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爲什麼不談“三駕馬車”
徐林/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規劃司司長/
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全文雖然沒有就十三五經濟增長提出具體數量指標,但其目標已經通過文字表述出來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向中央全會所做的說明中說,要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這個要求測算,如果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是6.9%,未來5年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必須在6.543%以上。如果2015年能實現7%的增長,未來5年就需要6.523%以上的增長速度。
我們仔細讀《建議》,就會發現《建議》貫穿了新供給經濟學的思想。中央《建議》通過之後,各方面都在認真學習領會中央《建議》精神,一些參與《建議》起草的領導,可能會陸陸續續開始解讀中央的《建議》。我的下一步工作是按照《建議》抓緊編制十三五規劃綱要,更需要吃透《建議》的精神。
每一個五年規劃在制定時,國務院都是基於中央五中全會通過的五年規劃《建議》開展編制工作,這個《建議》實際上是執政黨指導政府編制十三五規劃和十三五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國務院按照中央《建議》精神具體編制十三五規劃《綱要》後,最後要提交全國人大討論通過纔算完成。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編制中國的十三五規劃綱要,《綱要》要進一步具體落實中央《建議》提出的方方面面的要求。
我有幾點主要體會:
第一,《建議》緊緊圍繞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要求,明確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大家從總書記在五中全會對《建議》所做的說明中可以看出,關於十三五增長目標有專門介紹。但增長率不是十三五規劃的唯一目標,主要發展目標是圍繞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展開的。就增長而言,總書記在做說明時說,我們要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但《建議》沒有提出一個具體數量指標,比如:十三五時期經濟的年均增長速度到底是多少。但是這個數量目標實際上已經通過文字表述出來了,基本敲定了十三五我們經濟增長到底應該保持一個什麼樣的速度底線。按照我們的測算,如果2015年是增長6.9%,要實現翻番,未來5年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必須在6.543%以上。如果2015年能實現7%的增長,則需要6.523%以上的增長速度,這實際也是實現翻番的底線要求。這次《建議》用“城鄉居民收入”,而不是把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分開來表述,這是統計局啓用的新的收入統計口徑。如果分開來說,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要實現翻番,所需要的年均增長速度要高於6.5%的底線增長,因爲過去幾年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比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要慢。李克強總理在韓國演講和中央黨校講課時也都說到這個底線增速。當然,《建議》在提增長速度時,還有個前提,就是要在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基礎上,要在經濟效益
、質量提高的基礎上實現增長,“提質增效”是一個核心話題。這是《建議》圍繞增長所做的基本闡述。
第二,提出了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這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按照總書記在五中全會說明報告的表述,是管“總”的,我理解這實際上是未來5年發展的靈魂。所謂管“總”,就是方方面面的發展都要體現這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比如說,“創新發展”本身不僅僅是創新,也有開放的問題,就是要在開放體制下實現創新,也要體現開放發展的要求;“創新”本身可能也要體現協調發展的要求,因爲在創新內部,有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之間的協調,政府和企業、科研院所在發揮作用方面也有協調關係,這涉及創新資源配置在不同創新領域的協調,所以“協調發展”不只體現在某一個方面。很多發展都涉及五大發展理念的全部或者是部分。所以我理解,這五大發展理念是貫穿十三五規劃或者是十三五發展方方面面的。這五大發展理念,從黨的理論研究角度來看,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爲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理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豐富和提升。我相信一定會有一些理論學者去深度總結、提煉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學到底是什麼。我們過去學的發展經濟學,主要是西方的,很多發展案例來自別的國家的發展經驗總結,比如拉美國家等。但是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年均9.6%左右,使數億人脫貧,整個國家的工業基礎、產業升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都取得了令別的發展中國家特別羨慕的發展成就。
我在搞十一五規劃時,和世界銀行有緊密的工作聯繫,他們曾經邀請我到河內參加一個由世界銀行、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UND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幾大國際機構主辦的全球100多個國家參加的論壇,並邀請我做會議唯一的主題發言,重點介紹中國的發展規劃制度。我感覺,世界銀行是高度重視中國發展規劃和發展政策具體做法的,認爲中國的這套做法值得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鑑。這次《建議》在“開放發展”部分專門闡述,中國除了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獲得媒體引用比較多的“制度性話語權”,還第一次提出要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專門提到培訓諮詢。我在過去一段時間接觸過一些發展中國家官員,他們提出希望讓我們幫他們編制發展規劃?,F在已有中國學者在給一些發展中國家,比如非洲國家、亞洲國家等提供規劃諮詢。中國中鋁的一個副總裁後來考了外交官,被派到一個非洲國家去做大使,他調研一段時間後發現該國資源條件非常好,但沒有很好利用優勢開發發展。他組織編了一個規劃並提交給該國總統,總統看完覺得很好,讓他們的官員認真學習研究這個規劃。我們目前的規劃,實際已經不是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舊東西,我們的五年規劃經歷過一個從五年“計劃”到“規劃”的演變,
變得越來越具有戰略性、宏觀性、前瞻性和導向性。這是適應體制變化的與時俱進,但在更好發揮政府職責部分,我們具有較強的約束性。五年規劃的主要發展指標因此分爲兩類,一類是預期性指標,一類是約束性指標,約束性指標主要是針對政府的,需要政府全力履行職責來實現。
所以我覺得,五大發展理念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經濟理論的豐富和提升,這個判斷是不過分的。下一步還會有進一步深化和發展。
第三,這次《建議》把“創新”放在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建議》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小平同志說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把創新作爲“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是第一次在黨的文件中出現。《建議》按五大發展來謀篇佈局,第一篇就是創新發展,這體現了供給經濟學的思想。大家都知道熊彼特有句很著名的話“長期增長來自創新”。最近我們有人轉了吳敬璉老師批評“三駕馬車”的一篇文章,我個人認爲這種分析框架害我們太久,我們過去討論宏觀問題,經常是拿“三駕馬車”來說事兒,但恰恰忘了經濟增長理論不是從“三駕馬車”出發的,增長函數裡是沒有“三駕馬車”的,我們似乎忘了經濟增長理論最本質的內涵是投入和投入效率、全要素生產率。
這次突出“創新”的作用,目的是實現發展動力轉換。我覺得這恰是回到了經濟增長理論的本源,《建議》基本都是從“供給側”角度,如創新驅動、構建發展新體制等,來構建更多依靠“先發優勢”的發展。這種先發優勢來自什麼?來自創新,來自供給側的創造?!督ㄗh》裡沒有特別強調擴大內需,說的是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這個話語體系的轉變,完全體現了新供給經濟學的思想。爲什麼叫釋放新需求?大家都知道隨著居民收入提高、消費結構升級,越來越多的新消費涌現,但國內的供給能力適應不了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不能滿足對優質消費品和服務的需要,所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升級性消費需求在外溢。過去媒體說的什麼到日本買馬桶蓋,到日本、美國、韓國看病體檢,就是因爲人們不滿意國內提供的醫療服務和質量。這完全是供給端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努力創造新供給,這種新供給不僅是從無到有,還有一個從低質到優質的轉變。所以《建議》沒有像過去那樣拿“三駕馬車”說事兒,但是在創新發展部分有一部分是“培育發展新動力”,闡述了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但仔細讀那段文字會發現,它不是簡單從刺激投資、刺激消費和刺激出口的角度來拓展這三大新動力,而都是從改革創新的角度來說的。
寫這段文字時是有爭論的,但這些爭論啓發了我們,讓我們意識到,不能從原有角度看待需求問題,而必須從怎麼通過改革創新來使新消費得到滿足和釋放,通過投融資體制改革來使投資效率提高、有效投資增加,通過品質提高增強出口競爭力,而不是以貶值或提供更多出口補貼推動出口增長。這種表述變化,體現了供給經濟學從供給側來推動、培育新增長動力的想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