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掌握了用鐵礦石煉成鐵。出產的是海綿鐵,經過鍛打后,成為鐵塊。至西漢,技術發展,出現了炒鋼以及百煉鋼,后世考古曾發掘出大面積的冶鐵煉鋼基地。
漢代以后,發明了灌鋼方法。《北齊書·綦母懷文傳》稱為“宿鋼”,后世稱為灌鋼,又稱為團鋼。這是中國古代煉鋼技術的又一重大成就。到宋代,用煤煉鋼已經普及。而一直到元、明兩朝,我過煉鋼技術在世界各國遠遠領先。
文朝的煉鋼技術在此世界的水準,橫比可能也很高,但國家對大工匠的控制、對技術的控制,也是非常嚴格的。
武器這些東西,有沒有掌握煉鋼技術,是非常要害點關鍵。地方上的鐵匠,即使有祖傳技藝,相對而言都很古舊,效能差。
利用鑄鐵做材料,自然比之前的鐵塊要前進一大步,但在民間,鑄鐵這種精尖的材料,同樣無法掌握技術。
竹筒槍炸膛,除了制造進程材料因素,還有一個更大的因素,就是生產中建造管理者的貪墨,使得工匠沒有得到合符標準的材料。
同時,作為管狀物的竹筒,在火藥燃燒過程中,也極易將竹筒燃燒而損壞,導致炸膛。
文朝這時候軍隊有火器營的配設,但真正在對戰中,發揮的作用有限。
目前對弓箭的使用已經非常熟悉,弓箭手訓練的時間雖說較長,但好在有基礎。選拔時,將那些從小接觸過弓箭、聯系過弓箭的兵源進行集中,訓練起來相對要容易。
弓箭射擊,目前如果從射程和射速相比于竹筒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優勢。竹筒槍一分鐘那個發射兩次,就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但弓箭射手卻可能發射幾倍的箭矢。
倉促而戰、短兵相接的時候,顯然弓箭手是明顯占優的。不過,論殺傷力,竹筒槍的威能要高,彈丸的穿透力遠強于弓箭。
重甲兵對弓箭手幾乎可全防,至少,受傷不會是致命傷,但彈丸可無視盔甲的防護,穿透而過,進入肌膚后,由于彈丸的旋轉性,對身體的破壞是非常大的。
煉鋼是一個重要環節,這是解決材料核心問題。另外,對火藥的改進,也該拋出來的。不過,這時候還沒有到時機。等巫家寨這邊先處理好與生蠻之爭,到時候,至少有兩三年的發展期。
巫龍作為熟蠻未來首領,目前也開始接手一部分管理,對于未來的思考、預判,他是比較主動的。雖說熟蠻管有政策都是謹守自家的地盤,隨著時代而變,迎頭而上,才是最好的防守。
對于土法煉鋼,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人力技術、原材料、燃料和設備。在四大方面中,人力問題有巫龍來解決,技術上,目前已經有可提供思路,對于設備問題,也可提出自己的設想。
原材料主要是鐵礦石、木炭、石灰等等,這些東西有的可自己準備,有的要購買,即使解決起來難度大,可總能夠找到辦法。
大型鼓風機也可以開始摸索造出來,高爐的建造,這個楊繼業記得內部的結構,先畫出來,然后讓村里人用火磚修建就可解決。同時,在實踐過程中,也可逐漸改進。只要對這些工匠進行啟發,鼓勵他們探索,專業的東西這人已經吃透,即使沒有理論的指導,也會有各自的設想。
討論起來,細節上的事情就很多。巫小陸在旁記錄,作為以后工作推進的依據,對于能夠參與這些事情,巫小陸是非常開心的。
夜校那邊,楊繼業原本準備自己去授課,可這里的討論一下子不能收尾。便讓巫國強去代課。
巫國強文采一般,但夜校的授課完全沒問題。楊繼業不到巫家寨來的時候,也多是由他來授課的。
具體的事務,這時候討論也無法進行,只有在煉鋼這個工作的推進中,逐漸解決遇到的事情。
暫告一段落,楊繼業突然想起一件事,說,“小六,你叔叔家那幾頭小豬,如今怎么樣?”
“楊大哥,叔叔家很用心喂養,擔心小豬有問題。這可是為先生你喂養的,比自家喂養更上心。”巫小陸笑呵呵地說,“楊大哥,你放心,我也到看過,長勢好,很好看了。”
楊繼業點點頭,微笑著對巫龍說,“龍哥,目前熟蠻這邊養豬少,主要是養羊、養牛。能不能將養豬也推動起來?我是這樣想的,等秋天之后,熟蠻這邊所養的豬長大了,我們可在縣城開幾家豬肉店,推出新的菜式、菜品。
至于豬肉味大的問題,只要將小豬劁了,公豬就不會味大,而草豬也會長得更快。劁豬的方法,可找幾個草醫或靈活一點的人學學,很容易學會的。”
“好,這兩天把人找齊。”巫龍說,對于楊繼業所說的事情,他都選擇相信。因為這段時間與楊繼業相處,幾乎每一件事情,都非常靠譜。
而楊繼業與巫小陸逐漸的往來,生死與共,和其他書生完全不同的勇氣和力量。
一起去夜校,到寨子曬谷坪,這里聚集不少村民。大家都安靜著,似乎是在維持這里的安寧,不讓小孩子打鬧、追趕,影響到夜校的授課。
念書對于熟蠻和文朝絕對多數的人而言,都是一件非同尋常的、高大上的存在,具有神圣性能。
這些人見巫龍和楊繼業等到了,都站起來,壓著聲音招呼。小孩子們更是撲進大人的懷里,偏轉著臉,看一眼,又忙藏起來。
楊繼業笑呵呵地與人招呼,對這個小先生、秀才大人,村里的人們已經習慣他對任何人都保持著微笑與善意,而這些行止,則讓所有熟蠻的人都在傳誦。
一個人的品行高與低,不在于自己怎么夸贊,而是與你相處的人在背后怎么說你。
楊繼業雖然到巫家寨的時間不長,卻得到了人人贊譽。主要是他的秀才身份,小先生角色,與村里人相處卻都和善、禮貌,自然成為眾人心目中的圣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