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為將多年,又豈會甘心做了遼東軍的俘虜,而且他也知道自己一旦放下了武器,遼東又怎肯輕易放過自己,到時就是想死怕也難了。當下反轉手中寶劍,看著越來越近的遼東軍,聽著他們大喊著“投降不殺”的口號,大喝道:“我左良玉英雄一世,豈能做你階下之囚?若有來世我再與你吳三桂決一死戰!”隨即寒光一閃,左良玉一腔熱血噴出三尺開外,一代良臣已是自絕身亡。
而左夢庚此時已撤到距左良玉不遠的地方,眼看父親一命嗚呼,頓時銀牙狠咬,對身后一直跟著的幾百親衛道:“如今咱們敗是敗了,可父仇不共戴天,我左夢庚就是死,也要咬下遼東幾塊肉來,你們也各奔前程吧!”說完左夢庚打馬迎著遼東鐵騎沖了上來。
跟在左夢庚身后的幾百親衛竟無一人潰逃,全部跟著左夢庚殺了上來。只是他們僅僅幾百人,想要阻攔遼東幾萬鐵騎,不過是螳臂擋車,很快便被淹沒在遼東的洪洪鐵騎之中。而南明軍的另一名主要將領黃澎早已不知去向,不知是趁亂逃走了,還是被殺在亂軍當中。
戰斗一直持繼到黃昏時分,激戰了一日的戰場才終于安靜下來,祖大壽所率的步兵早已于午時前后趕到戰場,不過卻只有打掃戰場的份。戰場上再沒有了喊殺聲,只有一些輕重傷員躺在血泊當中不斷的呻吟著,遍地死尸引來一群烏鴉在戰場上盤旋。吳三桂站在戰壕前地土丘上。看著眼前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戰場,長嘆一聲,向身邊親衛問道:“戰果可統計出來了?咱們死難弟兄的尸體都找齊了嗎?”
那親衛小聲答道:“啟稟軍長,咱們來此的七千鐵騎和三千步兵現在僅存四千鐵騎和不到一千步兵,其中完好的不過二百余,其余人人帶傷。共有五千余兄弟戰死殺場。尸體卻……卻只找到五百具左右,戰死的騎兵都被雙方戰馬踏成了肉泥。而步兵的弟兄多是引爆了炸藥與敵軍同歸于盡了!”
吳三桂聽著手下地報告,一雙大手緊緊的攥在一起。指甲更是深深嵌入了手掌之中。此戰遼東軍僅損失五六千人,卻全殲了左良玉所率地二十余萬大軍,不管怎么說都是一場舉世震驚的大勝。可吳三桂卻是一點都高興不起來,都怪自己太過自信,以為僅憑自己一萬兵馬,借助先進的武器便可牢牢守住大營,可沒想到南明軍竟也是悍不畏死。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傷亡。死難的五千余人都是自己的兄弟,而幸存的人大部分恐怕再也不能重返戰場,這一切都只因為自己地一念之差啊!若是戰前多做些準備,派一支人馬悄悄埋伏在附近,此時的結果也許會更好一些。
這時負責打掃戰場的祖大壽率人趕了過來,敬了個禮,道:“軍長,咱們的弟兄都已抬進了慈利城。傷者正在救治,死者則準備火化后帶回遼東,不過這些南明的傷軍……”
吳三桂抬頭看了一眼還在天空盤旋的烏鴉,低頭看了看不遠處呻吟不止的南明傷軍,長嘆口氣,道:“算了。他們怎么也算是咱們中國人,雖是不同陣營,可這也怪不了他們,都怪左良玉一人而已。咱們又豈能忍心見他們尸棄荒野?命人將死難的人埋葬,傷兵能救治地就救治,俘虜全部押到四川、山東等咱們的地盤上,讓他們接受教育,如果表現好的便讓他們恢復平民身份。”
經過兩天的忙碌,祖大壽才將最后戰果呈到吳三桂面前。此戰遼東軍死傷達一萬一千余人,其中戰死的高達六千余人。重傷兩千余人。卻殲滅了自左良玉、左夢庚為首的二十三萬南明軍。其中南明軍戰死地軍卒高達十萬余人。輕重傷員四萬,被俘虜五萬左右。還有四萬余人趁亂逃走。
此戰報一經發布,立即在中原大地上引起了一陣陣動蕩。特別是在南京城,雖然官兵極力封鎖消息,可隨著從各地入城的百姓當中,左良玉戰敗的消息還是悄悄的傳遍了全城,并立即在南京上下引起了恐慌,上至皇帝,下至文武大臣,直至普通百姓都不敢相信,遼東軍竟僅用一萬余人的傷亡,便全殲了南明最為精銳的左良玉二十余萬兵馬,這等大敵又豈是人力所能抗衡的?
不論是朝堂之上,還是城中大街,不論是大小官員,還是普通百姓,人人沉著臉,他們不知遼東軍何時會揮軍南下,到時自己的命運又會如何。
可誰知吳三桂全殲左良玉部后,不但沒有立即南下,反而進一步收縮了防線,甚至連時常犯境的遼東軍卒也不見了蹤跡。這讓南明軍民長出了口氣,昨日還是沉寂無聲的朝堂之上,今日上朝地大臣們卻是群情激昂。有人甚至口放狂言,希望萬歲能夠御駕親征,趁遼東軍大戰之后,兵力空虛之際,揮軍北上,反攻北京城。
在他們看來,遼東軍公布地戰報絕不可信,不然他們也不會收縮兵力,遼東軍與左良玉一戰應該是兩敗俱傷才對,左良玉二十余萬精銳大軍固然是全軍覆沒,可遼東軍入關的幾十萬大軍怕是也是所剩無幾,只有這樣才符合常理,不然遼東軍又豈會放過這個進攻南京地最佳時機。
兵部尚書呂大器還算沉穩,不但沒有同意諸位大臣反攻之說,反而向宏光帝進言道:“遼東軍雖然連經大戰,先后剿滅了李自成、張獻忠部,最后又與左良玉大戰于慈立,也許他們會有一些損失,可據探哨回報,遼東軍此次入關的軍卒不過占其野戰軍的一半而已,其余大軍駐軍在朝鮮、北蒙、遼東及臺灣各地,咱們若是逼得急,吳三桂難免要調動所有大軍入主中原,再說其遼東境內的預備軍多達百萬之眾,一旦吳三桂破釜沉舟,與咱們決一死戰,僅憑咱們現在剛剛征召的百萬軍卒怕不是其對手。依臣之見,還是應該立即著手訓練新軍,同時聯絡各地反吳勢力,待時機成熟,再反攻遼東軍不遲。”