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東條英機便想方設法讓素以戰略聞名的石原莞爾進入了野戰部隊擔任軍事指揮官。但他事后轉念一想還是有些不放心,畢竟石原莞爾也不是沒在一線部隊干過,他甚至還在軍校當過教官,戰術素養縱然比不上戰略眼光,也未必會差到哪兒去。
這時剛好中原大會戰已經打響,而石原莞爾又對華中派遣軍的戰略決策十分地不以為然,他認為以當時的形勢來看,日軍已經無力進取中原,即便是連續擴編,也不會有多大的幫助,因為日本陸軍一直以來的建軍思想就是少而精,貿然將兵力堆得太多只會大幅度地降低部隊的戰斗力,并進一步透支日本的戰爭和經濟潛力。
在石原莞爾看來,與其讓日軍現在已經日漸枯竭的兵源無謂損失掉,還不如退守長三角以保存有生力量,同時利用 ” ” 中國兩黨之間的矛盾合縱連橫才是正道,他甚至還想出了一條陰損無比的毒計,那就是主動放棄所有日軍目前無力堅守的地盤,并將其全部交給國民黨,這樣一來赤色黨的發展空間就沒了,也沒法對被國統區隔開了的日占區發起進攻,相反日軍卻可以通過跟重慶政府達成秘密協議通過國統區進攻邊區,國民黨的軍隊只需故意佯敗讓開通路就行,反正以他們低下的戰斗力,日軍也不必擔心他們違背協議抄自己的后路。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赤色黨的軍隊忍不住對國民黨動手,就會成為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罪人,在政治上陷入極端不利的處境,而以赤色黨的宗旨來看。這方面的損失后果甚至要比軍事上的失敗更加嚴重
而東條英機卻恰恰就抓住了這一點,正好華中派遣軍第2軍原來那位出身皇族的司令官因為懼怕十五集團軍而一直稱病不肯上任,因此東條英機便借機看似寬宏大量地推薦石原莞爾升任第2軍的新任司令官。并且他的“舉賢不避仇”還贏得了日本國內的交口稱贊,大大提高了他的人望 ..??””,很顯然東條英機對于算計人心的本事遠在其軍事才能之上
但日本國內卻沒幾個人看出東條英機心中的算計,他之所以這么做。其實是因為他深知石原莞爾一向都不把上級的命令放在眼里,現在大權在握之后一定更為跋扈,所以即便石原莞爾在淮北取得了勝利。也一定會促成華中派遣軍主力南撤,而日軍的傳統是冒進失敗不會有什么大礙,但是退縮、特別是戰場有利局面下的退縮卻肯定會遭到口誅筆伐,即使以石原莞爾在日本軍中的人望也難以改變這一傳統,到時候東條英機正好以此將其治罪,就算搞不死也要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何況在東條英機看來,十五集團軍與八路軍這赤色黨的兩大主力加起來不下百萬大軍。哪兒是那么容易對付的?只要石原莞爾作戰不利,他就正好借機將其拿下,而如果中國軍隊能夠給他借刀殺人的機會,東條英機那就更高興了。東條英機自然知道這對日本不利,但他可是一個政客啊。世界上有幾個政客真正愛國的?
”重生抗戰之軍工強國 第三百六十六章??借刀殺人”而胡衛東自然不愿錯過這一良機,雖然他一向不太注重干掉或者俘虜了多少日軍高級將領,但是石原莞爾卻與旁人不同,在胡衛東看來如果能夠干掉這個家伙,價值不遜于全殲10萬日軍,而且有可能的話,他還想活捉這個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甚至可能是(日本)自古以來最厲害的戰略家,石原莞爾值得他這么做!
由于淮北距離蚌埠最近的那個鐵路站點處于十五軍的威脅下,因此石原莞爾選擇讓鐵路停車后部隊直接從橋上開了過去、而非是坐火車。但胡衛東想要確保石原莞爾無路可逃,切斷蚌埠城北的津浦線淮河鐵路大橋仍然是必須的,尤其石原莞爾居然沒有在淮河上準備渡船,這就意味著一旦大橋的交通被完全切斷,日本第2軍的20萬官兵就會被阻隔在淮河北岸無路可逃
不過,如果站在石原莞爾的角度來看,這樣做也不能說是太大的失誤,畢竟戰機稍瞬即逝,日本第2軍必須盡快越過淮河北上才來得及完成南”重生抗戰之軍工強國”北夾擊將中國的頭號王牌第15軍殲滅在淮北平原上,實在沒有多余的時間搜集大量的渡船,此外,石原莞爾也擔心還沒開打就先預備后路會動搖軍心。再說,在石原莞爾看來,蚌埠有2萬日軍駐守已經綽綽有余,淮南的赤色黨游擊隊實力還很有限,不可能對其構成威脅,而十五集團軍若是派兵渡過淮河南下的話,兵少了不濟事,兵多的話肯定會被發現。
石原莞爾甚至也想到了日縱這支傳說中的“叛軍”,但因為情報顯示這支部隊只有1萬多人,而且石原莞爾也不相信中國人敢將這支日本人組成的部隊擴編到太大的規模,只要讓蚌埠守軍嚴加戒備,根本就無需多慮。不過石原莞爾卻還是疏漏了兩點,一是赤色思想對日軍戰俘的強大轉化能力,使得胡衛東敢于重新武裝比他的預期要多得多的日本戰俘;二是這些原來的日軍戰俘之中老兵的比例要遠遠比這幾個月里嚴重注水了的日本第2軍高得多(思想改造再快也要幾個月時間,再加上編訓,也就是說,哪怕是日縱的新兵,被俘也至少在半年以前,那時””鬼子的兵員素質還遠未像現在這樣被嚴重稀釋。),因而戰斗力也強得多;三是沒有想到在日軍內部也出現了問題
雖然由于日寇的警惕心日益增強,日縱果然如白石智久預料的那樣沒能再像當初奇襲青島那樣完全騙倒鬼子,但打響第一槍的先手優勢卻還是跑不了的,而在戰斗中還出現了令日縱官兵意外的驚喜,這也令原本或許還能堅持一段時間的蚌埠日軍迅速潰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