完成復仇大業,也須記住,世家可壓制不可鏟除,否則必引得天下大亂。”
李沐聞聽不以為然,心中以為,這是鄭觀音站在娘家的角度上考慮問題。
“母親放心,孩兒不會親自向世家動手。”
“此話何意?”
“既然皇帝有鏟除世家之心,孩兒何不坐享其成?甚至,可暗中推波助瀾。如此一來,五姓世家恐怕怪罪不到孩兒頭上。”
鄭觀音微蹩眉頭道:“我兒為何非要對五姓世家不利?”
李沐答道:“不是孩兒非要對五姓世家不利,而是五姓世家確實阻礙了大唐的強盛,天下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和人口掌握在世家手中,如果孩兒有朝一日成就大業,也無法容忍這種現象的存在。”
“沐兒,你父親的治國方略,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難道你也要違悖嗎?”
“不,不。母親想來是誤會了。父親所言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國方略,孩兒自然是要堅守的。可孩兒以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將天下交給士大夫,更不是交給世家。況且,孩兒也并無將天下世家一并鏟除的想法。”
“那你是何意?”
“孩兒是想,從天下世家取仕治理天下,而非任憑世家吞并土地人口。”
“我兒的意思是,是收回世家土地人口,然后讓他們入朝為官?”
“正是。不過不僅僅為官,還須引導世家從商。如此世家既脫離了土地,但并未損失立身之本,而農民因此獲得了土地,朝廷也就達到了集權的目的。”
“可土地、人口是世家的基石,豈能輕易于人?”
“所以嘛,孩兒才想借皇帝之手。不過母親放心,世家真要到了生死存亡的一刻,孩兒不會坐視不理,必要的援手還是會伸的。”
鄭觀音聽明白了,眼前此子甚至已經有了他獨到的治國理念。
看來,他手中掌握的實力絕非僅僅自己所能見到的這一些。
鄭觀音雖然有些為娘家擔憂,但眼下想這些還太早。
所以,鄭觀音道:“既然我兒已經胸有成竹,那為娘就不再勸了。”
“謝母親體恤。”
……。
第三天一早,韓仲良、馬周聯袂來訪。
稟報了與崔尚等人的談判結果和錢莊事宜的進展。
李沐自然無不贊同。
在得到李沐許可之后,三人聯名向朝廷上奏疏。
由朝廷確認與五姓世家的協議。
三人一起攜奏疏進宮面圣。
李世民早就點頭過,于是,一天之后,朝廷詔書發出。
將設置錢莊事宜,詔告大唐各州縣官府。
朝廷敕諭,“門下,制曰……錢莊其事,關乎國本民生,天下諸州縣臣工,須傾力協助……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所謂命為制,令為詔。
皇帝頒布國家制度,是謂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